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馬蒂亞·森因為在福利經濟學上的貢獻獲得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馬地亞森
- 出生地:聖蒂尼克坦
- 出生日期:1933年3月
- 主要成就: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人物介紹,人物經歷,
人物介紹
阿馬蒂亞·森1933年出生於印度孟加拉灣,1959年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其後先後在印度、英國和美國任教。1998年離開哈佛大學到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任院長。他曾為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寫過人類發展報告,當過聯合國前秘書長加利的經濟顧問。他因為在福利經濟學上的貢獻獲得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畢業院校:劍橋大學
主要成就: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主要成就: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人物經歷
1933年3月,阿馬蒂亞·森(AmartyaSen)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的聖蒂尼克坦,地點在羅賓德羅納特·泰戈爾創立的國際大學校園內。他的外祖父是研究中世紀印度文學的著名學者,也是一位印度教哲學權威,與泰戈爾過從甚密。阿馬蒂亞這個名字就是詩翁泰戈爾為他取的,意為“永生”。
他的父親在達卡大學(在今孟加拉國)教授化學。浸染在周圍濃厚的學術氛圍當中,據他後來回顧,未來的人生道路似乎除了矢志向學,教書為文,輾轉於世界各地的大小校園之間,想不出還會是別的什麼樣子了。
森幼承家學,發蒙很早,而後來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則主要完成於泰戈爾建立的學校。這裡課程設定豐富,充分反映了泰戈爾在文化上兼收並蓄的思想。學校的教育理念也很先進,那就是著重啟發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對於在考試成績上爭強好勝,希望因此而出人頭地的表現,則從不鼓勵。這種教育理念對他影響至深,使他畢生受用。他在青少年時期愛好廣泛,17歲以前志趣幾變,曾游移在梵語、數學、物理等不同專業之間,最後終於被經濟學所吸引,不再旁騖。不過,畢生從事教學和研究的意願,則從未變過。離開聖蒂尼克坦後,1951年,他進入加爾各答管區學院,專修經濟;1953年離印赴英,進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繼續深造,並於1959年獲得博士學位。此後,他相繼在印度德里大學經濟學院、倫敦經濟學院、牛津大學萬靈學院、哈佛大學等高等學府任教,教授經濟學和哲學等。1998年,他被三一學院選為院長,復回劍橋,主持學政。2003年以後,他又返回哈佛工作。他擔任過一些重要的學術組織,如美國經濟協會、經濟計量學協會和國際經濟協會的主席,也曾在國際事務中起過重要作用,如擔任聯合國秘書長的經濟顧問,以及幫助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編制人類發展報告等。
1952年18歲的時候,他曾罹患口腔癌,在加爾各答進行了大劑量的放射治療。當時距廣島和長崎的核子彈爆炸不過7年,對於這一療法的長期效果依然認識不足。大劑量放射雖然消滅了口內的癌細胞,但也破壞了他的硬齶骨骼。在後來的近20年內,他一直面臨著癌症復發和骨骼壞死的潛在威脅。1971年他赴倫敦經濟學院工作。在倫敦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住進醫院,進行徹底診治。醫生為他做了近7個小時的整形手術,當他從麻醉狀態中醒來時,已是凌晨4點。他急於知道自己的癌症是不是復發了。但是值班護士告訴他,結果得等到9點大夫查房時,才能宣布。他變得緊張起來。護士感到了他的惶惑不安,似乎想說些什麼,但欲言又止。最後還是同情心起了作用,她對他說:“他們誇你好呢。”他知道這樣的話意味著什麼,於是如釋重負,安然睡去。此後,每當他在研究工作中,打算通過人民的健康水準,來判斷一個社會的優劣時,他總會想起那位善良的護士小姐,把她對待病者的仁愛態度視為基準。
