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塞留(阿爾芒·讓·迪·普萊西·黎塞留公爵)

黎塞留(歷史人物)

阿爾芒·讓·迪·普萊西·黎塞留公爵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阿爾芒·讓·迪普萊西·德·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1585年9月9日-1642年12月4日)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及天主教樞機波旁王朝第一任黎塞留公爵

他在法國政務決策中具有主導性的影響力;執政時期爆發三十年戰爭,通過一系列的外交努力,為法國獲得了相當大利益,為日後法國兩百年的歐陸霸主地位奠定基礎。

在他當政期間,法國王權專制制度得到完全鞏固,為日後太陽王路易十四時代的興盛打下了基礎。同時,為鞏固中央集權制度,黎塞留鎮壓胡格諾派起義、收買御用文人。儘管如此,他還是被譽為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與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齊名。

黎塞留是法國專制制度的奠基人,同時他也是將法國改造成現代國家的偉大改革家,他更是現代實用唯利主義外交的開創者,被西方譽為現代外交學之父。

基本介紹

人生概述,生平經歷,太后親信,國王寵臣,平定內患,操縱戰爭,內政建設,社會影響,主要成就,人物評價,家庭成員,相關事件,名人名言,文學形象,同名戰列艦,

人生概述

黎塞留,法國紅衣主教,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外交家,1624—1642年間擔任法國首相,法國海軍之父;對內恢復強化遭到削弱的封建專制王權,對外則致力於謀求法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
著名的法蘭西學士院著名的法蘭西學士院
1628年他領兵攻陷胡格諾教派的重要據點拉羅謝爾要塞,並於次年剝奪胡格諾派原本享有的政治軍事特權,然後取消巴黎高等法院的諫諍權,處死或流放大批反叛的貴族。
1635年創立法蘭西學院,擴大了巴黎大學。他為抗衡哈布斯堡王朝,1625年通過靈活的策略促成針對西班牙的法英聯盟。支持丹麥、瑞典以及德意志新教諸侯與神聖羅馬帝國軍隊交戰,並在1635年帶領法國參加三十年戰爭
鎮壓1637年的“鄉巴佬”起義和1639年的“赤足漢”農民起義。向各地派遣監察官,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行政司法財政權力的控制。
在黎塞留的最後歲月里他疏遠了很多人,包括烏爾班八世。他甚至面臨一場奪權陰謀,幸好沒能成功。
1642年,黎塞留去世,享年57歲。他在遺囑中對路易十三說:“嚴懲那些以藐視國家法令為榮的個人,就是對公眾做好事。”死後被葬於巴黎大學索邦神學院。

