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陑
- 外文名:er
- 又名:陑遂
- 地點1:山西永濟縣
- 地點2:山東濟寧市
- 相關事件:商湯伐夏桀
- 出處:《尚書序》、《史記·殷本紀》
文獻出處,傳統說法,相關考證,古籍解釋,
文獻出處
傳統說法
偽《孔傳》:“陑在河曲之南。”孔穎達《疏》:“陑在河曲之南,蓋今潼關左右。”漢代以來,都認為桀都安邑(今山西運城市鹽湖區),則湯伐桀必定也在其附近,而偽《孔傳》及孔穎達《疏》都不能確定其具體地點。後來一些地理方誌認為雷首山即陑,又稱“陑山”,在今中國山西省永濟縣南部,這個說法宋代始有,《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陑山,即雷首山,在山西永濟縣南。《寰宇記》:堯山在河東縣南二十八里,即雷首山,山有九名,亦即陑山。湯伐桀,升自陑,即此。”
相關考證
出土文獻上博簡二《容成氏》記載湯伐夏桀的故事,說:“升自戎遂,內(入)自北門”,即攻上了戎地的通道,沖入了西邑夏(夏朝首都)的北門。許全勝認為《湯誓序》“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應該斷句為“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陑遂”即《容成氏》的“戎遂”,《國語·周語》中作“聆遂”,也就是古書里記載的有戎、有娀、有仍,顧頡剛在《有仍國考》一文中認為,有戎、有娀、有仍即有任,即周代的任國,在今山東省濟寧,這些看法應該是對的,因為陑、聆、戎、娀、仍、任等字在上古音中都讀音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通假,則陑遂當在今山東濟寧,因為夏末時夏桀的國都西邑夏就在有仍,故湯伐桀要經過仍地的道路(戎遂、陑遂),最後滅夏於此。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正韻》如支切,𠀤音而。《玉篇》地名。《書序》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傳》陑在河曲之南。《廣韻》本作𨼏。《集韻》或作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