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焦慮

兒童由於陌生人的突然出現而產生的某種程度上的恐懼、緊張或不安的情緒。其通常發生在兒童出生後6個月左右,8~12個月達到高峰, 15個月後逐漸消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陌生人焦慮
  • 外文名:Strangeranxiety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發展心理學
概念,怎樣克服,讓熟人在場,使環境顯得更"熟悉",不要做冒失的陌生人,儘量使自己在孩子面前顯得不太陌生,

概念

兒童由於陌生人的突然出現而產生的某種程度上的恐懼、緊張或不安的情緒。其通常發生在兒童出生後6個月左右,8~12個月達到高峰, 15個月後逐漸消失。美國心理學家艾恩斯沃斯(M.Ainsworth)採用陌生情景技術發現,陌生人焦慮有不同表現形式:嬰兒或者啼哭,或者緊緊抱住父母,拒絕陌生人的接觸,或者只將目光從陌生人臉上移開。這些反應形式隨環境變化而變化。陌生人焦慮是兒童自我保護、辨別父母與陌生人的標誌。一些認知發展相對落後的兒童,陌生人焦慮出現較晚,約在11~12個月。
當九個月的男男正坐在家裡地板上玩時,他媽媽領進一個陌生人。這個陌生人突然走到男男面前,彎下身子說:"喂,男男,你好嗎?"男男瞪起眼注視著陌生人,然後轉身抽泣著向媽媽身邊爬去。這種對陌生人的警覺反應,心理學家稱之為陌生人焦慮,它與嬰兒接近熟人時經常表現出來的微笑、咿呀語和表示歡迎的神情形成鮮明對比。心理學實驗發現,大多數嬰兒在形成對親人的依戀之後一直對陌生人作出積極反應(通常在七個月以前),但從六、七個月以後,他們開始害怕陌生人;八至十個月時最為嚴重,一周歲以後強度逐漸減弱。但這種陌生人焦慮到兩歲、三歲、四歲時還沒有完全消失,尤其是在陌生環境裡接近陌生人時,他們還會表現出警覺。
嬰幼兒的這種陌生人焦慮其實並不完全是壞事,心理學家甚至認為陌生人焦慮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它是已經形成對養育者的依戀的嬰兒所特有的對生人的一種不可避免的反應。從積極方面來看,陌生人焦慮首先發揮一種保護功能,它使幼兒避免從不友好的陌生人那裡受到傷害;其次,陌生人焦慮反映了嬰兒認知能力的發展,表明他們已能把熟人和生人區分開來,把熟悉的地方和陌生的地方區分開來,這是他們的智慧和社會性繼續向前發展的次要條件;再次,陌生人焦慮也表明了嬰兒情緒和情感的正常發展。嬰兒的情緒與他們的認知能力有密切關係,當他們見到熟悉的親人時,因為他們認識這些人,知道這些人能給他帶來歡樂和安全,所以他們就高興、興奮;反之,當陌生人出現在他面前時,他不認識,不知道他會對他怎么樣,他當然會擔心、憂慮和害怕。這是孩子智力發展的結果。
但是,陌生人焦慮也有消極作用,尤其是由於孩子生性膽小或父母教養方式不正確、陌生人焦慮的程度非常嚴重時,它的消極作用就更明顯了,這種消極情緒會限制孩子的正常活動,限制他們與別的孩子交往,失去許多有利於自己身體發育和心理發展的活動機會。有時候,這種恐懼感還影響到孩子的一些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動,如到醫院看病、正常地入託兒所、幼稚園等。

怎樣克服

幼兒來醫院看病時的哭叫和使勁摟住爸爸媽媽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一些孩子想起上次來醫院看病的經歷,會產生"打針焦慮"而不是陌生人焦慮,其實很多孩子只不過是害怕那些打針時把他們扎得生疼、或用不合規範的、使幼兒感到痛苦的方式為他們治療的冒冒失失的醫生。幸好,心理學家通過研究,找到了一些辦法可以幫助醫生和父母,使嬰幼兒到醫院看病時免遭驚嚇之苦。