生平經歷

太后親信

1585年9月9日黎塞留出生於巴黎,其父弗朗索瓦·迪普萊西是波亞都的一個小貴族,他自始至終參加了法國的宗教戰爭,先是亨利三世的寵臣,後來又成為亨利四世的部下。黎塞留本人先後在軍事學校和加爾維學院學習軍事和神學。
1606年亨利四世提名任用黎塞留為呂松主教,呂松是法國最窮最小的教區。
1608年黎塞留前往呂松。
1610年亨利四世被刺死後,由其子路易十三繼位,這時路易年方九歲,由母后瑪麗·德·美第奇攝政,但實際的執政者是瑪麗的寵人孔奇諾·孔奇尼(義大利人),這是個不學無術的人,由於他的腐敗無能,奢望無度,造成法國國庫枯竭。天主教和胡格諾派貴族乘機向王權進攻。
1614年,貴族們堅持要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利用會議,揭露王國政府的無能,以達到削弱王權的目的,但是各城市的代表支持國王,貴族的計畫未能得逞。不久會議被勒令解散。儘管如此,由於貴族的內亂,國稅激增,農民和市民不堪其苦,法國的國際威信和對外貿易也大受損害,這些政治後果只是到了黎塞留執政後才得到克服。
1614年召開三級會議時,黎塞留作為宗教界的代表被選進三級會議,從此開始了他的宦途生涯。
黎塞留三面肖像黎塞留三面肖像
在三級會議中黎塞留積極支持宮廷,引起攝政太后的注意,會議解散後,他繼續留在巴黎。因其善於和政府的反對者進行談判,1616年黎塞留被任命為國王的國務秘書。
此時攝政太后的政府對內對外都採取讓步妥協的政策:對內,當貴族鬧事的時候,政府用贈賜土地財物的辦法,以求暫時的和解,這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引起貴族們更大的貪慾。黎塞留反對讓步,他對貴族採取嚴厲態度,除集合軍隊對付貴族們的聯合反抗外,並公布著名貴族孔代、內伐爾、朗格維爾、美耶納、布榮、旺多姆等人侵吞公款的罪行。
在對外方面,面對強大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國皇帝、西班牙國王都屬於這個王室)這個宿敵,攝政政府不是進行鬥爭,而是採取聯姻的辦法解決兩國間的矛盾。早在1612年就議定與西班牙和親,兩國共同保持義大利北部的和平局面。對西班牙的和親政策不但引起國內胡格諾教徒的恐懼和不滿,也引起亨利四世時代法國的盟友如荷蘭、威尼斯、德國北部的新教諸侯和義大利一些小王公們的不安。
法國多芬省的總督列斯底蓋耶對法國的妥協外交不滿,他不等政府同意,逕自出兵北意,幫助薩伏依抵抗西班牙。黎塞留對總督擅自出兵不加追究,並派使節前往德國、荷蘭、英國、瑞士等國說明對西班牙和親不影響法國一貫的反對哈布斯堡王室的外交政策。這就改變了法國屈從西班牙的政策。黎塞留的這些行動,表明他是亨利四世對內對外政策的可靠繼承人。
1617年4月路易十三因不滿其母后的攝政,在其親信夏爾·德·阿爾貝·呂伊納公爵(1578—1621)的支持下發動政變,瑪麗·美第奇被放逐於布洛瓦。孔契尼被殺。
黎塞留被放逐到阿維農。在這裡他寫成《保衛天主教信仰的主要原理》一書,為此教皇格列高列十五世於1622年9月5日擢升他為紅衣主教

國王寵臣

瑪麗太后在布洛瓦陰謀策劃逃跑。路易十三的政府不願採取過激手段,決定召回黎塞留(1619)勸說太后不要出此下策。黎塞留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太后同意移居昂熱,黎塞留擔任她的首席顧問。同年9月,國王和太后會唔,母子和好如初,此事使路易十三很滿意,認為黎塞留是不可缺少的人。
1621年12月14日國王的親信呂伊納去世,黎塞留漸得重用,1624年4月進入內閣,8月接任首相。
黎塞留向路易十三提出的大政方針是:對內摧毀胡格諾教徒和叛亂貴族的勢力;對外提高法國國王在歐洲的國際地位。在總結其一生的政治活動的著作《政治遺囑》中,黎塞留宣告:“我的第一個目的是使國王崇高”,就是削平貴族,加強專制王權。“我的第二個目的是使王國榮耀”,就是提高法國在歐洲各國中的地位。