阿馬蒂亞·森有過三次婚姻經歷。他的第一個妻子納巴尼塔·黛烏是一位詩人、小說家和文學批評家,是當代最受歡迎的孟加拉語作家之一,常有詩人帶著自己的作品當面給她朗讀,徵求她的意見。早年她還同森一起研究過《羅摩衍那》等梵語史詩的風格和創作特點等問題。他們的婚姻在1971年去倫敦後結束。1973年森同愛娃·科洛爾尼結婚,她的雙親都是猶太人。科洛爾尼學法律、哲學和經濟學,為人深具道義精神,善於理性思考。她在1985年因胃癌溘然去世。他的第三個妻子埃瑪·喬治娜·羅思柴爾德是一位經濟史專家,做過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歷史和經濟學中心主任。
森研究經濟學的重要動機之一,是幫助他的祖國印度擺脫經濟貧困,走向繁榮。為此,他曾經選擇經濟發展問題作為他的主攻方向之一。他在1971年離開印度,輾轉於歐美各著名學府,但始終和國內的大學保持著緊密的聯繫,尤其是他曾經工作過的德里大學。他一直是該大學的榮譽教授。為了學術活動,也出於自己的愛好,他始終過著帶有遊歷性質的生活。劍橋畢業以後,他便常回印度,從來沒有半年不歸的情況。他也一直保持著印度國籍。這樣的好處之一是保證了他對於國內公眾事務的發言權。
阿馬蒂亞·森研究範圍廣泛,除經濟發展外,在福利經濟學、社會選擇理論等方面著力尤多,成就斐然。他已經出版了《貧困與饑荒:論權利與剝奪》、《理性與自由》、《以自由看待發展》、《身份認同與暴力》、《經濟發展與自由》、《集體選擇和社會福利》、《論經濟上的不平等》、《倫理學和經濟學》、《自由、合理性與社會抉擇》等十幾部專著,其中前五種已經出版漢譯本。
為了表彰他在福利經濟學和社會選擇理論研究上的突出貢獻,以及他對於社會最貧窮成員所面臨問題的關心,瑞典皇家科學院將199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他。福利經濟學試圖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根據社會公眾的生活狀況來評估政府的經濟政策是否得當。森窮其一生致力於這一研究,並因此而被稱作“經濟學界的良心”。他在1970年出版的專著《集體選擇和社會福利》影響深遠。該書就個人權利、多數裁定原則、有關個體狀況資料的有效性等做了著重論述,意在促使研究者將注意力集中在社會基本福利問題上。他設計了若干方法,用以測算貧窮的程度,算後所得的數據,可以為改進窮人的經濟狀況提供有效的幫助。他關於饑荒原因的著作尤負盛名。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為有效地防止或減輕食物短缺帶來的後果提供了實際的解決方法。
他的父親在達卡大學(在今孟加拉國)教授化學。浸染在周圍濃厚的學術氛圍當中,據他後來回顧,未來的人生道路似乎除了矢志向學,教書為文,輾轉於世界各地的大小校園之間,想不出還會是別的什麼樣子了。
森幼承家學,發蒙很早,而後來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則主要完成於泰戈爾建立的學校。這裡課程設定豐富,充分反映了泰戈爾在文化上兼收並蓄的思想。學校的教育理念也很先進,那就是著重啟發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對於在考試成績上爭強好勝,希望因此而出人頭地的表現,則從不鼓勵。這種教育理念對他影響至深,使他畢生受用。他在青少年時期愛好廣泛,17歲以前志趣幾變,曾游移在梵語、數學、物理等不同專業之間,最後終於被經濟學所吸引,不再旁騖。不過,畢生從事教學和研究的意願,則從未變過。離開聖蒂尼克坦後,1951年,他進入加爾各答管區學院,專修經濟;1953年離印赴英,進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繼續深造,並於1959年獲得博士學位。此後,他相繼在印度德里大學經濟學院、倫敦經濟學院、牛津大學萬靈學院、哈佛大學等高等學府任教,教授經濟學和哲學等。1998年,他被三一學院選為院長,復回劍橋,主持學政。2003年以後,他又返回哈佛工作。他擔任過一些重要的學術組織,如美國經濟協會、經濟計量學協會和國際經濟協會的主席,也曾在國際事務中起過重要作用,如擔任聯合國秘書長的經濟顧問,以及幫助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編制人類發展報告等。
