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窯鎮(雲南省保山市瓦窯鎮)

瓦窯鎮(雲南省保山市瓦窯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保山市轄鄉。1958年為勇敢公社,1988年改瓦窯鄉,1990年設瓦窯白族彝族鄉。位於市區東北,距市區56公里。面積460.97平方千米,人口38143人(2017年)。320國道過境。轄瓦窯、下麥莊、松坡、中和、上河灣、毛竹棚、下河灣、橫山、木瓜、繁榮、馬轉灣、祝家寨、龍舞、安樂、大寨15個行政村。有楠木、果松、杉松、竹子、黑熊、三七、天麻等動植物和藥材資源豐富。主產水稻、包穀等。有金、銀、銅、鐵等地下礦藏。木瓜、雞羙等特產出名。瓦窯河電站裝機容量4800千瓦。有道人山玉皇廟、鎮虹橋等明清古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瓦窯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
  • 地理位置:保山市隆陽區下轄鎮
  • 面積:460.97平方千米 
  • 人口:38143人(2017年) 
簡介,區域概況,歷史沿革,社會事業,發展現狀,

簡介

保山市轄鄉。1958年為勇敢公社,1988年改瓦窯鄉,1990年設瓦窯白族彝族鄉。位於市區東北,距市區56公里。面積460.97平方千米,人口38143人(2017年)。320國道過境。轄瓦窯、下麥莊、松坡、中和、上河灣、毛竹棚、下河灣、橫山、木瓜、繁榮、馬轉灣、祝家寨、龍舞、安樂、大寨15個行政村。有楠木、果松、杉松、竹子、黑熊、三七、天麻等動植物和藥材資源豐富。主產水稻、包穀等。有金、銀、銅、鐵等地下礦藏。木瓜、雞羙等特產出名。瓦窯河電站裝機容量4800千瓦。有道人山玉皇廟、鎮虹橋等明清古建築。

區域概況

瓦窯鎮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東北部,道人山麓,地處保山、大理、怒江三州市結合部,東臨瀾滄江與永平縣隔江相望,南與板橋鎮接壤,西與瓦房鄉及雲龍縣漕澗縣毗鄰,北至道人山與雲龍縣舊州鎮相交,320國道,大保高速公路及金六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
瓦窯鎮國土面積460.97平方千米,轄25個村委會,133個自然村,20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8143人(2017年),少數民族中以白族彝族居多,地勢以山區、半山區、河谷地區分布,立體氣候明顯。
瓦窯鎮瓦窯鎮

歷史沿革

1950年1月,保山縣解放。3月,保山縣10個區先後建立區委會,瓦窯隸屬第九區委員會,駐老營。
1953年1月,第九區改為十二區委員會,駐老營。
1956年2月至10月,十二區改建為瓦窯區,成立中共保山縣瓦窯區委員會,駐瓦窯。
1958年10月,全縣13個區撤消,建立23個人民公社,第十二區分建成勤勞(老營)、勇敢(瓦窯)兩個人民公社委員會。
1961年10月,全縣23個公社撤消,建立7個區委會,瓦窯、河灣、高山3個人民公社委員會隸屬老營區委會。
1962年9月,老營區劃分為老營、瓦窯兩個區,成立中共保山縣瓦窯區委員會。
1966年10月,14個區改建為47個人民公社,同時建立了公社黨委和瓦窯、潞江汶上等6個區委會,瓦窯區委會領導瓦窯人民公社和河灣人民公社兩個委員會。
1967年3月至1970年11月,區委和人民公社黨委由區、社生產領導小組和革命委員會先後取代。
1970年12月,全縣行政區劃調整為26個公社(鎮),瓦窯公社於1970年12月成立公社黨的核心領導小組。
1971年8月,瓦窯公社成立中共保山縣瓦窯公社委員會。
1983年9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保山縣改為保山市。
1984年2月,瓦窯公社委員會撤銷,建立中共保山市瓦窯區委員會。
1988年1月,撤區建鄉,成立中共瓦窯鎮委員會。
1990年9月6日,省政府批准設立瓦窯白族彝族鄉,遂更名為中共瓦窯白族彝族鄉委員會。
2005年11月28日,成立中共隆陽區瓦窯鎮委員會。
瓦窯鎮瓦窯鎮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瓦窯雖屬開發較晚的地區,但由於地處交通要道,各種民族雜居,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改革開放的寬鬆環境更為社會主義文藝創作新人的成長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保障。自八十年代以來,瓦窯形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文藝創作隊伍,瓦窯鎮中,有的是行政幹部、有的是公安幹警、有的是教師、有的是學生、有的是農民。瓦窯鎮一面完成本職工作,一面筆耕不輟,各類作品不斷在各級報刊露面,取得了成績,獲得了榮譽。代表人物主要有吳有春、祝正光、謝志強、趙金厚、林德忠、王發智、段發偉等。
廣播電視:瓦窯鎮的廣播歷史可上溯至1970年。當時在瓦窯街建有一個廣播信號放大站,設一名專職工作人員。以公社駐地瓦窯中心,有線廣播輻射至各村寨,每戶配置一個小型喇叭,形成龐大的廣播網。放大站每天7:30—8:30接收電話線傳來的縣廣播站所辦節目,並負責轉播。80年代以後,隨著電影電視的普及,加上廣播線路老化,有線廣播網在瓦窯退出了歷史舞台。最後一條廣播線路(瓦窯至滴水)於1982年拆除。至2000年初,瓦窯鎮廣播站設專置幹部李建東1人,負責瓦窯鎮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廣播站配有擴音機2台、錄音機1台、音箱、麥克風數個。在財政所樓頂架設有4隻高音喇叭,每天早、晚各廣播一次,共約3小時,內容以轉播省台、中央台的新聞節目為主,同時結合形式,根據需要也自辦一些宣傳節目,每年自辦節目100期左右。中和橫山、木瓜、安東等7個行政村在村公路駐地設定有高音喇叭,轉播省台、中央台的新聞節目和文藝節目。電視的普及,在瓦窯起步較晚。1984年,由瓦窯發電廠投資建起第一座差轉台,開瓦窯電視接收轉播之先河。接收大理蒼山轉播台的信號,能轉播中央電視台雲南電視台的節目。1987年,由鄉政府和瓦窯發電廠共同投資,建起第一座地面衛星接收站。至1992年9月,瓦窯已建成三座地面衛星接收站,即下山接收站、二台坡接收站和中和接收站。三座接收站共投資7萬餘元。1996年7月,民眾集資8萬元,在瓦窯街開通了有線電視網。至2000年初,已有瓦窯、繁榮、下河灣、上河灣、中和、松坡等6個行政村開通了有線電視。其餘和行政村都建起了地面衛星接收站。
瓦窯鎮瓦窯鎮