平定內患

國內方面。黎塞留與大貴族中的敵對勢力進行不懈的鬥爭。
早在1620年,對朝廷心懷不滿的貴族們群集在瑪麗太后的周圍,策劃叛亂。約定由朗格維爾公爵控制諾曼第,旺多姆公爵控制布列塔尼,昂熱本身可以控制羅亞爾河。羅漢據有波亞都,埃珀農據有昂古萊姆,美耶納據有基恩;還準備聯絡胡格諾派以為聲援。
面對這一次強大的叛亂,路易十三在黎塞留的影響下採取派兵鎮壓的堅定措施,貴族的武裝不堪一擊,迅速崩潰。當時黎塞留認為胡格諾貴族是王權的最大敵人,因為根據“南特敕令”,胡格諾派在全國可占據兩百多個城堡作為國王履行敕令的擔保,這些城堡形成國中之國。為了集中全國力量對付胡格諾派,他對叛亂貴族寬大處理、多數赦免。
1620年胡格諾派貴族召開會議於拉羅謝爾,要求全部實現“南特敕令”中所規定的有關胡格諾派政治特權的條文。國王拒絕這一要求,並於1621年4月出兵西征,羅亞爾河兩岸的胡格諾派城堡相繼被攻占,只有蒙托邦的胡格諾教徒在其領袖羅漢公爵指揮下,頑強抵抗。
1622年朝廷與胡格諾派談判。10月9日達成和議,規定今後不許再召開胡格諾教徒的全國會議,除拉羅謝爾和蒙托邦兩城之外,胡格諾派占據的城堡均由中央收回,但胡格諾派的宗教信仰自由仍予保留。
黎塞留決心徹底消滅胡格諾派和叛亂貴族。
1628年王師從水陸雙方進攻拉羅謝爾,雖有英國海軍支援,該城仍被占領,城牆被拆除(拉羅歇爾之圍)。
1629年黎塞留集中兵力解決朗格多克羅漢領導的胡格諾派武裝力量。在大軍壓境的形勢下,胡格諾派完全屈服,他們的城堡均被拆毀,羅漢被流放到威尼斯共和國去。
1629年8月29日,黎塞留的軍隊進駐蒙托邦。胡格諾教徒雖仍享有信仰自由,但此後他們紛紛改宗天主教
在消滅胡格諾教派的同時,黎塞留還從事於剷除國內叛亂貴族的鬥爭。
1626年破獲了國王兄弟奧爾良公爵加斯東·讓·巴蒂斯特的叛亂陰謀。受牽連的貴族有將軍多南諾,被捕死於獄中,旺多姆公爵和年輕的貴族沙雷被捕入獄,謝弗如茲公爵夫人被流放於洛林。同年12月召開名人會議商討制止叛亂的進一步辦法。規定法國公民一律不得與外國使節往來,即使是教皇的使節也不例外。只要拿起武器反抗,就要剝奪一切職務。嚴禁誹謗文字。沒有朝廷諭旨,任何人不得召集軍隊,籌集軍火或向人民徵稅。這些建議迅即通過,列為法令。
1630年太后瑪麗·美第奇反對黎塞留,被流放於康邊。次年太后逃往尼德蘭,其子奧爾良公爵加斯東從洛林率軍回國,號召推翻黎塞留,貴族中只有蒙莫朗西公爵起來回響。
1632年9月1日他在卡斯提瑙達里戰敗,被法院處死。所有的有牽連的貴族,一個一個地遭到嚴厲懲罰,多數處死,許多封建城堡被拆除,許多貴族出身的省長被撤換,法國各地的封建割據勢力遭受沉重打擊。
黎塞留時代最後一次貴族叛亂發生在1642年,首要分子是辛-馬爾斯侯爵。此人從1632年起成為黎塞留的親信,1638年黎塞留將他推薦給路易十三,不久成為國王的寵臣。但在1642年他竟和加斯東、布榮等人合謀推翻黎塞留,暗中與西班牙勾結,陰謀敗露後,辛-馬爾斯被處死,布榮被捕入獄,加斯東被削官為民。
為了鞏固專制王權,黎塞留把早在十六世紀就已實行過的一種制度重新使用。即向每一個省派遣一名欽差審計官,直接對中央國務會議負責,欽差執行中央命令,權力很大。全省司法行政財政、警察等大權均在他的監管之下,這個官職不能賣買、轉讓或世襲,隨時可由中央任免,通過派遣欽差大臣,全國一統,集權中央,專制王權更加穩定。

