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達烏斯

阿里達烏斯

阿里達烏斯(希臘語:Aρριδαιoς或Aριδαιoς;生存於公元前四世紀),出生於上馬其頓,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將領。公元前323年,阿里達烏斯被委任辦理亞歷山大的喪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里達烏斯
  • 外文名:Aρριδαιoς或Aριδαιoς
  • 出身:上馬其頓
  • 生存於:前四世紀
  • 職務亞歷山大大帝麾下將領
出身,記錄驟止,變故,戰後堅守,放棄進攻,攻城失敗,

出身

阿里達烏斯(希臘語:Aρριδαιoς或Aριδαιoς;生存於前四世紀),出身於高地馬其頓,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將領。

記錄驟止

前323年,阿里達烏斯被委任辦理亞歷山大的喪禮。隨後第一次繼業者之戰爆發,培松和安提貞尼斯、塞琉古聯手殺害了帝國攝政佩爾狄卡斯,並與托勒密談和。前321年,托勒密委任了培松及阿里達烏斯擔任帝國新攝政,但這舉動遭到王后歐律狄刻強烈反對,於是於特里帕拉迪蘇斯分封協定時卸任。在這次分封協定中,阿里達烏斯成為赫勒斯滂弗里吉亞總督。前319年,帝國攝政安提帕特逝世,阿里達烏斯企圖奪下基濟科斯(Cyzicus),但遭到失敗。而安提柯以此為藉口,要求阿里達烏斯從總督的位置上卸任,但遭到阿里達烏斯拒絕,阿里達烏斯於是在賽厄斯(Cius)堅守。之後就無阿里達烏斯的歷史記錄了。

變故

戰後堅守

隨著第一次繼業者之戰爆發,培松安提貞尼斯塞琉古聯手殺害了帝國攝政佩爾狄卡斯,並與托勒密談和。公元前321年,托勒密委任了培松及阿里達烏斯擔任帝國新攝政,但這舉動遭到王后歐里狄克三世強烈反對,於是在進行特里帕拉迪蘇斯分封協定時卸任。在這次分封協定中,阿里達烏斯成為赫勒斯滂弗里吉亞總督。公元前319年,帝國攝政安提帕特逝世,阿里達烏斯企圖奪下基濟科斯(Cyzicus),但遭到失敗。而安提柯以此為藉口,要求阿里達烏斯從總督的位置上卸任,但遭到阿里達烏斯拒絕。阿里達烏斯於是在賽厄斯(Cius)堅守。
阿里達烏斯不是什麼卓越的人物,雖然他已經是掌握歐亞大陸交界的小亞細亞西北部弗里吉亞-赫勒斯滂地區的總督。或許是看到托勒密吞併了敘利亞大部沒有受到任何懲罰,或許是覺得波利比孔是個沒用的老頭,在公元前318年初,他擅自帶領自己的1000名馬其頓士兵和800名騎兵,加上自己拼湊來的10000僱傭兵,以及之前獲得的500名波斯弓兵和投石手,帶著攻城器具,攻擊基濟科斯城(Cyzicus)。基濟科斯是小亞細亞西北的重要港口城市之一,公元前410年雅典人在這裡曾經大敗過斯巴達艦隊,阿里戴烏斯很可能是想通過占領這裡來擴大自己的地盤並且掠奪財富。

放棄進攻

然而這個做法顯然是不合法的。基濟科斯城從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入侵亞洲以來一直是馬其頓人的忠實盟友。阿里戴烏斯對基濟科斯的侵略,意味著他對馬其頓最高權威的挑戰。基濟科斯人顯然沒有想到名義上的長官阿里戴烏斯會突然帶這么一支大軍來進攻他們。他們遭到奇襲,很可能丟掉了外城。然而他們用談判的手法來拖延時間,此時附近的希臘城市拜占庭此時派出援軍來幫助守城的基濟科斯人。基濟科斯城想必十分堅固,在兩百五十年後,這座城市獨力以數千之眾抗住了號稱三十萬大軍的米特拉達梯率領的本都大軍的圍城,直到盧庫盧斯率領羅馬援軍到達。相比之下,阿里戴烏斯手頭有的萬把人馬實在不值一提,隨著拜占庭人前來支援,阿里戴烏斯被迫放棄了進攻,撤圍而去。

攻城失敗

理論上來說,阿里達烏斯的行動侵犯的是波利比孔,但是亞洲的馬其頓軍隊名義上的直接領導者是安提柯。安提柯顯然對阿里戴烏斯的行動很生氣,他派出此時還在冬營的軍隊的一部分,包括20000名步兵和3000名騎兵,去解救基濟科斯。不過在這支解圍軍隊到達之前,阿里戴烏斯的攻城已經失敗了。
安提柯決心懲罰阿里達烏斯。他發出最後通牒,指控阿里達烏斯擅自攻擊一個友好的希臘城市,試圖把馬其頓國王委任給他統治的轄區變為自己的私人領地。他要求阿里達烏斯把自己的總督區歸還給國王。當然,由於國王沒能力直接控制,這些地區將由國王在亞洲的最高代表安提柯接管。看在阿里達烏斯多年同僚的份上,安提柯可以讓他保留任何一個轄區內的城市作為自己的收入來源和養老之地。
阿里達烏斯拒絕了名義上的上司安提柯的要求並且開始備戰,甚至還派出一支軍隊試圖去諾拉解救攸美尼斯。但是隨著戰爭的正式爆發,阿里戴烏斯顯然不是安提柯的對手。雙方交手不久,節節敗退的他只能退守開俄斯島(Kios,今天被稱為希俄斯Chios)一地,他的轄區都被安提柯所吞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