陝南民歌

陝南民歌

陝南民歌是陝西省秦嶺以南的秦巴山區的傳統民俗文化,陝南民歌完美體現了陝西省的傳統民俗風情,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地域上大致包括漢中安康商洛三市以及關中轄區秦嶺里的幾個縣區,以漢中民歌和安康民歌為代表。紫陽民歌安康)與鎮巴民歌漢中)已經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裡自古有傳唱民歌、山歌之風俗,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或一人獨唱,或兩人對唱。有通山歌(又稱茅山歌、放牛歌、姐兒歌)、山歌、小調、號子、儀式歌(迎親歌、哭嫁歌、拜壽歌、祝酒歌、拳歌、禮賓歌、勸善歌、拜香歌、佛句等)以及盤歌、兒歌和純音樂(陝南曲)等,情趣詼諧,幽默含蓄,曲調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細膩,多有川楚之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南民歌
  • 分類:傳統民歌
  • 地區:陝西省南部
簡介,類別劃分,歌曲風格,生活,感情,喜慶,傳承與發展,首屆陝南民歌節,陝南民歌研討會,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陝南民歌大賽,陝西省首批非遺名錄,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陝南民歌保護與發展論壇,陝西省第二批非遺名錄,央視青歌大賽,電影《郎在對門唱山歌》,

簡介

陝南從地勢上為兩山夾一川的山地結構,它受了蜀漢文化和荊楚文化的影響,陝南人民憨厚、勤勞而樸實,陝南民歌也因此而顯得旋律優美動聽、情感細膩柔和、結構舒展流暢等特點,給人以山清水秀的感覺。在演唱風格上,陝南民歌少用假聲,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給人聽覺上以委婉而細膩,有一股清新山野之風的感覺;陝南民歌在演唱方法上,還多用上下滑音及小顫音相結合的演唱技巧,給歌曲增添了幾分清秀和抒詠情緒。
在紀錄片《望長安》中,提到:翻過秦嶺,便進入婉轉的陝南民歌世界,《詩經》中25首歌謠的流傳地主要就在這一帶。這裡是漢水的上游地區,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類別劃分

根據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風格色彩,中國民歌大體可以分為7個不同的風格色彩區(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東北受薩滿教影晌的狩獵文化民歌區;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中原及東部沿海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而陝南民歌屬於“中原及東部沿海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大區。
漢族民歌區在六個區中屬於最大的一個,從寒冷的北方到亞熱帶的南方,從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東部沿海平原,地理條件、風俗習慣、生活、生產方式多種多樣。語言雖同屬漢語,但各地方言不同。東、西、南、北差異很大,民歌的風格特點也呈現出多種特徵。另一方面漢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區、西北半農半牧民歌區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區都有千萬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區部分重疊的現象也是存在的,基於以上情況,漢族民歌區又可以分為十個支區和一個特區(東北都平原民歌支區;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區;江淮民歌支區;江浙平原民歌支區;閩、台民歌支區;粵民歌支區;江漢平原民歌支區;湘民歌支區;贛民歌支區;西南高原民歌支區;客家民歌特區)。 陝南民歌屬於“西南高原民歌支區”。

歌曲風格

生活

若干年來,人民民眾每天除了種地幹活,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沉重的體力勞動使他們苦不堪言,心裡的酸甜苦辣無處訴說,只有吼幾聲號子,唱幾首山歌,來抒發他們各自內心不同的情感,也可以消除勞動給他們帶來的枯燥和疲憊。陝南民歌中的《放羊調》:“正月放羊正月正 /堂前辭別二雙親 /羊兒前面吆起走 /奴家腳小隨後跟 /五月放羊是端陽 /龍船花鼓鬧長江 /有錢人家船上耍 /可憐奴家去放羊 //八月放羊八月八 /白天放羊夜紡花 /白天放羊三百條 /晚上紡花八兩八……”,這首民歌敘寫的是陝南人民為了生活,白天去給地主放羊,晚上回來後還要做工到深夜,唱出了當時窮苦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和悲慘命運,傾訴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拉兵歌》:“正月是新春 /媽媽把兒生 /生了兒子是苦命 /長大拉壯丁…… /窮也窮得很 /睡到半夜更 /耳聽外面鬧沉沉 /才是拉壯丁 /開開門兒跑 /保長看見了 /手推機柄彈上槽 /看你鬼兒往哪跑…… /走到地壩邊 /轉臉往回看 /妻子臉色白如面 /心如刀兒穿……”,這首民歌描寫的是解放前,保長、甲長到處拉兵的情形,窮苦的勞動人民敢怒不敢言,只有通過這種民歌形式來直指當時社會的黑暗和殘酷無情,歌曲最後還通過對保長和甲長的辱罵,反映了勞動人民心靈深處對黑暗社會強烈的反抗。