操縱戰爭

對外關係方面,黎塞留本人雖是天主教的高級僧侶,但他把法國的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從不使宗教情緒影響他的外交政策。從法國的國家利益出發,他不是把新教各國看作主要敵人,而是把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室看作最危險的敵人。
從十五世紀後期以來,德國的哈布斯堡家族通過“婚姻外交”,與各國王室通婚,先後繼承了許多領地,奧地利、捷克、匈牙利、尼德蘭西班牙、義大利的南部和北部的若干領地均在哈布斯堡的統治之下,新航路發現後整個拉丁美洲也落入哈布斯堡王室手中。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初期哈布斯堡是歐洲最強大的政治勢力,法國在它的包圍下有被吃掉的危險。
為了衝破包圍,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和哈布斯堡王室的首腦查理五世西班牙國王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曾於十六世紀上半期在義大利北部大戰四次,甚至與奧斯曼蘇丹蘇萊曼結盟。亨利四世看到法國和哈布斯堡王室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他從軍事上和外交上積極為戰爭作準備,由於被人暗殺使戰爭推遲下來。最後推翻哈布斯堡王室的歐洲霸權,抬高法國的國際地位則是在黎塞留手中通過“三十年戰爭”來完成的。
十七世紀初期哈布斯堡王族的德國皇帝,在西班牙國王和教皇的支持下,聯合德國天主教諸侯發動了一場消滅新教諸侯、統一德國的戰爭。戰爭初期哈布斯堡王室取得重大勝利,皇帝和天主教諸侯的軍隊占領捷克,西班牙的軍隊占領巴拉丁,這種形勢不但使德國的新教諸侯恐懼,也引起英國、荷蘭、丹麥、瑞典等新教國家的不安。
黎塞留是決不容許哈布斯堡王室勢力加強的。但此時法國的內亂尚未結束,不能出兵參戰,只能在外交上進行鬥爭。
1625年在法國的勸說下,丹麥、荷蘭和英國三國結成同盟。在法國資助下,丹麥出兵德國,幫助新教諸侯反對皇帝,把德國內戰轉變為一場國際戰爭。
1626年丹麥戰敗,並於1629年退出戰爭。皇帝的勢力擴大到波羅的海,對北方強國瑞典造成嚴重威脅,趁此機會黎塞留竭力慫恿瑞典參戰。由於此時瑞典正與波蘭作戰,抽不出身。
黎塞留派沙納斯前往調停,1629年9月瑞典和波蘭達成休戰協約,為瑞典出兵德國掃清道路。
1630年7月在德國新教諸侯支援下,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出兵進占德國沿海地帶波美拉尼亞,並與德國新教諸侯薩克森公爵布蘭登堡侯爵兩選侯合兵擊敗蒂利伯爵統率的皇帝和天主教諸侯的聯軍。
1631年元月13日黎塞留與瑞典簽訂《巴瓦爾德條約》,規定瑞典國王率步兵30,000騎兵6,000進攻德國,法國每年資助瑞典100萬里佛爾(Livre、法國貨幣)。為了使德國保持分裂割據狀態,黎塞留勸誘天主教諸侯,特別是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連一世,脫離皇帝,保持中立。
1631年古斯塔夫·阿道爾夫擊敗蒂利伯爵於布萊登菲爾德(Breitenfeld)。
1632年乘勝追擊,斃蒂利伯爵(Johann Tserclars von Tilly)於列赫河上。同年11月瑞典軍與華倫斯坦統率的皇帝的僱傭軍大戰於呂岑,瑞典軍小勝,但古斯塔夫二世戰死。國王戰死使瑞典軍的戰鬥力受到削弱。此後哈布斯堡王室的武裝轉入攻勢。
1634年大破瑞典軍於內德林根,戰局急轉直下。要制止哈布斯堡王室統一德國,稱霸歐洲,法國非公開參戰不可了。並且此時法國的內戰已告結束,無後顧之憂。
於是黎塞留於1635年4月與瑞典首相奧克森斯廷納簽訂康邊條約,雙方同意不單獨與敵人媾和。
1635年5月法國向西班牙宣戰(直到1638年才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宣戰)。法軍分四路開往尼德蘭、義大利、瑞士、阿爾薩斯和洛林等戰場,法軍參戰使戰爭形勢改觀,先後攻占西班牙魯西榮、卡塔羅尼亞和義大利的都靈;1640年荷蘭海軍全殲西班牙艦隊;稍後,瑞典軍在倫納特·托爾斯藤森指揮下連破皇帝軍。哈布斯堡在軍事上的不利地位日益明顯。
瓦盧瓦王朝海上力量瓦盧瓦王朝海上力量
三十年戰爭是在1648年以哈布斯堡王室的失敗、法國和瑞典的勝利而結束的。
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加強了德國諸侯的權力,進一步削弱了皇帝的地位。不經諸侯同意,皇帝無權宣戰、媾和、課稅、徵兵。哈布斯堡皇帝權力的削弱和德國四分五裂局勢的繼續是符合法國的利益的。
此外,法國還得到萊茵河畔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以及西班牙的魯西榮地區。瑞典除得到西波美拉尼亞不萊梅等領地外,還得到大宗賠款。從此哈布斯堡王室在西歐的霸權衰落下去,法國的霸權代之而起。雖然黎塞留這時已去世幾年,但在他去世之前,戰爭的勝負已成定局,所以這次反哈布斯堡鬥爭的勝利,仍應歸功於他的策劃。

