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登森林的鏖戰

阿登森林的鏖戰

《阿登森林的鏖戰》全景展現歐洲戰場的最後六個月。德軍困獸猶鬥,希特勒在歐戰戰場節節失利,不顧資源匱乏和將領反對,仍然孤注一擲,在1944年歐洲西線發起最大的陣地反擊戰——阿登戰役;盟軍沉浸在諾曼第登入的勝利中,慘遭突襲,艾森豪匆忙調兵遣將,巴頓臨危受命救援被圍美軍,粉碎了德軍在西線的最後一次反攻。美國著名軍事小說作家傑夫·尚拉親歷走訪眾多二戰親歷者,藉助檔案資料、回憶錄、書信集、日記、照片等,再現了阿登戰役的殘酷以及納粹集中營不為人知的真實面貌。《阿登森林的鏖戰》不僅給讀者呈現了全景式的戰爭場面,更以納粹暴行的獨特視角反思戰爭帶來的影響。

基本介紹

  • 書名:阿登森林的鏖戰
  • 作者:傑夫·尚拉 (Jeff Shaara)
  • 原版名稱:No Less Than Victory:A Novel of World WarⅡ
  • 譯者:冀開運
  • ISBN:9787562476467
  • 類別:軍事小說
  • 頁數:311頁
  • 定價:49.00
  •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日
  • 開本:16開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重慶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阿登森林的鏖戰》是全景展現阿登森林戰役的力作!揭秘納粹集中營鮮為人知的內幕與慘象!美國著名軍事小說作家傑夫·尚拉親歷走訪眾多二戰親歷者,藉助檔案資料、回憶錄、書信集、日記、照片等,再現了阿登戰役的殘酷以及納粹集中營不為人知的真實面貌。《阿登森林的鏖戰》不僅給讀者呈現了全景式的戰爭場面,更以納粹暴行的獨特視角反思戰爭帶來的影響。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傑夫·尚拉(Jeff Shaara) 譯者:冀開運
傑夫·尚拉,美國最暢銷軍事小說作家。《最後的風暴》以真實辛辣的文筆還原了太平洋戰爭最後一役——沖繩之戰的驚人真相,被《紐約時報》、美國國家圖書館評為2012年度好書。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一—十九章
第二部分
二十—二十五章
第三部分
二十六—三十三章
翻譯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這名投彈手叫巴克利,年僅22歲,他比“大鱷魚”上的大多數機組人員都小。其中年紀最大的是空中維修師,今年30歲,是一名性格暴躁、肩寬背闊的法國人後裔。而其他的那些機組人員中,最小的只有19歲,通常飛機上的炮手都是最小的。巴克利則開始打量主駕駛,他看起來好像才12歲,有人叫他娃娃臉上尉。這名主駕駛是兩個星期之前才來的,取代了原來那位已經精神崩潰了的駕駛員。那只是一次人類同有的脆弱在意想不到時的爆發,原來那名主駕駛在執行了24次任務之後簡直已經神經崩潰了,但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那次爆發將會來臨,也沒有任何人察覺到他會出現問題。但是,在去往他們任務目標的途中,飛到法國上空的某個地方時,飛機突然傾斜急轉,然後急劇下降。儘管有引擎的嗡嗡聲,但巴克利還是聽到了那名主駕駛的尖叫聲,其他人也作出了迅猛的反應,在飛機里驚呼起來。當混亂結束時,駕駛艙里又發生了打鬥。空中維修師和副駕駛與那名駕駛員扭打在了一起,在這令人恐怖的一分鐘裡,大多數機組人員都湧向了駕駛艙。