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蘇特姓

阿蘇特阿蘇特、阿蘇惕、阿蘭,讀音作ā sū tè(ㄚ ㄙㄨ ㄊㄜˋ),通古斯語為Asute,姓氏源於古闔蘇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阿蘇特軍團,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蘇特姓
  • 拼音:ā sū tè
  • 注音:ㄚ ㄙㄨ ㄊㄜˋ
  • 通古斯語:Asute
  • 民族:蒙古族
釋義,姓氏淵源:,郡望:,

釋義

阿蘇特[阿蘇特、阿蘇惕、阿蘭,讀音作ā sū tè(ㄚ ㄙㄨ ㄊㄜˋ),通古斯語為Asute]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古闔蘇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阿蘇特軍團,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阿蘇特氏,亦稱阿蘇惕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阿蘇特軍團,以部為氏,世居錫喇塔拉(涼州,今甘肅武威)。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sute Hala。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藍玉率領十萬明軍,在合勒卡河河谷和克魯倫河之間、貝爾湖南岸大敗殘餘的北元政權孛兒只斤·脫古思帖木兒大汗的軍隊,蒙古諸王、平章以下官員三千多人及軍士七萬餘人被俘,而孛兒只斤·脫木思帖木兒逃走後不久,即被其部將縊殺。這次的慘敗,使蒙古黃金家族的殘元政權喪失了在蒙古族人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以至於大多數蒙古部落紛紛宣布脫離北元政權而自立。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分布在葉尼塞河上游沿岸的蒙古乞兒吉斯部首領貴力赤,否認最後一任北元皇帝孛兒只斤·額勒伯克的宗主權,於當年率部將其打敗並殺死,取得了統治蒙古各部的霸權。至此,苟延了二十九年的北元政權滅亡了,蒙古帝國大汗不復存在,蒙古各部又回到了爭奪蒙古帝國大汗寶座的紛爭當中。
北元政權的滅亡,使明朝失去了政治上的敵人,蒙古只是“邊患”,而不再是前一王朝殘餘勢力。因此,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對於乞兒吉斯·貴力赤表示了極大的友好,承認了他對於蒙古各部的宗主權。但是,乞兒吉斯·貴力赤也未能保持汗位多久,便在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被蒙古阿蘇特部首領阿魯台和衛拉特部首領馬哈木所率的聯軍打敗。
蒙古阿蘇特部,實際上是蒙古化了的帕提亞人,亦稱阿蘭人,古稱闔蘇,起源於伊朗高原(今北高加索地區,古安息,今伊朗)。在宋嘉定十二年~宋寶慶元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十四~二十年,公元1219~1225年)成吉思汗拉開西征戰幕後,一部分帕提亞人即歸附於成吉思汗麾下,後隨蒙古軍進入中國,組建了阿蘇特部,史稱阿蘇特軍團。在後來的大元帝國中,始終有一支由阿蘇特人組成的軍隊,為元朝軍隊中的機動部隊之一。當時還有另一支蒙古衛拉特部(瓦剌部),是“森林蒙古人”中的一個強大的部落,在成吉思汗時代及其以前定居在貝加爾湖西岸地區,此時首領為綽羅斯·馬哈木。
實際上,阿蘇特·阿魯台和綽羅斯·馬哈木二人自己並不想成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他們只希望自己的部族獨立於蒙古族人之外並獲得承認。因此,在打敗貴力赤後,阿蘇特·阿魯台和綽羅斯·馬哈木便立即向大明王朝表示效忠,表示自己不同於其他爭奪蒙古帝國汗位的部族。這樣的臣服正是當時明王朝求之不得的,因此明建文皇帝給了阿蘇特部和衛拉特部極大的支持。依靠這種支持,阿蘇特部進入了水草肥美的喀喇沁草原,而衛拉特部則將自己的勢力擴張到了從貝加爾湖西岸到額爾齊斯河上游的整個西蒙古地區。
然而,阿蘇特部和衛拉特部對於蒙古中部和東部控制並沒能多久,乞兒吉斯·貴力赤之子乞兒吉斯·額色庫重新崛起,要與阿蘇特·阿魯台和綽羅斯·馬哈木爭奪大汗寶座,雙方進行了十幾年的戰爭,直到乞兒吉斯·額色庫於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病逝。
在乞兒吉斯·額色庫不停地與阿蘇特·阿魯台和綽羅斯·馬哈木聯盟爭奪最高宗主權的同時,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北元末代皇帝孛兒只斤·額勒伯克之子孛兒只斤·本雅失里復辟了自己的汗位,宣布自己為蒙古帝國的大汗。
作為黃金家族的後代,孛兒只斤·本雅失里無疑要比阿蘇特部和衛拉特部具有號召力,不久,包括阿蘇特·阿魯台在內的各蒙古部落又重新聚集在孛兒只斤·本雅失里一邊。當然,急切盼望成吉思汗家族衰亡的大明王朝,對新一任蒙古大汗的孛兒只斤·本雅失里之敵視是不言而喻的。
明永樂大帝朱棣立即下旨要孛兒只斤·本雅失里作出臣屬的明確表態。但希圖重現祖上功業的孛兒只斤·本雅失里怎么會向推翻自己家族朱明王朝表示臣服呢?於是,明永樂大帝親自率大軍進入蒙古,直抵成吉思汗發跡的故地——鄂嫩河上游平原,於明永樂八~九年(公元1410~1411年)間徹底擊潰了孛兒只斤·本雅失里和阿蘇特·阿魯台的聯軍。這次失敗,對蒙古黃金家族來說是致命的,孛兒只斤·本雅失里喪失了作為大汗的所有權威。
到了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衛拉特部首領綽羅斯·馬哈木乘機將孛兒只斤·本雅失里擊敗,並奪取了蒙古汗位。蒙古草原的鐵律就是:勝利的一方對失敗者擁有一切!此後,相對弱小的阿蘇特部最終被併入了衛拉特蒙古。
蒙古族、滿族阿蘇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金氏。

郡望:

武威郡: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為涼州的州府所在,歷史上曾稱“西涼”、“姑臧”。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的地區。西漢朝元鼎年間(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後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西部、武威東部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時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諸國皆建都於該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