1952年18歲的時候,他曾罹患口腔癌,在加爾各答進行了大劑量的放射治療。當時距廣島和長崎的核子彈爆炸不過7年,對於這一療法的長期效果依然認識不足。大劑量放射雖然消滅了口內的癌細胞,但也破壞了他的硬齶骨骼。在後來的近20年內,他一直面臨著癌症復發和骨骼壞死的潛在威脅。1971年他赴倫敦經濟學院工作。在倫敦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住進醫院,進行徹底診治。醫生為他做了近7個小時的整形手術,當他從麻醉狀態中醒來時,已是凌晨4點。他急於知道自己的癌症是不是復發了。但是值班護士告訴他,結果得等到9點大夫查房時,才能宣布。他變得緊張起來。護士感到了他的惶惑不安,似乎想說些什麼,但欲言又止。最後還是同情心起了作用,她對他說:“他們誇你好呢。”他知道這樣的話意味著什麼,於是如釋重負,安然睡去。此後,每當他在研究工作中,打算通過人民的健康水準,來判斷一個社會的優劣時,他總會想起那位善良的護士小姐,把她對待病者的仁愛態度視為基準。
阿馬蒂亞·森有過三次婚姻經歷。他的第一個妻子納巴尼塔·黛烏是一位詩人、小說家和文學批評家,是當代最受歡迎的孟加拉語作家之一,常有詩人帶著自己的作品當面給她朗讀,徵求她的意見。早年她還同森一起研究過《羅摩衍那》等梵語史詩的風格和創作特點等問題。他們的婚姻在1971年去倫敦後結束。1973年森同愛娃·科洛爾尼結婚,她的雙親都是猶太人。科洛爾尼學法律、哲學和經濟學,為人深具道義精神,善於理性思考。她在1985年因胃癌溘然去世。他的第三個妻子埃瑪·喬治娜·羅思柴爾德是一位經濟史專家,做過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歷史和經濟學中心主任。
森研究經濟學的重要動機之一,是幫助他的祖國印度擺脫經濟貧困,走向繁榮。為此,他曾經選擇經濟發展問題作為他的主攻方向之一。他在1971年離開印度,輾轉於歐美各著名學府,但始終和國內的大學保持著緊密的聯繫,尤其是他曾經工作過的德里大學。他一直是該大學的榮譽教授。為了學術活動,也出於自己的愛好,他始終過著帶有遊歷性質的生活。劍橋畢業以後,他便常回印度,從來沒有半年不歸的情況。他也一直保持著印度國籍。這樣的好處之一是保證了他對於國內公眾事務的發言權。
阿馬蒂亞·森研究範圍廣泛,除經濟發展外,在福利經濟學、社會選擇理論等方面著力尤多,成就斐然。他已經出版了《貧困與饑荒:論權利與剝奪》、《理性與自由》、《以自由看待發展》、《身份認同與暴力》、《經濟發展與自由》、《集體選擇和社會福利》、《論經濟上的不平等》、《倫理學和經濟學》、《自由、合理性與社會抉擇》等十幾部專著,其中前五種已經出版漢譯本。
為了表彰他在福利經濟學和社會選擇理論研究上的突出貢獻,以及他對於社會最貧窮成員所面臨問題的關心,瑞典皇家科學院將199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他。福利經濟學試圖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根據社會公眾的生活狀況來評估政府的經濟政策是否得當。森窮其一生致力於這一研究,並因此而被稱作“經濟學界的良心”。他在1970年出版的專著《集體選擇和社會福利》影響深遠。該書就個人權利、多數裁定原則、有關個體狀況資料的有效性等做了著重論述,意在促使研究者將注意力集中在社會基本福利問題上。他設計了若干方法,用以測算貧窮的程度,算後所得的數據,可以為改進窮人的經濟狀況提供有效的幫助。他關於饑荒原因的著作尤負盛名。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為有效地防止或減輕食物短缺帶來的後果提供了實際的解決方法。
代表著作
〈技術選擇〉(ChoiceofTechniques,1960)
〈集體選擇與社會福利〉(CollectiveChoiceandSocialWelfare,
1970)
〈論經濟不公平〉(OnEconomicInequality,1973)
〈就業、技術與發展〉(EmploymentTechnologyandDevelopment,1975)
〈貧窮和饑荒〉(PovertyandFamines,1981)
〈選擇、福利和量度〉(ChoiceWelfareandMeasurement,1982)
〈資源、價值和發展〉(ResourcesValueandDevelopment,1984)
〈集體選擇與社會福利〉(CollectiveChoiceandSocialWelfare,
1970)
〈論經濟不公平〉(OnEconomicInequality,1973)
〈就業、技術與發展〉(EmploymentTechnologyandDevelopment,1975)
〈貧窮和饑荒〉(PovertyandFamines,1981)
〈選擇、福利和量度〉(ChoiceWelfareandMeasurement,1982)
〈資源、價值和發展〉(ResourcesValueandDevelopment,1984)
