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金斷裂帶西段變形特徵與構造-熱年代格架》是依託西北大學,由魯如魁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爾金斷裂帶西段變形特徵與構造-熱年代格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魯如魁
- 依託單位:西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阿爾金斷裂帶位於青藏高原北部邊緣,與賀蘭-川滇南北構造帶形成犄角之勢,蘊涵有豐富的當代地學發展前沿研究領域的重要信息。該斷裂帶不同構造部位的變形特點、時序變化的全面系統研究是揭示青藏高原北部隆升-擴展演化過程、高原地殼加厚、陸內變形行為等大陸動力學問題的關鍵所在。然而,斷裂帶西段結構構造和形成演化的研究卻非常薄弱,成為深入研究阿爾金斷裂帶、探討解決高原隆升等諸多重大科學問題的瓶頸。本項目以西崑侖郭扎錯-龍木錯-空喀山口線性構造帶為靶區,以構造變形解析和構造-熱年代學為重點研究內容,輔以適量的構造岩漿作用和沉積盆地分析,厘定阿爾金斷裂帶西段幾何學、運動學特徵和變形序列,建立阿爾金斷裂帶西段形成演化的年代學格架,為澄清該斷裂帶幾何模型、延伸規模、走滑歷史等長期爭論的問題和闡明青藏高原北部生長隆升、遷移跨越及其動力學機制奠定基礎。
結題摘要
選擇發育於郭扎錯—龍木錯—空喀山口地區的阿爾金斷裂帶西段為研究對象,厘定了其幾何學結構和運動學特徵,測試分析了阿爾金斷裂帶西段構造岩磁組構特徵和構造-熱年代學數據。研究認為,阿爾金斷裂帶是以左行走滑為主要運動形式、具有長期多期活動性的區域性斷裂。針對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變形產物,分別採用同構造變形礦物,如黑雲母、白雲母和角閃石40Ar/39Ar法、磷灰石裂變徑跡法(FT)和石英電子自旋共振法(ESR)對阿爾金斷裂帶的變形期次進行了約束,將其構造活動厘定為四個階段:(1)韌性左行平移階段(J3-K1),獲得40Ar/39Ar同位素測年的坪年齡分別為117.8±1.9Ma、99.84±0.44Ma、115.67±0.42 Ma和118.36±0.5Ma;(2)韌脆性正-平移階段(E1- N1),分析測試的19個磷灰石裂變徑跡年齡,數據集中分布在21.2±1.5Ma和62.2±3.9Ma 之間;(3)韌脆性逆-平移階段(N2),獲得斷層泥ESR測年數據為3.634Ma、6.3±1.0 Ma、7.1±1.0 Ma、8.5±1 Ma;(4)脆性左行滑落階段(Q)。阿爾金斷裂帶自晚侏羅世以來的多次脈衝式活動,充分說明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區在印度—歐亞板塊的俯衝、會聚、碰撞的大構造背景下的構造回響。此外,阿爾金斷裂帶西段系統翔實的構造岩磁組構數據,為分析該斷裂帶應力應變特徵提供了定量依據。上述研究對探討阿爾金斷裂帶構造活動與青藏高原北緣隆升的內在關係及其動力學機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