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344 畝(其中:田207畝,地1137 畝),人均耕地0.99畝,主要種植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18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22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36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無路燈,全村有298戶通自來水,有62戶飲用井水,有5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不達標(占農戶總數13.8%)。有360戶通電,有3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9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和4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2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48戶(分別占總數的86%和27%)。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公里。裝有太陽能的農戶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15輛,機車50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灶)的農戶360戶,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已通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8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7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5萬元,占總收入的41%;畜牧業收入48萬元,占總收入的1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15頭,肉牛907頭,肉羊300頭);林業收入23萬元,占總收入的8%;第二、三產業收入36萬元,占總收入的12.0%;工資性收入43萬元,占總收入的15%。農民人均純收入1976.9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5人(占勞動力的3%),在省內務工14人,到省外務工21人。
人口衛生
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該村有農戶360戶,共有鄉村人口1487人,其中男性790人,女性697人。其中農業人口1480人,勞動力1110人。該村以白族為主(是彝族混居地),其中,白族1465人,彝族7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50人,參合率98%;享受低保12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公里,村內建有公廁1個。該村距離鎮衛生院2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264戶,占農戶總數的73.3%。
文化教育
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426平方米,擁有教師8人,在校學生217人,距離老營中學7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9人,其中小學生174人,中學生25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6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344畝。年末集體總收入1.2萬元,有固定資產68萬,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政務。
基層組織
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6人,少數民族黨員36人,其中男黨員31人、女黨員5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副支書組成,下設8個村民小組。
發展重點
大力發展泡核桃產業,茶葉產業,解放思想,打破不願意外出打工得思想,把勞動力有序組織外出打工,在經濟收入壯大得基礎上繼續推行實施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