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煒論郯廬斷裂(論文選集)》是2015年8月1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嘉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嘉煒論郯廬斷裂(論文選集)
- 作者:徐嘉煒
- 出版社: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6502333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郯廬斷裂帶縱貫我國東部,今已成為聞名世界的行星級大斷裂,其與地球上的構造變動、岩漿活動、礦產資源分布及地球環境變化密切相關,人們也極為重視對它的探討與研究。
《徐嘉煒論郯廬斷裂(論文選集)》作者徐嘉煒於1956年在研究地質調查資料中發現了這個斷裂帶,是*早的發現者之一。經過作者兒十年的探索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並為進一步研究郯廬斷裂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內李四光、黃汲清對取得的這些成果均給予肯定。地質界同仁認為,作者“研究一條斷裂,震撼了半箇中國,”並認為這是“建國以來地學界的重大突破之一。”
《徐嘉煒論郯廬斷裂(論文選集)》精選了30篇中英文論文,遵照原貌,按年代先後排序。書中論述了斷裂帶的形態、展布、延伸、伴隨構造以及南北尾端構造,尤其是以大量事實斷定了斷裂帶的走滑性質和總體大平移的兩側對比方案。通過魯西-遼北-系列證據對比,確定平移幅度超過700公里。書中闡述了斷裂帶不同構造層次的形變特徵和大平移對古地理、古構造的演變關係。作者首次厘定郯廬斷裂系的存在,並對其中主要斷裂的平移特徵進行研究。書中討論了大平移的時代,並得出左向平移一拉張一擠壓三部曲演化的規律性。
同時,作者進一步研究了東亞大陸邊緣構造與古太平洋活動的關係。首次提出了東亞中生代存在一個巨大的剪下邊緣,並且論證了在中生代歐亞大陸與太平洋盆之間存在一個地球上宏大的北東向的剪下構造系統,其平移量應達數千公里。作者還首次復原了東亞前白堊紀的占構造格架。
圖書目錄
代序
前言
中朝陸台東南部分及其邊緣地質構造的初步分析
安江山斷裂及其地質意義
郯城-廬江深斷裂帶的平移運動
試論郯-廬斷裂帶的平移及其地質與找礦意義
郯-廬斷裂帶大幅度平移與*國東部地層區劃及古地理的再造問題
郯-廬斷裂帶的平移運動及其地質意義
郯廬斷裂帶大幅度平移與*國東部若干礦產的分布
郯-廬斷裂帶安徽部分若干基本地質現象
試論深斷裂與活動論
郯城-廬江平移斷裂系統
郯-廬斷裂帶南段深層次的塑性變形特徵及區域應變場
郯廬斷裂帶北段平移研究的若干進展——答喬秀夫的“對郯廬斷裂巨大平移質疑”
東亞大陸邊緣中生代的左行平移斷裂作用
*國東部中生代平移斷裂的變格作用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Tancheng-Lui iang wrench fault system:a major shear system to the northwest of the Pacific Ocean
一個中生代的拉分盆地——寧蕪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An outline of the pre-Jurassic tectonic:framework in east Asia
Mesozoi shear continental margin in East Asia
The Meso-Cenozoic geo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郯-廬斷裂帶研究的十年回顧
Historical review and present setting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ancheng-Lujiang fault zone
Displacement of the Tancheng-Luj iang wrench fault system and its geodynamic setting in the Northwestern Circum-Pacific
東亞大陸邊緣演化的若干認識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formation of the Changle-Nanao megashear zone along the southeast China coast
On tecton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a mainland and Korean Peninsula
Tectonic Models of the Tan-Lu fault zone.eastern China
郯廬斷裂帶平移年代學研究的進展
再論郯廬斷裂帶的*大平移幅度——魯西-遼北地塊的對比
郯廬斷裂帶南端及南延的若干構造問題
附錄1 國內外對徐嘉煒“郯廬”研究成果的學術評論
附錄2 徐嘉煒及其團隊的其他“郯廬”研究成果文獻目錄
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