導航師已經從機頭爬了上來,前去幫忙,而巴克利則原地不動。他知道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用他的投彈瞄準器來駕駛飛機。當恐怖的幾秒過去後,他的後背緊緊地貼在座椅上,眼睛直勾勾地望著前方,緊緊地盯著從他前面向他撲過來的地面。當飛機重新恢復平衡後,局面才得到了控制。原因很快就弄清楚了,那名主駕駛在發出尖叫時,好像說的是關於死亡之類的事情,他說這次他的大限到了,但是此人歇斯底里的發作被很快平息了,有人用0,45口徑手槍的槍把在他的腦袋上砰的猛擊了一下。沒有誰真正想用手槍猛擊那位主駕駛的頭部,而且他們都知道有些負責調查的白痴軍官,一些從未上過戰場的乳臭未於的少校,可能會嚴格照章辦事而把這次事件稱作一次兵變。但是,巴克利認為,由於那個傢伙突然發瘋,大家可能會被摔得屍骨無存,敲碎他的腦袋卻拯救了全機人,而且這必定是馬里特(Marlme)中士乾的,這位該死的空中維修師總是喜歡裝出一副他的屁股被無緣無故踢了一腳的樣子。不過,他做得好,如果飛機繼續墜落,那該死的機翼便會脫落。巴克利可能會躁他的眼光去看待那名比他大幾歲的維修師,覺得他就像好萊塢電影中的那些英俊瀟灑的飛行員一樣,頗得美女青睞。他想知道那些白痴軍官會怎樣處理那名維修師?移交軍事法庭嗎?那些白痴什麼都沒有告訴他們。當然,機組人員曾聽到過一些謠傳:即便你們已經精疲力竭了,但那些白痴仍將在你們手裡塞上一支步槍,然後把你們送到步兵團去。而巴克利也認為,他想他應該相信這些謠傳。但是,如果某個傢伙在駕駛艙內發了瘋,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那些白痴軍官難道不會採取同樣的行動呢嗎?
巴克利向後靠在他又小又硬的座位上,他知道在他座位的薄墊兒下面有一塊半英寸厚的鋼板固定在了椅架上。那些經驗豐富的機組人員已經很快地學會了巴結一些地勤人員,通過他們可以得到一些備用物件,而且,給他們一箱啤酒或一瓶蘇格蘭威士忌,他們還會偷偷地幫你在座位上多安一塊裝甲。當然,這是不允許的,因為指揮官們認為,偷偷裝塊鋼板在飛機上,徒增重量,沒有必要。即便這名新來的主駕駛從來沒說過一句話,但巴克利認為,這名上尉的座位下肯定也有一塊鋼板。如果有什麼東西從下面打上來,至少那件寶貝還能起點兒保護作用。
這名新來的主駕駛是亨利·卡爾森(Henryc“1son)上尉,他除了很快地適應他的新夥伴之外,別無選擇。在兩個星期里,他已經升空執行了7次任務,這是一種令人恐怖的速成訓練。雖然他看起來嬌小可愛,但是,巴克利卻認為他有些古怪。有些人戲稱他為娃娃臉上尉,但是,現在,他說在他回家之前,他不會去理髮,說那是他的護身符。他在頭兩個星期中活了下來,所以他決定不會更換任何東西。

後記

傑夫·沙拉可能不是一個歷史學家,他的這部著作在嚴格意義上講可能也不是一部歷史學著作,但是他以及他的這本書卻有歷史學者和歷史著作對待歷史的那種演進和客觀的歷史態度以及一種人文關懷。作者在這本書中以一種獨特的寫作手法和獨特的視角展示了許許多多有血有肉的歷史細節。該書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歷史小說,但又不是文學體裁範疇里的小說。該書所講的故事以及故事裡的人物都是真實的,這一點是作者在一開始就強調了的。這是一部講述戰爭的著作,但是作者本人沒有表露他自己對戰爭的好惡。在他的筆下,戰爭就是元首、首相、總統以及高級將領們作出戰略和戰術決策,下層軍官和士兵們在炮火橫飛、屍橫遍野的戰場賣命。對元首、首相、總統以及高級將領們而言,誰的決策夠英明、夠正確以及誰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誰就會贏得這場戰爭;對那些下層軍官和士兵們而言,誰跑得快、誰的運氣好,誰就會活下來。這不是一場國家、民族、階級之間的戰爭,這是一場人的戰爭。在戰爭中,死去的人沒有任何感覺,活著的人還要繼續廝殺和逃命。在戰爭結束後,死去的人沒有任何感覺,活著的人還要在戰爭的廢墟上活著,企求和平或者等待下一場戰爭。
