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薩姆猴

阿薩姆猴

阿薩姆猴又名熊猴,個體略大於獼猴雄性體重8-15千克,體長55-65厘米;雌性較小,體重5~9千克,體長42-62厘米,尾長17~23厘米。體長500-66O毫米;尾長170-230毫米。通體棕褐色,頭頂上有一“旋毛”,頂毛從這一中心向四周輻射,肩部的毛較背部的毛長,尾毛蓬鬆,面部較長,吻部突出,顏面呈肉色。

熊猴體胖如,性情粗暴。與一般靈長類不同,熊猴的皮下脂肪較多,抗寒能力也比其他猴類要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阿薩姆猴
  • 拉丁學名:Macaca assamensis
  • 別稱:熊猴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獸亞綱
  • :靈長目
  • :猴科
  • 亞科獼猴亞科
  • 獼猴屬
  • :熊猴
  • 亞種:2
  • 英文名稱:Assam macaque
生活環境,捕食,遷徙,致危因素,人工飼養,生活習性,食性,繁殖,疾病與治療,

生活環境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山區森林中。一般以 10~30頭為群。多在高大喬木上活動,很少下地,幼猴大多出生於春季
分布於中國雲南廣西西藏,現存量1萬頭左右。

捕食

用手指在樹幹和樹枝間捕捉獵物或摘取果實。

遷徙

熊猴的整個分布區的總數量不超過30萬隻,其中有2萬餘只在保護區中,該數值可能過於樂觀。熊猴在我國的分布區相對較小,數量遠不及獼猴和短尾猴多,估計數量約8000隻。

致危因素

在我國,熊猴數量減少的因素主要是棲息生境的森林被砍伐和破壞以及被偷獵。

人工飼養

環境最佳化人工飼養熊猴在圍欄內提供一些既能表達動物天性而不傷害動物的設施、物品並對
成都熊猴分布圖
其最佳化也是促進靈長類動物心理安寧的重要條件之一。具體事例包括籠內環境設施多樣性、提供各種操練活動裝置、多種飼餵方式等;此外,籠內獼猴的生活空間過小會給動物帶來心理壓抑這一事實已毋庸置疑,對此包括我國都把要求寫進國標。 供食熊猴屬於雜食性動物,以素食為主。除主糧外再配給多種多樣的輔食並採用多樣的定向式或搜尋式飼餵方式 ,對促進心理康樂和身體健康起到積極作用。Bayne等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如他們嘗試在飼養單籠外掛一不鏽鋼台板,台板上固定一塊由塑膠製成的人工草坪作為供食台板,將細碎的輔食如瓜子仁 、爆米花、花生散放其上,被視為一種較好方法;或將食物隱藏在 PVC管制成的容器內,要讓動物通過一定勞動、花費一定的時間慢慢獲得;如給予獼猴帶殼的花生,帶皮的橙子等,其目的就是耗費動物更多的時間。而不鼓勵像小動物那樣集中供料,讓它輕易獲得。Chopra等曾觀察到自然環境下獼猴白天生活時間的分配規律:20~35%用於取食,其中 10~25%時間用於尋找食物,5~10%的時間用於與同伴交往、玩耍、梳理毛髮等;可見它們多數時間是為食物而”工作”;而實驗非人靈長類終身限制於圍欄或鐵籠,如果沒有花時間覓食的過程,動物容 易造成心理行為異常,容易自殘、具有攻擊性。

生活習性

熊猴很像獼猴,不留心就容易混淆。但仔細比較,熊猴粗壯,尾巴較短,不及身長一半,頭上頂冠毛有個“頂漩”,從中間向四周旋開,故兩者還是能區別。熊猴在中國的分布不及獼猴廣,僅見於廣西、雲南南部和西藏南緣。熊猴大多生活在山地常綠闊葉林中,一般是幾十隻一群。白天喜在河谷兩旁的坡崖上活動。 熊猴群中雄猴間的“等級”分明,大群里還分開小群,以優勢的雄猴為中心,雌猴和小猴以及軟弱屈從的雄猴大多散居外圍。大雄猴似乎具發號施令的權威。一群熊猴的活動範圍約為七、八平方公里。群與群間的活動範圍雖可相互重疊,兩群相遇則會有爭鬥。但弱勢的猴群往往避不與占優勢猴群衝突,所以一般很少毆鬥。熊猴的活動亦並不保持在一個固定的範圍。
猴群的社群關係既複雜又有趣。熊猴和其他獼猴一樣,能作出多種表情,發出相互間聯絡的信號。僅叫聲就有二、三十種不同聲調,還有很多面部表情和姿態動作。例如軟弱的個體把後半身對著優勢猴,就算是屈從認輸;朝著作這種姿勢的對方豎起自己的尾巴,便表示優勝。搖晃樹枝表示要進攻。遇驚時先爬上樹頂,再下落地面,然後隱匿到草叢中。
熊猴與葉猴會同時在一處出現,能和睦相處,但不混群。 在熊猴的日活動節律中,覓食活動表現為逐漸增強的趨勢,最高峰值出現在下午15:00,休息活動在中午出現一個小的高峰,其日活動節律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差異,主要表現為旱季大部分時間段的覓食強度均高於雨季,且早上7:00-10:00齣現一段長時間的休息,而雨季里長時間的休息則發生在中午12:00-14:00;在活動時間分配上,熊猴平均花費39.6%時間用於休息,33.2%用於移動,18.3%用於攝食,5.1%用於理毛,2.4%用於玩耍,1.4%用於其他行為,其活動時間分配也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差異;與雨季相比,在旱季熊猴明顯增加用於覓食的時間,而相應地減少用於休息的時間。