發展現狀

“十五”期間在“穩糧、促畜、擴林、壯企、”和“調優農業,擴大工業,發展科教,擴大勞務,改善交通”的思路指導下,瓦窯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2005年全鎮生產總值達11073萬元,財政收入5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12元,鄉鎮企業收入達20203萬元,創總產值13850萬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到處呈現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景象。瓦窯具有豐富的礦產,水利和天然草場等自然資源,在礦電工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也將為瓦窯的經濟社會塗上重墨濃彩的一筆。瓦窯,保山北大門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瀾滄江畔的一顆璀璨明珠,希望無限,未來無限,商機無限。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勤勞樸實的瓦窯人民沐浴著十六大春風,以飽滿的熱情和嶄新的精神風貌,昂首闊步,挺進小康。
瓦窯鎮瓦窯鎮
2011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6.48億元、同比增長22%,人均生產總值1.75萬元、增長22.4%;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59億元、4.48億元和4226.25萬元,分別增長8.2%、24.1%和15%,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24.45:73.65:1.9。財政金融高效運行,完成財稅總收入3415萬元、增長17%。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49億元,貸款餘額774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7.32%、2.4%。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3479.5元、增長16%。
(二)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三農”工作取得實效。完成農業總產值4700萬元、同比增長11.4%。糧食產量穩中有升,實現總產2218.6萬公斤、增長5.5%,糧食安全保障進一步鞏固。種植業加快發展,新植補植泡核桃3743畝、總面積達10.9萬畝,實現產值5162.6萬元、增長0.2%;累計種植桑園6079畝,實現產值102.9萬元、增長35.4%;茶葉面積達1.1萬畝,實現產值1052.2萬元;恢復性種植烤菸764畝,交售菸葉1180擔、實現產值103.9萬元;苤菜、雞樅、枇杷等特色產業得到鞏固提升,石斛、林下中藥材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畜牧業規模不斷壯大,實現產值1.1億元、同比增長27%。全鎮大牲畜存欄2.76萬頭、同比增長7.8%,生豬存欄3.54萬頭、同比增長4.1%,肥豬出欄4.9萬頭、同比增長5.3%,山羊存欄數達4.36萬隻、年出欄2.58萬隻,禽出欄19萬隻,家畜肉類總產量5389噸,禽蛋產量153.7噸。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引進農副產品加工、銷售為主的老耕地開發公司,努比亞黑山羊種羊養殖基地發展加快,新建烤菸生產和生豬養殖合作社各1個。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大蒿、松坡、磨房、毛竹棚、上河灣等12個扶貧整村推進項目進展順利,馬轉彎楊家山、磨房烏木龍新農村建設項目全面完成,大浪壩自然村新農村建設項目加快推進,完成扶貧安居工程100戶、危房改造工程180戶。組織有序勞務輸出165人,幫帶輸出1373人,實現勞務經濟收入1516萬元。
(三)強力推進工業發展,工業經濟企穩向好。完成工業總產值12.64億元、增加值4.4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37%、24.23%。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順和矽廠順利躋身億元企業,實現產值1.1億元,五星石墨電極廠實現產值3562萬元,全鎮規模企業達6個,規模企業實現產值6.47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51.2%。工業重點項目有序推進。先後開展瓏陽公司尾礦庫1500畝征地和五星石墨電極廠培燒爐征地工作;飛龍公司深度探礦項目、瓏陽公司1000噸鉛鋅礦生產線建設和打廠凹金礦採選線建設加快推進,金廠河多金屬礦產採選生產線、順和矽業2—3號煉爐生產線建設、生榮遠商貿多金屬生產線等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工業發展後勁明顯增強。工業創業園區藍圖繪就。瀾滄江至瓦窯隧道片倉儲物流園區、老集鎮至瓦窯電站片商業區、瓦窯電站至下河灣片輕工業聚集園區規劃方案初步確立,2.3平方公里控制性詳規基本完成。非公經濟快速發展。完成增加值2.1億元,上繳稅金1844萬元,分別增長16.5%和13.7%,占全鎮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4.3%。服務效果明顯最佳化。立足自身優勢,用好用活政策,想方設法幫助企業做好融資、扶持資金爭取、技改項目報批、電力供給、矛盾糾紛調處等協調服務工作,積極為企業排憂解難,千方百計推動企業保增收、促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