該書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作者在書中的某些章節所運用的語言表述方式讓我們中國讀者讀起來能夠理解和意會,但是譯起來卻很有難度。幸好在諸多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幫助下我們才得以完成該書的翻譯工作。
該書的具體翻譯分工如下:冀開運老師負責全書的統籌和總校稿,江芹也校對了部分章節;張科負責翻譯該書的書評、前言、致讀者以及第一章到第九章等部分,以及負責該書的第一遍校稿工作;王二建負責翻譯該書的第十章到第十八章;陳玲玲負責翻譯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七章;石夏峰負責翻譯第二十八章到第三十四章。
另,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對書中出現的一些人物、地名以及作者沒有具體詳述的歷史事件都給以一定的注釋,以便讀者理解。
由於翻譯的時間緊以及譯者的思維方式與作者的思維方式不同,以及中文和英文的表達習慣不同,再加上譯者受知識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可能沒有完全表現出作者想要表現的東西和出現一些謬誤,敬請讀者斧正和諒解。
冀開運
2013年4月10日

序言

隨著1944年8月諾曼第戰役的成功,盟軍部隊正在以一種愉悅、暢快的自信去迎接他們的勝利,他們認為德圍人就要完蛋r。已經穿過法國土地的英國軍隊、加拿大軍隊、美國軍隊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們已經獲得的勝利將永垂不朽。但是,他們期望的勝利卻沒有在不出任何差錯的情況下到來。最致命的差錯是沒有堵上我們在今天所知的阿金坦一法萊斯缺口(,A_rgentan—Falaise gap),這是盟軍包圍圈上的一個18英里寬的口子,成千上萬的德國軍隊通過這個缺口逃回了他們的防線之內。對沒有堵上這個缺口的指責主要落到了英國陸軍元帥伯納德·蒙哥馬利(Bernard Montgomerr)的頭上,但是英國卻將責任拋給了盟軍最高統帥德懷特·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這是一個不能給出簡單答案的爭論,但是這次失敗的後果很快便顯現了出來,即那些撤回防線的德國軍隊將再次反擊。
當歐洲的秋天來臨時,盟軍就像在制定他們的高明戰略時所表現的那樣志得意滿。為了犒賞他的將軍們取得的成就(以及安慰自己),艾森豪成爾促成了他的軍隊指揮序列的變動。曾在諾曼第指揮盟軍地面聯合部隊的蒙哥馬利,如今僅限於指揮由他自己的英國部隊以及加拿大第一軍組成的一個集團軍。美國陸軍上將奧馬爾·布萊德雷“‘被擢升到與蒙哥馬利平級的位置,指揮所有已經從諾曼第向內陸推進的,而且人數仍在不斷增加的美國軍隊。為了安撫蒙哥馬利,也為平息英國報紙上憤怒的咆哮,蒙哥馬利又被擢升為陸軍元帥繼續向艾森豪施壓以執行他自己的特別計畫。令人失望的是,艾森豪接受了蒙哥馬利的計畫,即沿著盟軍戰線的北翼大規模空降傘兵,掃清德軍各個最堅固據點的外圍,然後打通通往柏林的道路。這次進攻將在那些把比利時、荷蘭和德國北部分隔開來的邊界上的水路和沼澤平原上推進。這次行動要取得成功的關鍵是占領橫跨萊茵河在內的五條河流的橋樑。只要這些橋樑掌握在盟軍手中,英國的步兵和裝甲部隊便可以穿過那些被傘兵部隊打開的道路。蒙哥馬利很自信地認為這次進攻不僅可以讓德軍防禦部隊大吃一驚,而且可以迅速結束戰爭。