食性

主要以野果及植物的鮮枝嫩葉為食物,也食部分昆蟲、兩棲動物和小型鳥類。生活於原始闊葉林中,喜成群在高大喬木上活動。雜食性,主要吃植物,也吃昆蟲。

繁殖

迄今為止,有關熊猴繁殖習性的野外研究幾乎無報導。

疾病與治療

熊猴中,呼吸系統疾病占首位,其中以大葉性肺炎為主,小葉性肺炎次之,因結核、肺水腫、肺蟎、異物性肺炎胸膜炎等疾病死亡的熊猴僅為8.5%。這主要是加強動物的飼養管理,不斷改善飼養環境及衛生條件、保障動物的營養攝入的結果。患有大葉性肺炎的熊猴常常表現為咳嗽、呼吸困難、行動遲緩、有時可見鼻腔滲出液,若治療不及時,可發生纖維性炎症,嚴重時還可合併敗血症。患有急性大葉性肺炎的熊猴在眼瞼和鼻的基部表現明顯的青紫色。大體解剖觀察大葉性肺炎往往侵害肺的一個整葉、兩個或多葉,肺表面具纖維素,病變呈瀰漫型。鏡下見肺泡壁毛細血管顯著擴張,充血,肺泡腔內具較多漿液性滲出物,有時可見纖維素充塞於肺泡腔內連線成網,可見紅細胞,中性白細胞和巨噬細胞。小葉性肺炎其病變分布多呈灶性壞死或出血,病灶周圍多發生充血,水腫。 鏡下可見肺泡內有紅細胞、白細胞、脫落的肺泡上皮和少量纖維素,支氣管黏膜和黏膜下層水腫,上皮脫落,支氣管壁有細胞浸潤現象,表現為間質性炎症時肺泡間隔劇烈增厚。腸炎死亡率降至第二位。最常見是由志賀氏桿菌和沙門氏桿菌感染引起的腸炎,腸炎及痢疾可見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腸系膜充血,水腫或腸黏膜潰爛,鏡下可見嚴重者不僅表現為表層黏膜受損,還累及黏膜下層。在臨床上表現為腹瀉、濃血便,內含血液、粘液及壞死的結腸黏膜(痢疾)。典型症狀發生水瀉,引起脫水、衰竭和中毒;呈半昏迷狀態,伏臥於籠內。從病理學上來看,沙門氏桿菌性痢疾常侵害迴腸和近端結腸,志賀氏桿菌性痢疾常侵害結腸,引起腸腺膿腫和淋巴組織膿腫,嚴重時發生腸套疊。在屍檢中發現肺炎並發腸炎引起的死亡占相當大的比例(13.1%),並且有上升的趨勢,其原因是由於在疾病診斷中所具備的技術、方法不完善,疾病診斷的準確性不高或無法進行針對性的有效治療,往往在治療痢疾和腸炎時忽略了合併肺炎的治療,今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另外在屍檢中還發現患痢疾的熊猴經治療腸炎已處治癒恢復期,但由於嚴重脫水而死亡。因此在治療腸炎的同時應注意補充體液,對拉膿血嚴重的熊猴適當注射阿托品預防腸套疊。或經治療猴糞便轉好,但大體解剖中仍見到腸黏膜充血水腫現象,這提示不能僅以糞便的好壞作為痢疾或腸炎熊猴治癒的判斷標準,應適當考慮其達到痊癒的恢復過程中的治療保護。
熊猴感染肺炎
在幼年熊猴中,雄猴死亡數多於雌猴,這可能是因為雌猴在發育過程中體內某些因子在對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有所不同所致,而在成年猴動物中,雌猴死亡數多於雄猴,這可能是雌猴在猴群中所處的社會地位低,營養不足,繁殖生育中因子宮炎,流產,胎盤不下造成子宮內膜大出血以及體內內分泌因素調節不平衡等所致。 在飼養過程中應注意一些可避免的因素引起的死亡,如重度Vc缺乏症。由於熊猴本身不能合成Vc,因而在飼餵過程中,應保證有足夠Vc的供給。熊猴被腸道寄生蟲感染可引起營養不良、消瘦,或因肺蟎感染可引起肺炎死亡。所以,對於熊猴體內外的寄生蟲診斷與治療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應每年對所飼育的熊猴群進行寄生蟲的預防及治療,如在飼料中投入有效的防治寄生蟲藥物,體外寄生蟲感染嚴重的熊猴,可採用藥浴進行治療。我們在治療小嬰熊猴炎時,曾有過注射青黴素引起過敏及致休剋死亡的教訓。在飼餵流質性藥物治療患病動物時,最好採用插管,以免流汁進入肺內引起死亡。
引起熊猴死亡,原因可能是與當地的氣溫及環境因素的變化有密切的關係。在1、2月中氣溫較寒冷,3、4月份開始由寒轉暖,但由此引起各種病菌的復甦,加之蒼蠅、蚊蟲及野鼠的媒介傳播,因而致使1~4月份死亡率高。而6、7月份雨季開始出現,氣溫及周圍環境相對較好,熊猴群也較穩定,因而是熊猴轉運、調整的較好季節,12月也是本地寒流及雨水較少的月份,熊猴群也相對較好,所以在一年中的1、2、3、4月份中特別注意做好動物保暖,預防疾病的工作,特別是4月是氣溫複雜多變的月份,要根據一年中氣候及環境因素的具體改變做好動物的防病治病和環境清潔衛生,及時對疾病的預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