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華格納根據其所處政治經濟及社會背景,通過吸收、整理、總結以前社會政策學派史泰因、謝夫勒等人的思想及觀點,逐步形成了 自己的以社會財政、稅收思想為核心的理論體系。他把社會經濟組織分為“個人的經濟組織”、“共同的經濟組織”和“慈善的經濟組織”三種。財政是“共同的經 濟組織中由權利共同體構成的強制共同經濟”。並據此提出了新的國家職能觀。認為國家的職能應有發展文化教育和增進社會福利的職能,國家應為“社會國家”。
稅收思想 (1)稅收定義。他給稅收下的定義是:“所謂租稅,從財政意義上講,就是公共團體為滿足其財政上的需要,憑藉其主權,作為對公共團體的 事務性設施的一般報償,依據一般原則和準則,以公共團體單方面所決定的方法及數額,強制地征自個人的賦課物;再從社會政策的意義上說,所謂賦稅,就是滿足 財政上的必要的同時,或不同財政上有無必要,以糾正國民收入的分配及國民財富的分配,藉以矯正個人所得與個人財產的消費為目的所徵收的賦課物”。
(2)賦稅體系。華格納從他關於稅收可以矯正個人所得和財產分配的思想出發,設計了所謂理想的租稅體系。
(3)稅收原則。為了更好的制定和實施他的社會政策稅收的目標,瓦格那提出了著名的“四項九端”稅收原則:
①財政收入原則。包括收入充分和稅收彈性原則。
②國民經濟原則。包括稅源和稅種選擇的原則。
③社會正義原則。包含普遍和平等原則。
④稅務行政原則。包含確實、便利和最小徵收費原則。
(4)稅收轉嫁。在稅收轉嫁理論方面,他持“相對轉嫁論”的觀點。認為稅收能否轉嫁,決定於市場交易中自由競爭的因素等條件,同時轉嫁的方向及轉嫁的程度,不但事先難以預測,而且事後也難以調查。
華格納法則 1882年,德國經濟學家阿道夫·華格納(Adolf Wagner)通過對19世紀的許多歐洲國家和日本、美國的公共支出增長情況的考察,提出了“公共支出不斷增長法則”,或稱“政府活動擴張法則”,又稱華格納法則。
他認為一國政府的支出與其經濟成長間,也就是政府職能的擴大與國家所得的增加之間存在一種函式關係。即隨著國家職能的擴 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就要求保證行使這些國家職能的公共支出不斷增加,日益充裕。事實正是這樣,“公共支出不斷增長”的情況“可由中央及地方政府經費增加的統計上,雄辯地說明這一點。”華格納還認為,只要符合國家職能的要求,即使出現暫時的財政不均衡也無妨。利用公債舉辦公共事業是可行的,條件是它將來帶 來的財政收入增加額能抵消這些公共事業的費用。
影響 阿道夫·華格納思想對國人的影響
華格納的租稅原則論為理論構架,詳細闡述了租稅諸原則;在介紹租稅的分類理論時,對直接稅與間接稅的各種分類標準作了較詳細的分析批評,並對兩稅的優劣作了較為公允的評價;在介紹租稅系統理論時,分析了單一稅理論的缺陷,歷述了自亞當·斯密以來的種種稅系理論,其中對華格納按課稅客體劃分稅種的稅系理論論述尤詳。該書原著出版於1905年,反映了19世紀末西方財政學的理論研究進展,受以華格納為代表的德國社會政策學派的財政理論的影響尤大。
進入20世紀後,西方財稅科學在中國的傳播確實較上個世紀深入得多,西方財稅理論,為人探討稅制改革問題提供了全新的理論依據;而西方財稅制度,則對國人的稅制改革具有強烈的示範作用。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這種傳播尚處於理論的最初引進階段,遠未達到成熟的程度。以下事實頗能說明問題:當時尚未見有國人自撰的財政學原理一類的書籍出版。
其他人物 納粹黨巴伐利亞州領袖
個人檔案 出生日期:1892年10月1日
出生地:
洛林 (Lothringen)地區的Algringen
死亡日期:1944年4月12日
納粹黨籍編號:11 330
阿道夫·華格納 職位 1922年加入納粹黨