內政建設

黎塞留本身是僧侶貴族,他對叛亂貴族雖十分嚴厲,但他仍把貴族階級看作專制王權的支柱。他在嚴懲不法貴族的同時,仍大量任用“佩劍貴族”擔任外交官員、各級政府官吏,特別是各級軍事人員。黎塞留對資產階級也是信賴的,在他當政時期,“穿袍貴族”出身的官吏日益增多。為了獎勵法國工商業的發展,黎塞留實行重商主義,支持法國商人組織貿易公司在海外與荷蘭商人競爭。擴大法國的加拿大殖民地,占據幾內亞和安得列斯群島,並運用外交手段為法國商人在土耳其,伊朗和俄國找尋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
在國際政治方面,他為法國制定的三大基本戰略成為法國日後百年間的基本戰略走向:
1.分化瓦解德意志諸邦
2.把陸上國境線推到萊茵河西岸
3.強力進入大西洋和地中海,廣泛開闢建立殖民地
這個戰略在當代看來過於激進。但是在17世紀,這種帝國主義戰略思想卻著實充滿前瞻性。
黎塞留時代在專制王權下面受壓榨最重的是法國的勞動人民大眾。對內對外戰爭所用的無數金錢全是從他們的血汗中榨來的。面對人民的苦難,黎塞留沒有絲毫同情心,還把他們比成騾子,說他們必須忍辱負重。黎塞留去世時,國稅業已預征了三年。在忍無可忍的境況下,法國人民只有鋌而走險。
早在1624年,凱爾西就爆發了農民起義,要求減稅。
1631年,普羅旺斯發生人民起義,1635—1637年間,基恩、波亞都、里姆辛、昂古姆瓦、桑東日、加斯科尼等地都先後發生了人民起義。
1639年,諾曼第發生“赤腳黨”起義,起義者殺稅吏,焚稅局,聲勢浩大。黎塞留殘酷地鎮壓了這些起義,但無法制止人民起義的繼續爆發。 黎塞留為了鞏固法國君主專制制度以及挫敗哈布斯堡的歐洲霸權政治奮鬥了一生。在其臨終前他仍不忘對國王就君主如何對待臣僚,如何進行正確統治提出建議。
1642年黎塞留死於巴黎。
黎塞留積極加強國家政權建設,為此在中央設立各部大臣,後者在首相領導下掌握實權,此舉使貴族權力機構“國務會議”形同虛設。他還把16世紀以來向地方臨時派遣的欽差大臣變為總督,由國王任免,其官職不得買賣、轉讓或世襲。各省的司法行政、財政大權均在總督的掌控之下,而他們又完全聽命於中央。通過這種體制,中央對地方的約束力大大強化。為了便於對地方的控制,黎塞留還在全國各地設立驛站。
在思想文化方面,黎塞留仍然施行了對強化王權有利的舉措。他首次建立了出版檢查制度,並在1630年創辦了法國歷史上最早的報紙《法蘭西報》。用它作為集權政治的輿論工具。而法蘭西學院的創立也是黎塞留控制思想文化的另一項重要行動。該院是法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試圖對文化領域的活動進行規範的官方文化機構。
在西方,17世紀法國紅衣主教黎塞留首開“民族國家利益至上”的現代外交之先河。西方文化雖有民主人權的因子,但其核心包含著白人至上的種族優越感,它在國內提倡民主寬容,在對外交往中則奉行弱肉強食的達爾文主義。因此現代外交的實質是民族國家在世界範圍按一定遊戲規則追求國家權力的最大化,其指導思想是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正如其本人所言,“在國家事務上,強權即真理。”公理僅僅是強權的外衣,儘管善良的人們都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不過,事實上,雖然鼓吹“民主和寬容”,在思想文化方面,黎塞留仍然施行了對強化王權專制有利的舉措。他首次建立了出版檢查制度,並在1630年創辦了法國歷史上最早的報紙《法蘭西報》。用它作為集權政治的輿論工具。而法蘭西研究院的創立也是黎塞留控制思想文化的另一項重要行動。該院是法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試圖對文化領域的活動進行規範的官方文化機構。