讓熟人在場

當嬰兒與媽媽或其他親人分離時,會對陌生人產生較多的消極反應。但是一項研究發現,如果坐在媽媽腿上,大多數6-12個月的嬰兒並不一定對陌生人表示出特別的警覺;但是,假如他們坐在離媽媽只有一、二米遠的地方,他們就會眼淚汪汪,又哭又叫。如果不要讓嬰兒與媽媽分開,醫生和護士就能從嬰幼兒身上看到更積極的反應。
另一項研究發現,當帶著孩子的爸爸或媽媽向陌生人表達熱情的問候、或以熱情的語調向嬰兒介紹陌生人時,陌生人焦慮也會減弱。因為爸爸媽媽的這些舉動引發了兒童心理上的社會參照,使他們感覺到,如果爸爸媽媽喜歡那個人,他就可能真的不可怕。另外,醫生在給孩子看病之前先和孩子父母愉快地談幾句話,也會減少孩子的恐懼感。這種情況不僅適合於醫院,也適合於嬰兒經常出入的其他場合。

使環境顯得更"熟悉"

兒童在比較熟悉的環境中產生的陌生人焦慮比在不熟悉環境中少些。例如,只有少數10個月的嬰兒在家裡對陌生人表示警覺;但大多數孩子在不熟悉的實驗室里接受測試時,都對生人作出消極的反應。從我國目前的具體情況來看,兒科醫生上門治療的條件還不具備,但他們可以把診室布置得在孩子眼裡更象家,例如,在牆角擺上一個活動玩具,牆上掛幾張卡通片人物的畫片,診室里準備一兩個絨制玩具供兒童玩等等。嬰兒對陌生環境的熟悉過程也不一樣,心理學實驗證明,如果把10個月齡的嬰兒領進一間陌生的屋子後,只過一分鐘,陌生人就和他們接觸,那么他們中的絕大多數(90%)會產生恐懼;但如果讓他們花十分鐘的時間熟悉環境,就只有大約一半的孩子對陌生人作出消極反應。在醫務人員進入診室之前先讓嬰兒花幾分鐘熟悉診室環境,也能使嬰兒更容易接受醫生對他們的診斷。

不要做冒失的陌生人

嬰兒對陌生人的反應常取決於陌生人的行為。一位研究者發現,如果一個陌生的成人先讓孩子占有主動地位並控制他們之間最初的相互作用,在孩子眼裡這個成人就容易變得更"友好"。相形之下,假若陌生人冒冒失失地很快與孩子接近,並試圖控制他們的行為(例如,讓他們坐在桌前不動或想把他們抱起來),就會引起孩子的恐懼感。當然,工作繁忙的醫生不可能花好多時間讓嬰兒熟悉他們,但有些辦法並不需要花很多時間,這些辦法主要有:和孩子接觸時不要顯得太冒失,開始接觸時給孩子一個熟悉的玩具(或建議玩一個熟悉的遊戲),非常小心地主動與孩子開始交往並讓孩子掌握他們之間活動的速度,比坐在那兒等著孩子主動與他交往更容易建立起他們之間良好的互動關係。

儘量使自己在孩子面前顯得不太陌生

陌生人焦慮在某種程度上還取決於陌生人的外貌。一位研究者認為,由於嬰兒形成了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比較多的人的容貌的心理表象,或稱圖式,他們就可能害怕那些容貌與已有圖式不相象的人。所以身穿白大褂、脖子上掛著聽診器的醫生(或者帶著尖角帽、看上去像"巫婆"的護士)就可能引起嬰幼兒的警覺。兒科醫生不可能改變自己的可能使嬰兒害怕的外貌(如過大的鼻子或臉上的傷疤),但他們可以摘下聽診器,脫下白大褂,使小患者把他們看作一個普通人。再如,最初和孩子接觸的保姆,應該儘量使自己看上去象個"大孩子",天真、活潑,笑聲朗朗,這樣的表現,很容易與孩子迅速地建立起親密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