成就貢獻
解決“投票悖論”
阿馬蒂亞·森對公共選擇理論的四項主要貢獻之一,是解決了名為”投票悖論“的問題。這問題可以用包括三個人物和三項選擇的例子來解釋。假設人物1選擇是a,其次是b,最後是c;人物2的選擇順序是b、c、a;人物三是c、a、b。他們的選擇可以表示為:就人物1和3的組合而言,a的選票多餘b;但在人物1和2之間,b的選票多於c;在人物2和3之間,c的選票多餘a。這裡出現一種投票悖論,破壞得多數票者獲勝的規則。投票悖論對公共選擇問題顯然是一種固有的難題,所有公共選擇規則都不能避開這個問題。
阿馬蒂亞·森建議的解決方法實際上非常簡單,假設將人物1的選擇中a和b的項目互掉如下:3-cab,2-bca,1-bac。
現在b勝過c(人物1和2),c勝過a(人物2和3),而b也勝過a(人物1和2),投票悖論已告消失,惟有b獲得大多數票而獲勝。阿馬蒂亞·森在以上的例子中察覺,所有人物均同意a項並非最佳。因此,理應可將這種論證伸展至符合以下三種條件中任何一種選擇模式:(1)所有人物同意其中一種選擇不是最佳,(2)同意某一項不是次佳,或(3)同意某一項不是最差。至於有四項或四項以上的選擇情況時,每個包括三項選擇的子集合須符合這三種條件之一。這就是阿馬蒂亞·森著名的價值限制理論,它產生的結果是得大多數票者獲勝的規則總是能達成唯一的決定。
引入“個人選擇”
他的第二個主要貢獻,就是引入了個人選擇的概念,令公共選擇理論內容
更豐富。除了社會上可供選擇的元素外(譬如政府的稅收政策),他印入私人方面的元素(譬如個人利得)。私人元素的排列全由這些元素的擁有人來評估,這種情況與社會元素是有所不同的。他證明了,在尊重個人權益與做出集體決定之間,有基本的矛盾存在。換言之,沒有一個集體決議機制能與尊重個人並存。
阿馬蒂亞·森對公共選擇理論的四項主要貢獻之一,是解決了名為”投票悖論“的問題。這問題可以用包括三個人物和三項選擇的例子來解釋。假設人物1選擇是a,其次是b,最後是c;人物2的選擇順序是b、c、a;人物三是c、a、b。他們的選擇可以表示為:就人物1和3的組合而言,a的選票多餘b;但在人物1和2之間,b的選票多於c;在人物2和3之間,c的選票多餘a。這裡出現一種投票悖論,破壞得多數票者獲勝的規則。投票悖論對公共選擇問題顯然是一種固有的難題,所有公共選擇規則都不能避開這個問題。
阿馬蒂亞·森建議的解決方法實際上非常簡單,假設將人物1的選擇中a和b的項目互掉如下:3-cab,2-bca,1-bac。
現在b勝過c(人物1和2),c勝過a(人物2和3),而b也勝過a(人物1和2),投票悖論已告消失,惟有b獲得大多數票而獲勝。阿馬蒂亞·森在以上的例子中察覺,所有人物均同意a項並非最佳。因此,理應可將這種論證伸展至符合以下三種條件中任何一種選擇模式:(1)所有人物同意其中一種選擇不是最佳,(2)同意某一項不是次佳,或(3)同意某一項不是最差。至於有四項或四項以上的選擇情況時,每個包括三項選擇的子集合須符合這三種條件之一。這就是阿馬蒂亞·森著名的價值限制理論,它產生的結果是得大多數票者獲勝的規則總是能達成唯一的決定。
引入“個人選擇”
他的第二個主要貢獻,就是引入了個人選擇的概念,令公共選擇理論內容
更豐富。除了社會上可供選擇的元素外(譬如政府的稅收政策),他印入私人方面的元素(譬如個人利得)。私人元素的排列全由這些元素的擁有人來評估,這種情況與社會元素是有所不同的。他證明了,在尊重個人權益與做出集體決定之間,有基本的矛盾存在。換言之,沒有一個集體決議機制能與尊重個人並存。
任職情況
隨著阿馬蒂亞·森學術地位的上升,他被先後推舉擔任一些重要經濟學學術團體職位。其中包括:
當選為1982年美國經濟學協會外籍榮譽院士
擔任1984屆經濟計量學會會長
1986—1989屆國際經濟學會會長等學術職位。
1988年起森擔任了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與哲學教授
1989年擔任了印度經濟學會會長
1994年擔任過美國經濟學會會長
1998年離開哈佛大學到英國劍橋三一學院任院長,不過他仍為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當選為1982年美國經濟學協會外籍榮譽院士
擔任1984屆經濟計量學會會長
1986—1989屆國際經濟學會會長等學術職位。
1988年起森擔任了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與哲學教授
1989年擔任了印度經濟學會會長
1994年擔任過美國經濟學會會長
1998年離開哈佛大學到英國劍橋三一學院任院長,不過他仍為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