社會影響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領導法國抵抗住了奧地利的軍事干涉,通過削弱貴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強了主權。他還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學(後來的巴黎大學)並促成了法蘭西學院的建立。
黎塞留黎塞留
163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創立了法蘭西學院,旨在吸納法國文學和思想界泰斗加入,以保衛和宏揚法蘭西語言和文化。這座著名文化殿堂一直只保留40把椅子,即40位終身院士,只有院士辭世空出名額方能投票補選,入選的院士也因此被稱為“不朽者”。學院創立後,為世界各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法國文學藝術大師拉辛拉封丹孟德斯鳩夏多布里昂雨果拉馬丁梅里美小仲馬等先後登堂入室,成為“不朽者”。隨著時代的進步,法蘭西學院已將弘揚法蘭西文化與追求文化多樣性相融合,逐漸發展成超越政治制度和時代局限的法國最高榮譽機構。

主要成就

黎塞留統治的18年中,法國解決了困擾國家近百年的胡格諾教派武裝割據,桀驁不馴幾百年的大貴族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再也不能目無法紀。
三十年戰爭的勝利,使得法國衝破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包圍,國際上哈布斯堡家族的優勢逐漸喪失,法國的波旁王室成為了歐洲最有權勢的王族,法國也壓倒西班牙成為了歐陸新的霸主。
法國有了第一隻遠洋海軍,有了第一個殖民貿易公司,第一份官方報紙,第一個官方郵局,第一座皇家學院(法蘭西文學院)。
軍隊實現了現代化,政府實現了官僚化,國家實現了集權化。
他還是一位前無古人的外交家,黎塞留第一個跳出了王室聯姻與宗教派系的束縛,他高喊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他的外交政策將德意志撕成碎片,將西班牙拖入萬劫不復,使得法蘭西保持了近兩百年的陸上優勢。