1944年9月17日, “市場一花園行動”開始。三個傘兵師——其中兩個師是美國軍隊,一個師是英國部隊——以歷史上最大的空降作戰規模,在光天化日之下空降。由於蒙哥馬利沒有給予解釋的原因,英國第一空降師的空降區偏離了他們原定的空降目標阿納姆四十多英里。英國傘兵延遲抵達阿納姆橋以及在途中遭遇的困難給了德國守軍以反應時間——德軍的這次防守遠遠超出了蒙哥馬利的預料。對盟軍麗言,更糟糕的是,蒙哥馬利的整個作戰行動計畫因一名攜帶著該計畫的美國軍官被德軍俘虜而落入了德軍手中。在幾個小時之內,德國陸軍元帥瓦爾特·莫德爾“’便準確知道了蒙哥馬利的打算。
與迅速地占領他們的既定目標相反,盟軍傘兵部隊陷入他們毫無勝算的激戰中。儘管蒙哥馬利動用裝甲部隊和步兵前去支援,但是這次行動還是明顯不能取得勝利。1944年9月25目,即在這次行動開始的八天之後,蒙哥馬利下令撤退。盟軍損失了17000人。
蒙哥馬利堅持認為這次行動已經取得了“百分之九十的勝利”,並將失敗歸咎於糟糕的天氣。在美軍這邊,尤其是在兩個美國傘兵師的指揮宮們那裡,沒有一個人苟同他的看法。
為了支援蒙哥馬利的行動,艾森豪把美國的軍隊沿著廣闊的西線向前推進。美國陸軍上將考特尼·霍奇斯0J。把軍隊推向了德國城市亞琛,並於10月中旬將其攻克。在霍奇斯的南部。喬治·巴頓的第三集團軍推向了德國重要的工業區:薩爾河谷。但是,日程的改變,天氣的變化,以及降雨和泥淖,還有德軍在進軍途中設定的種種障礙,都滯緩了盟軍的推進。
在10月18日召開的高級將領會議上,艾森豪表達了他的失望,並且開始了解到他們志得意滿的樂觀已經化為了可能出現的血腥僵持。在北部戰線,蒙哥馬利堅持認為他的軍隊在來年初還不能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在南部戰線,巴頓的補給線已經延伸到了臨界點,而他的部隊被頑強抵抗的德軍以及令人痛苦的天氣所造成的處境弄得精疲力竭。
中部戰線,由於美軍深信他們能守住亞琛,他們計畫繼續向東推進。但是在這座城市的南部和東部,德軍在一處名為休特根森林的林地的延伸地帶建立了一個防禦據點。10月中旬。霍奇斯將他的軍隊推進到休特根森林,希望消滅那幾支扼守陣地的建制不全的德軍。因防禦點占據了所有的地利,美軍不得不在只利於防禦的雜亂叢深的樹林中和令人絕望的地勢下作戰。美軍向前推進非常艱難,在兩個星期申便遭受了驚人的損失。霍奇斯下令增援,結果只是把美軍送進了絞肉機。“休特根地獄”最後使美軍遭受了30 000多人的損失,並且成了美軍在此次戰爭中遭遇的最血腥的戰鬥。儘管美軍最後實現了他們的目標,但是他們的損失遠遠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料。三月前的愉悅暢快如今已經被絕望的情形和殘酷的現實所取代。與許多人預期的相反,德軍遠不是一支士氣低落、憂鬱沮喪的老弱雜牌。儘管艾森豪不停敦促他的將領們繼續保持有效的進攻,但是天公並不作美,而是繼續惡化下去。在整個西線,那些曾經是~戰老兵的將軍們被勾起了以前的回憶:那時寒冬幾乎使軍隊陷入窒息,秋雨成了冬雪,人們躲藏在戰壕里,依賴有利地形,等待目標出現。
