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王府

阿王府

阿王府是三國時期東阿王曹植的封地王府宮殿,因東阿王曹植封地城而得名阿王府。該遺址在1992年6月,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阿王府始建於公元220年。遺址位於今東陽穀縣阿城鎮西北隅阿故城遺址上,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6°02′,北緯36°1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王府
  • 始建時間:公元220年
  • 地點:東陽穀縣阿城鎮西北隅阿故城遺址
  • 類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阿王曹植的王府宮殿,阿王府考古遺址,遺址發掘文化堆積,東阿王的生平簡介,東阿王墓 曹植墓,建墓時間,墓地環境,考古墓碑記載,東阿王墓地維護,東阿王墓考古珍貴歷史文物,東阿王曹植重大考古發現,歷史保護,附錄曹植詩,

東阿王曹植的王府宮殿

阿王府是三國時期東阿王曹植的封地王府宮殿,據史書記載,太和三年(229年),38歲的曹植徒封東阿。阿王府始建於公元220年。

阿王府考古遺址

阿王府,據考古證明阿王府遺址遺址位於今東陽穀縣阿城鎮西北隅阿故城遺址上,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6°02′,北緯36°11′。該遺址在1992年6月,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呈圓角方形,每邊的邊長2千米,周長8千米。城的東南角和北城牆段保存較好,其他城牆也略高於現周圍地表。該遺址附近有一古井,上立石碑曰‘’阿井水‘’,即古阿井。東南角城牆保存長達250米,寬近30米,地表以上高14米,地表以下2米多,較完整地表現了城東南角轉角情況。斷面上反映著城牆結構。以主體牆和後期修補組成。該王府城因東阿王曹植封地城而得名阿王府

遺址發掘文化堆積

東南角城牆保存,主體牆為板築棍夯,夯層平整,夯層厚6~10厘米不等。修補部分面積不大,在城牆的內外皮處,夯質較好。北城牆西段,現地表以上保存達12米,長寬及夯質結構同東南角。城牆夯土大多利用了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龍溪河文化時期多層文化的堆積,土呈灰色,包含物有這兩個時期的石器、蚌器和陶片。1994年,經省、地文物部門勘探,發現在春秋城的東部有一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址,城垣東北角至西南角部分已查明,東、南城垣被戰國時期的城垣所壓,西北角和西垣因春秋戰國時期及其後修築城垣時在城內挖土,已遭嚴重破壞,但大致位置可以確定。城平面呈東北到西南的圓角扁長方形,南北長約360米,東西寬約120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始建於大汶口文化時期,延續使用到龍山文化時期。為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城市的產生提供了切實可信的實物資料。1992年6月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該遺址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阿王的生平簡介

東阿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於東陽武,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東阿王,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步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畫眉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曹植的散文同樣也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色,加上其品種的豐富多樣,使他在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即東阿王曹植 才高八斗 。詩品》的作者鐘嶸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東阿王曹植歷史大事件:
1.漢獻帝 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曹植出生於東武陽。曹植是曹操卞夫人所生第三子。
2.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歲的曹植第一次隨父東征海賊管承到達淳于(今安丘東北)。
3.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師鄴城,他在《求自試表》中所說“東臨滄海”即指此事。 4.建安十二年(207年)九月,16歲的曹植隨父北征柳城(今遼寧朝陽),他在《求自試表》中說“北 出玄 塞”即指此行,《白馬篇》就是曹植對此期間隨父征戰的寫照。
5.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歲的曹植隨父南征劉表至新野,後又隨父與孫權戰於赤壁。
6.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隨父征戰第一次回到家鄉亳州。
7.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為賦”,曹植也在其中。在眾 人之中,獨有曹植提筆略加思索,一揮而就,而且第一個交卷,其文曰《登台賦》。
8.建安十六年(211年)秋,剛行冠禮的曹植暫時告別了在鄴城宴飲遊樂、吟詩作賦的優遊生活,慨然請纓, 隨父西征離開洛陽,繼續向西進發。經過一年多的兼併戰爭,西部最終結束了一盤散沙凱旋而歸。 9.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臨淄侯。這一年,曹操東征孫權,令曹植留守鄴城。
10.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間,借著酒興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 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一直遊樂到金門,此舉有違禮制,有忤逆犯上之嫌。曹操 大怒,並下令處死了掌管王室車馬的公車令。從此加重對諸侯的法規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漸失去曹操的 信任和寵愛。
11.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即曹植在王宮縱馬馳騁不久),曹操召令曹丕為世子(相當於太子)。
12.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陽,曹丕繼王位,曹植時年29歲,作《上慶文帝受禪表》、 《魏德論》。曹丕稱帝之後,對曹植嚴加防範。後來,曹丕礙於母后卞氏的壓力,只好將曹植數次徙封。 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變化。他從一個過著優遊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
13.黃初二年(221年),30歲的曹植被徙封安鄉侯(今河北晉州侯城),邑八百戶;當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 (今山東鄄城縣),同年作《野田黃雀行》,這次改封成為曹植一生重要的轉折點。
14.黃初三年(222年)四月,31歲的曹植被封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也就是在這次被封王之後回鄄城的 途中,他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 15. 黃初四年(223年),32歲的曹植徒封雍丘王 16.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 17. 太和三年(229年),38歲的曹植徒封 東阿王 18.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陳王,11月曹植在憂鬱中病逝,遵照遺願,將其葬於東阿魚山。