人物評價

大仲馬:“實際上,當時的他(黎塞留)完全是另一番風範,即是一位矯捷風流的騎士,雖然身體已經衰弱,但憑著他那強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持,可以說是世間曾有過的最非凡的人物之一。
人們都會以為黎塞留紅衣主教的影子還待在他的這間房間裡。不幸啊!這(馬薩林)的的確確只不過是那位偉大人物的影子。如今,法國變得衰弱了,國王的權力不受尊重了,貴族又強大起來,紛紛鬧事,進攻的敵人已經越過邊界,這一切都證明黎塞留不在這兒了。”
作為一位宰相,黎塞留只能用偉大來形容,他無疑是法蘭西乃至歐洲歷史上最有政績的一位政治家。
作為個人黎塞留則十分複雜,連他自己也自配不是好人,他的行為甚至不像一位基督徒。
早年的黎塞留區迎奉承、巴結權貴。
晚年的他目空一切、傲慢自大。
黎塞留狡詐到近乎卑劣,嚴酷到近乎殘忍,他把謀略看作是掌權的合法手段,把殘忍看作是治國的必須素質。
他對待敵人永遠比敵人對待他更殘酷。
黎塞留沽名釣譽、自命不凡,他不容許任何人批評自己,他建立的情報機關除了探查敵情之外就是逮捕所有反對者,在他統治期間巴黎到處都充斥著特務,人人自危,唯恐到巴士底獄吃牢飯。
黎塞留身兼無數個職務卻不領俸祿,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他富可敵國,他擁有龐大的教會資產,此外他也是法國殖民貿易公司的最大股東,紅衣主教提倡廉潔,但是又愛好奢華,他的儀仗永遠不輸於國王,他的府邸也絲毫不亞於王宮。
國王被他架空,太后被他驅逐,王后被他打壓,親王被他流放,公爵被他處死,整個王室乃至整個法蘭西王國都在他的壓迫下喘不過氣來,(不知亨利四世在天有靈會如何看待黎塞留)紅衣主教已經不是一個權臣而是暴君,法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第一暴君。
同時黎塞留也有人性的另一面,他渴望友誼與才學,對於屬下紅衣主教從不吝惜賞賜與關懷。
對當時法國文壇的第一才子高乃依他是又妒又羨。
黎塞留以文人自居,他鼓勵文化事業的發展,自己創作話劇,也寫得一手好散文,但是同時他又建立了文化檢查機關,收買御用文人為自己歌功頌德。
黎塞留的意志力堪稱一絕,他的身體不太好,國內外的敵人眾多,在如此環境下還能幹出如此偉業沒有鋼鐵般的意志力是不可想像的,他一生經歷過無數次刺殺,但是全部被他機敏地躲過。
晚年的他感到位極人臣之後的寂寞與孤獨,因此黎塞留對親人極為關懷,他的政敵們甚至攻擊他與侄女有不倫之戀。
黎塞留愛好小動物,尤其是貓,他的紅衣主教府里養著上百隻貓,晚上熄燈之後整個府邸到處都是閃亮的貓眼,猶如魔鬼的洞窟。(紅衣主教養貓的目的也是為了防範刺殺者)
“百年之前,你的血腥殺戮會讓每個人瑟瑟發抖,千年之後,史書之上人人都會歌頌你殺伐果斷,這就是歷史。”
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曾經說過一句話:一個令人敬佩的領袖與一個令人畏懼的領袖中,有能力的人應該選擇後者。黎塞留無疑做到了,在那個時代,黎塞留成為了一個可怕的代名詞。每一個人都懼怕他,這成為了一種常態,也是政治家最合適的外表,在當時不畏懼黎塞留的只有兩種人一種叫傻瓜,一種叫英傑。但是那個時代沒有比他傑出的英傑,不畏懼黎塞留的只有傻瓜!