儘管還沒有從在休特根遭受的戰鬥損失中恢復過來,霍奇斯根據他下轄的各師的需要對其進行了調整,讓精疲力竭的老兵們休整,換上處於安全地帶的尚未參加作戰的新兵部隊。寒冬開始降臨到整個戰線,然而所有人都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德軍依舊很險惡,尤其是當他們的身後也是他們的家同時。儘管人們都預計德軍在冬天不會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但是霍奇斯仍然加強了德軍在那裡最有可能發動襲擊的阿登北部地區的防禦。和艾森豪一樣,霍奇斯知道,對希特勒及他的將軍們而言,喪失亞琛,猶如梗刺在喉。整個秋季,霍奇斯的部隊遭遇了最慘烈的戰鬥。因此,對霍奇斯而言,把那些傷亡慘重的部隊轉移到相對安全的地帶進行補給和重建是比較明智的選擇。所陂;他把這些部隊調往了南部,靠近巴斯托尼一帶,布防在阿登森林的南線。在那個令人沮喪的地形的最大範圍之內,霍奇斯把新來的隊伍——即他所轄的最沒有作戰經驗的第一零六步兵師和第九十九步兵師——部署在靠近比利時聖維茨的一個小鎮的至關重要的十字地帶。在附近裝甲部隊的支持下,為n方備德軍穿過阿登地區發動進攻。霍奇斯收到的命令是讓他集中注意力向東推進,占領至關重要的羅爾河大壩。一旦天氣改善,以及河流的水位下降,霍奇斯希望同蒙哥馬利一道重新發起一次強烈的進攻。與此同時,在阿登地區的南線,巴頓也可以不受牽制,直插德國,占領薩爾河谷的工業區。這次進攻將粉碎固守萊茵河的德軍,然後,再揮師挺進。同時,蘇軍也計畫發動一月攻勢,打算從東線粉碎德軍,這樣艾森豪以及整個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SHAEF)都無比自信地認為勝利就在眼前。
另一方面,盟軍無法理解的諸多因素成就了德國士兵們令人驚訝的表現。1944年7月,發生了一次企圖暗殺希特勒的政變”I,但是可能是命運出人意料的安排,元首躲過了一劫。對任何反對希特勒的人的處理得迅速而嚴厲,而且,任何人只要被懷疑對元首不忠都會成為希特勒的蓋世太保的目標。成千上萬的男人和女人被處決。無數人被投進監獄,因此,任何反對希特勒或企圖推翻希特勒的組織力量都被撲滅了。希特勒的宣傳部部長——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ds)博士充分利用希特勒的大難不死為噱頭,開足馬力向德國人民宣傳,希特勒是不可戰勝的。這種宣傳也是一場戰役,它可以蠱惑德國人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願意接受希特勒的統治。
在法國遭受的災難為希特勒的軍隊帶來了一個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的轉變。在德國曾經依靠以陸軍元帥們為將領的大型軍團統治的地方,如今,為了在混亂中瘋狂逃命,這些軍團重新組成了一些由下級軍官指揮的更小的作戰部隊。這些部隊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加自主,因此,在像休特根森林那樣的地方發生的混亂不堪的戰鬥中。這些德國軍隊的下級軍官在他們面臨的戰鬥形勢中打得更加出色。儘管德國高級將領們仍舊在唱主角,但是這些普通的德國士兵也變得更加重要。
在東線,蘇軍對德軍發動的輪番猛攻,使希特勒即便是頭腦不清也得看清楚,必須有一個重大的突破,必須取得一些巨大的勝利來扭轉局勢。希特勒估計西線的敵人比較薄弱,他相信只要重挫英美軍隊便會把西方聯盟逼到談判桌上。而且希特勒相信他可以輕易地說服他們加入到他的更加偉大的事業中,去抗擊他們共同的敵人——蘇聯。這種在希特勒看來似乎是完美的邏輯推理,雖然對他的高級將領們沒有什麼影響,但是也不許有任何爭論。希特勒制訂了一個計畫,在適當的時間和適當的地點發起一場神不知鬼不覺的大規模進攻。他確信只要他的計畫取得成功,他便能夠贏得戰爭,而他的千年帝國之夢亦將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