1925年7月20日重新加入納粹黨(“啤酒館暴動”失敗後曾短暫退黨)
上普法爾茨區(Upper Pfalz)納粹黨領袖(1928年10月1日-1930年11月1日)
大慕尼黑區(上巴伐利亞)區納粹黨領袖(1929年11月1日-1930年11月15日)
慕尼黑-上巴伐利亞區納粹黨領袖(1930年11月16日-1944年4月12日)
衝鋒隊最高領袖集團成員(Stabe des Obersten SA-Führers)(1933年3月23日--1934年1月26日)
巴伐利亞州 內政部長(1933年4月12日-1942年5月)
巴伐利亞州副總理(1933年4月12日-1942年5月)
巴伐利亞州教育文化部長(1936年11月28日-1944年4月12日)
第7和第16軍區國土安全委員會主席(Reichsverteidigungskommissar für die Wehrkreise VII und XIII, als solcher Vorsitzender der Verteidigungsausschüsse für die Wehrkreise VII und XIII)(1939 年9月5日- 1942月11月16日)
獲得榮譽 一級鐵十字勳章(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得)
二級鐵十字勳章(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得)
霍亨索倫家族配劍橡葉騎士十字勳章(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得)
納粹金質黨章(1933年)
納粹血之勳章(編號:43)(1933年11月9日)
合成藝術學院銀質獎章(Silberne Ehrenmedaille der 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1937年7月16日)
德意志金質十字勳章(追授)(1944年4月18日)
簡歷 阿道夫·華格納於1892年10月1日出生在洛林(Lothringen)地區的Algringen,父親菲利普·華格納(Philipp Wagner)是一名登山運動員。
1897年到1909年華格納分別在Algringen就讀國小,在梅茨(Metz)和普福爾茲海姆(Pforzheim)念完了中學。
1909年他以Einjährig-Freiwilliger身份進入駐紮於
斯特拉斯堡 (Straßburg)的第143步兵團服役。從1910年到1911年他在斯特拉斯堡(Straßburg)大學專修數學和自然學。1911年至1914年在亞琛大學(TH Aachen)和
符茲堡 (Würzburg)大學進修採礦工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華格納再次參軍。在戰鬥中他作戰英勇,於1917年被晉升為少尉。之後又擔任過連長和第135步兵團傳令官,在戰爭最後階段中毒氣身負重傷,提前結束了一戰生涯。他在一次大戰中獲得了極高的獎勵:一級和二級鐵十字勳章,霍亨索倫家族配劍橡葉騎士十字勳章。
1919年華格納傷愈出院,在奧地利的一家礦業公司擔任聯合工會的全權代表和商品部主任。1922年他加入了納粹黨。直到“
啤酒館暴動 ”之前他一直擔任Erbendorf b. Bayreuth的納粹黨地區領袖(Ortsgruppenleiter der NSDAP in Erbendorf b. Bayreuth)。
1923年11月9日,華格納追隨希特勒參加了在慕尼黑的“啤酒館暴動”。暴動失敗後他被捕入獄,納粹黨隨即被查禁。
1924年4月6日,出獄不久的華格納成為巴伐利亞州聯邦議會的議員,並且在第二年7月20日重新加入納粹黨(編號:11 330)。