東阿王墓 曹植墓

建墓時間

東阿王墓即曹植墓始建於公元233年,坐落在東阿魚山西麓,始建於魏太和七年(233年)三月。墓室坐東朝西,為鑿山而修的洞穴墓,以青磚築成,依山營穴,封土為冢,占地80公頃。

墓地環境

東南兩側有黃河和小清河縈繞,合為襟帶,隔河群山連綿,攢峰聳翠,仿佛一道天然屏風;北面金堤綿亘,似黃龍靜臥,沃野萬頃。

考古墓碑記載

據銘文記載,當時修墓的有200人,由兗州刺史督修。從券拱式的墓門內往下看,有一深不見底的水井,“才高八斗”的曹子建的棺槨就懸在此井中。墓冢右前方,有一高約3米的古碑樓,門楣上刻“曹植隋碑”4個楷書大字。碑樓內有隋開皇十三年(593年)立的神道碑。碑樓西壁嵌有石刻橫批一方,上有明弘治八年山東按察司洽陽九皋子讚揚曹植才華的七律一首。東壁嵌有一方豎碑,年久風化,字跡不清,僅能辨認碑冠“魏陳思王傳碑”6個小篆體大字標題,估計當為敘寫曹植生平事跡的銘刻。墓門前還有清末民初時期縣和事的兩方題詞碑碣和一方清代維修碑樓記事石。

東阿王墓地維護

1981年維修了隋碑樓,修建了墓基圍牆。後來,當地政府又對曹植墓進行全面修復,並修建“曹植紀念館”。同濟大學古建築專家路秉傑為墓門樓繪製了草圖;畫家吳作人為紀念館題寫匾額,戴敦邦畫就曹植像;孫瑜、劉海粟、顏文良、趙朴初、溥傑為之題詞寫詩;沈雁冰生前親筆題寫的“東阿王曹子建之墓”也勒石豎於墓前;

東阿王墓考古珍貴歷史文物

中央歷史博物館將珍藏的132件曹植墓出土文物,派專車運交當地政府。232年,曹植在離開東阿縣往陳地為王僅半年悽然逝去,隨後被運回東阿縣魚山安葬,一代天才最終魂歸魚山,歷史上的曹植墓也有多座,魚山這座歷來被公認為曹植遺骨所在。1977年出土的一塊銘文磚,也進一步證實了這點。

東阿王曹植重大考古發現

曹植墓出土的一個陶罐,上面刻有阿王府丹藥字樣,後證實內藏阿膠。可見當時的曹植也未免沾染了魏晉時期煉丹求仙的風氣。 曹植一向身體羸弱,煉求丹藥想來也理所當然。

歷史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1996年,把曹植墓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代奇才東阿王曹長眠東阿大地,這一千年古墓以供後人遊覽。

附錄曹植詩

曹操之子曹植是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梵唄音樂的創始人,他的“七步詩”膾炙人口,他曾經做過“東阿王”,初來東阿,骨瘦如柴。後來因為常食東阿阿膠滋補,身體受益非淺,於是感念而作《飛龍篇》:“晨游泰山,雲霧窈窕。忽逢二童,顏色鮮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我知真人,長跪問道。西登玉堂,金縷復道。授我仙藥,神皇所造。教我服食,還精補腦。壽同金石,永世難老。”曹植詩中所指仙藥就是阿王府專用阿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