感情

情歌是陝南地區民歌文化中精華的部分,他展現了當時人們的愛情觀。如《太陽大了一把火》:“太陽大了一把火 /奴家曬得焉妥妥 (方言代替語,意為無精打采) / 我把草帽給你戴 /愣叫太陽來曬我……”,情妹為了讓情哥不被太陽曬,把自己的草帽給他戴,自己曬得受不了,這也反映了陝南女性的體貼柔美的一面,詞義雖很口語化,但反映的內容卻婉轉而纏綿,給人一種溫馨而浪漫的感覺;反映相思之苦的有《昨夜約郎郎沒來》:“我昨晚約郎郎沒來 /一夜燒了九撈柴 / 砂罐煨酒煨成醋 /鍋兒煎油成籮篩 /我這號心思你不來……” ,訴說的有點誇張 ,給情哥精心準備的好吃的 ,結果是酒煨成醋 ,鍋燒成籮篩 ,情哥也沒來 ,相思之苦頗有情調 ;《十送小郎》:“一送小郎悶沉沉 /情哥哥今天要出門 /一要出門年幼小 /二要出門奴擔心 …… / 四送小郎大河邊 /手拉楊柳喊渡船 /撐船的哥哥撐過來 /郎過河去姐給錢 …… / 十送小郎桔子園 /一個桔子十二瓣 /郎六瓣來姐六瓣 /不分桔子不團圓 ” ,表現了送情郎出門 ,送了一程又一程 ,戀戀不捨 ,旋律優美婉轉而淒涼;《小媳婦歌》:“正月裡來正月正 /可恨爹媽喪良心 /賢惠婆家他不許 /把奴許到苦竹林 /白天打柴柴三捆 /夜晚搖磨到五更 /不等天亮雞開口 /門就在滿坡行 /二月裡來是春分 /可恨媒婆瞎眼睛 /今兒誇他子弟好 /又誇他房子一合院 /又在誇他家務大 /明兒又誇他家族數不清 …… ”,這首歌曲反映了封建社會父母包辦婚姻,不惜把親生女兒往火坑裡推的社會現象,最後小媳婦不堪忍受而懸樑自盡,小媳婦用了最愚蠢但在當時也別無選擇的方式,對社會發出了最強烈的反抗。

喜慶

民俗風情是一個地方人文精神的真實寫照,每當逢年過節或大型喜慶集會時,陝南人耍起獅子龍燈唱起陝南花鼓調,來慶祝豐收的喜悅和對來年的期盼,如陝南的《花鼓調》:“哎…… /今天的日子真正好 /家家戶戶真熱鬧 /獅子龍燈耍起來 /慶今年收成好……”。這類民歌的最大特點是氣氛活躍而熱烈,唱腔隨意而活潑,歌詞即興性強,無固定的曲調格式,他們在歡快的鑼鼓鞭炮聲中邊歌邊舞,見什麼唱什麼,想什麼唱什麼,風趣而幽默,通常以獨唱 ,對唱或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出現。

傳承與發展

近幾年來,隨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興起,陝南民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首屆陝南民歌節

2005年4月30日,由漢中市委、市政府主辦的首屆陝南民歌節在漢中南湖正式開賽。在開賽後的6天裡,將有300餘名陝南民間藝人放歌南湖。民歌節期間有300餘名民間歌手參與擂台賽和決賽,組委會還特別邀請了安康商洛等市優秀的民歌手參賽演唱。同時,還有陝南剪紙架花、刺繡等民俗表演,以及端公戲、桄桄戲、羊皮鼓、社火鼓等地方文化表演。
首屆陝南民歌節(漢中,2005年5月)首屆陝南民歌節(漢中,2005年5月)

陝南民歌研討會

2006年4月24日至27日,由陝西省音樂家協會、中共安康市委宣傳部主辦,安康市文聯、安康市文化文物局、中共紫陽縣委宣傳部和安康市音樂家協會承辦的“陝南民歌研討會”在安康舉行。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省文聯主席、省音協主席趙季平,省音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尚飛林,省音協副主席、省樂團團長崔炳元,安康市委副書記劉維東,安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平,安康市人大副主任、安康市音樂家協會主席陳必呈等有關領導和來自全省各地市的音協負責人、音樂專家80餘人出席了這次盛會。此次研討會旨在挖掘、傳承、發展、光大陝南民歌,叫響“陝南民歌品牌”,讓陝南民歌唱響全國,與陝北民歌比翼齊飛。