1928年10月1日,華格納任納粹黨上普法爾茨區領袖,一年後他又成為大慕尼黑區領袖。此期間他十分活躍,甚至於在1930年9月8日的一次集會上公開攻擊當時的巴伐利亞州州長Stützel 是“瘋子”,這一行為一時間造成他在州聯邦議會裡處境窘迫,險些丟到了議員的資格。在1932年1月29日,他還因為另一起人身傷害事件被慕尼黑法庭判處監禁10天,並被罰款250馬克。
阿道夫·華格納 1930年11月1日,上普法爾茨和慕尼黑地區於1930年11月1日合併為慕尼黑-上巴伐利亞大區,華格納擔任該區領袖直到去世。華格納在自己指揮的地區內大肆推行納粹政策,迫害不同政見者。1933年3月13日,當時是巴伐利亞內政部的政府專員的華格納在對政治犯的處理問題上提議:“如果供司法機構支配的監獄不夠的話,我建議使用從前大量逮捕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時使用的同一種方法。這是大家知道的,將他們關進某座空屋,不再管他們是否會受氣候的折磨。”同時黨衛隊的頭目們從這個提議中得到了啟示:將國內的敵人集中關在一座營地里。於是後來出現了一個恐怖的名詞:集中營。
納粹黨奪取了政權後,華格納於1933年4月12日被任命為巴伐利亞內政部長和巴伐利亞州副總理。1934年,在紐倫堡舉行的納粹黨黨代表大會上,在希特勒的注視下,擔任此次黨代會副導演的阿道夫·華格納鏗鏘有力地宣讀了元首的文告:“今後1000年中,德國的生活方式已經肯定了。19世紀的神經緊張時代已與我們告別。在今後1000年中,德國將沒有其他革命!”
1936年11月28日,華格納被任命為巴伐利亞州教育文化部長,並同時擔任了已經受到清洗後的衝鋒隊副總指揮。華格納本人聰明並且活躍,而且還是極少數可以稱呼希特勒為“阿道夫”的人之一,由此可見他與希特勒的私人關係是如何密切。1937年7月16日,由於曾經多次參與指導各種納粹宣傳影片和大型活動,華格納被授予合成藝術學院銀質獎章(Ehrenmedaille der 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阿道夫·華格納 阿道夫·華格納在多方面都是個死硬納粹分子,他始終堅持反猶太教和反天主教。1941年4月30日,納粹黨決定在巴伐利亞州的學校內取締基督教的十字架。時為巴伐利亞區領袖的華格納公開宣布“讓十字架,教堂裝飾以及一切其他宗教標誌都從校園裡消失”,並在同時下達拆除這些標誌的命令。整個巴伐利亞州頓時被納粹分子的叫囂聲淹沒。但是遭到的抗議也是為數眾多,當地的農民們拒絕送牛奶,家長們也把孩子們帶出學校以抗議納粹褻瀆宗教。
華格納絲毫不理會這些抗議聲。1942年6月,他又發表了一篇強烈敵視天主教的演說,他宣稱:“如果我說的(指攻擊宗教的言論)都是謊言,那么天主會殺死我。”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之後他很快就身患重病。而在此之前的1941年11月,他就在酗酒後染上重病,其中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傷患給他帶來了後遺症。而這一次他卻再也沒有恢復過來。雖然重病在身,不能活動也不能說話,但他的神智還比較清楚。原本馬丁·鮑曼預備安排華格納的指定繼承人Paul Giesler接替他的職位。但是華格納卻拒絕卸任,並且繼續像以往一樣下達命令。這一做法激怒了馬丁·鮑曼和Paul Giesler。最終不得不由希特勒親自出面來解決,他站在了老朋友一邊,允許華格納保留巴伐利亞區領袖之類的一切職務。作為平衡,希特勒也同意讓Paul Giesler接手處理該地區行政事務。鮑曼則更是下令下屬部門忽略華格納的所有命令,聽從Paul Giesler的指揮。
1944年4月12日,阿道夫·華格納病重死於慕尼黑,納粹黨為他舉行了非常隆重的葬禮。這個頑固的納粹追隨者有幸沒有看到他所親口宣布的“千年帝國”毀滅的最後慘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