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2006年5月20日,紫陽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序號為49,編號為Ⅱ-18。

陝南民歌大賽

2007年4月28日至5月1日在安康市旬陽縣舉行了陝南民歌大賽。這次陝南民歌大賽由陝西省文學藝術屆聯合會、中共安康市委、市人民政府、陝西省音樂家協會聯合主辦。參賽曲目包括優秀的陝南傳統民歌、根據民歌改編的作品、具有陝南風格的新創作品。體裁上含山歌、小調、勞動號子、社火歌曲、儀式歌、風俗歌曲、新創民歌等。不分男女、不計年齡、不限地域,不分專業、業餘,但區分新民歌演唱、民間唱法演唱兩個組別,讓普通老百姓人人都有參與的可能。演唱形式不限,重唱、獨唱、組合均可,伴奏形式不限。來自漢中安康商洛三市的100名歌手一展歌喉,省市縣40餘位領導及專家、評審應邀參加活動。在參加完陝南民歌大賽後,中國音協副主席、陝西省文聯主席趙季平稱,陝南民歌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尤其是原生態的歌曲,相信很快會在全國湧現出一批優秀的陝南民歌。
陝南民歌大賽(安康旬陽,2007年)陝南民歌大賽(安康旬陽,2007年)

陝西省首批非遺名錄

2007年5月11日,按照《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經申報、評審、公示等程式,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將145個項目列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括24個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
其中,僅民間音樂一項包括:
8 Ⅰ—8 鎮巴民歌 漢中市鎮巴縣
10 Ⅰ—10 旬陽民歌 安康市旬陽縣
11 Ⅰ—11 紫陽民歌 安康市紫陽縣
12 Ⅰ—12 商洛民歌 商洛市

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2008年6月7日,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鎮巴民歌名列其中。序號為585,編號為Ⅱ-86。

陝南民歌保護與發展論壇

2008年11月3日,中國陝南民歌保護與發展論壇於在西安拉開帷幕。此次論壇由陝西省音樂家協會和中共漢中市委、漢中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漢中市民眾藝術館、漢中市音樂家協會承辦。論壇邀請了國內知名詞曲作家、音樂理論家和陝西音協理事、陝西各市音協負責人及省內外知名音樂家30餘人參與論壇。共收集參會論文20餘篇,論壇以陝南民歌的現狀與發展前景為切入點,探討了陝南民歌當代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陝南文化地域特色對民歌產生的影響以及現代文明和經濟開發對民歌所帶來的影響,力求為進一步解決好旅遊、文化產業化發展與陝南民歌推廣的關係。通過陝南、陝北民歌起源及發展異同的比較研究,處理好陝南民歌原生態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係等議題。論壇旨在通過會議研討、學術交流等方式,為陝南民歌的保護與發展出謀劃策。

陝西省第二批非遺名錄

2009年6月11日公布的《陝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民間音樂”一類就包括:
162 II-13 民歌
漢江號子 安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安康花鼓子 安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央視青歌大賽

在2010年6月26日,第14屆中央電視台青年歌手大獎賽的合唱類別決賽上,西安音樂學院合唱團演唱了改編的《秦巴板車號子》,這是陝南民歌首次出現在央視青歌大賽的舞台上。《秦巴板車號子》是一首具有陝南風格的民歌,鏗鏘有力、歡快激昂。在該比賽中,西安音樂學院合唱團憑藉《陝北風情-情歌》、《拉姆卡利》和《秦巴板車號子》,最終以198.04的高分代表陝西省拿下銀獎。
央視青歌大賽上的《秦巴板車號子》央視青歌大賽上的《秦巴板車號子》

電影《郎在對門唱山歌》

2010年公映的電影《郎在對門唱山歌》,是我國首部展示陝南民歌的電影,全面反映了陝西南部紫陽地域文化風貌。劇本改編自作家李春平的同名小說《郎在對門唱山歌》,發表後在全國引起了廣泛關注。電影由導演章明執導,影片中紫陽民歌皆由當地原生態民歌手表演。談及這部電影,章明表示,“想通過這部影片把世代口耳相傳下來的紫陽民歌做大一些、發掘出來,利用電影這個高平台把它推向全國、推向世界。”國家廣電總局劇本中心的專家對劇本給與了充分的肯定,認為:劇本以劇情加實地實景的手法來創作,抓住了紫陽民歌這一地域文化特色展開故事,具有鮮明的陝西南部文化特徵,對於宣傳西部文化業有裨益,在近幾年的影視創作中又開闢出了一條新的思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