黎塞留死後,形成鮮明的對比,百姓湧上街頭歡呼這一大魔頭死亡,甚至燃放煙火。而他曾經的敵人卻無不暗自垂淚,又慶幸異常。黎塞留必生最大的敵手,西班牙首相奧利瓦雷斯曾評價,法國的首相堪稱基督降世以來最傑出的政治家,也是最令人恐懼的對手。
法蘭西再也不可能找到第二個類似黎塞留這樣的人了,他毀譽參半、他名聲顯赫、他強權霸業、他穩健開化。
他曾經不用一兵一卒就撕碎了德意志,如果不是此後腓特烈大帝強大了普魯士的能力,加之俾斯麥的鐵血外交,也許德意志永遠都不能逃得出黎塞留設計的牢籠。
那居然是兩百年以後,拿破崙三世執政時期,波旁王朝覆滅久矣。
馬基雅維利曾經評價一個好的政治家應該具備狐狸與獅子的特質:狡猾與威嚴並存。毫無疑問黎塞留做到了。據說他的眼睛宛若一隻獵鷹,僅僅盯著他的對手就可以讓他屈服。而他也豪邁壯闊,舉手投足中根本就是運籌帷幄於千里的人。
紅衣主教統治下的法蘭西王國已經煥然一新,這個古老的封建王國開始步入了近代發展歷程,應當說紅衣主教黎塞留是法國走向近代文明的最大推動者,但同時他也是法國黑暗專制統治的締造者。
紅衣主教黎塞留就是這樣一位複雜的偉大人物,但是數百年來這位偉人卻沒有得到公正的評判。
路易十四親政後法國進入了國王專政時期,之後的歷代國王都甚少談及黎塞留,因為他們不能肯定他,這樣的權臣不符合君主專制的禮法,他們也不能否定他,因為他們沿用的制度都是黎塞留所創。
啟蒙運動發展後民間更是對這位宰相口誅筆伐,人們把社會的不公、國家的腐敗、法治的殘酷全都歸罪於黎塞留,伏爾泰、盧梭都對他嗤之以鼻。
大革命之後的數十年法國人一直對黎塞留持否定態度,人們把他看作是國家黑暗、封建、壓迫的代表,是法蘭西的千秋罪人。
這種情況到了1871年發生了變化,熟悉歐洲歷史的人都知道這一年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普魯士徹底擊垮了法蘭西,解體了200多年的德意志帝國瞬間復生,這個國家壓倒了法蘭西成為了歐陸的新霸主。
法國人這才發現,正是黎塞留時期的外交政策使得德意志四分五裂,法蘭西才能維持兩百餘年的相對優勢,那個領導德國的俾斯麥與黎塞留是如此相似,一樣狡詐,一樣殘暴,一樣雄才偉略。
法國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歷史,黎塞留統治法國的時期雖然內憂外患不斷,人民水深火熱,但卻是國家最為榮耀的時期,法國將德意志撕碎,將西班牙打垮,路易十四時代的光榮正是在此時起步,而這一切都是在黎塞留的統治下完成的。
當代的法國歷史書中對於這位偉人做了重新的定義。
黎塞留,紅衣主教,路易十三時期法蘭西王國宰相。
法蘭西歷史上最偉大、最有謀略、最無情的政治家。
實際上紅衣主教自己在臨終前就對自己做了最公正的定義,當禱告牧師問他,您是否原諒這一生中的敵人時,這位被世人稱作魔鬼的老人用自己最後的氣力回答,我從來都沒有敵人,除非是國家公敵。

家庭成員

黎塞留似乎一生未婚,沒有子女
妹妹:弗朗索瓦絲(丈夫為雷內·德·維涅羅,其子繼任為黎塞留公爵)
外甥:阿爾芒·讓·德·維涅羅·迪·普萊西(黎塞留公爵第二)
侄女:克萊拉·克萊芒絲(嫁與大孔代親王)
侄女婿:路易二世·德·波旁(大孔代親王,三代孔代親王長子)

相關事件

“愚人日事件”:1630年,太后瑪麗向路易十三哭訴黎塞留是個無情無義的小人,要國王將其革職。可惜她們挑錯了日子(這天是11月11日愚人日,愚人指太后瑪麗和皇后安娜,她們誤以為黎塞留失去了國王的寵愛,這也是愚人節的起源)。結果太后被流放到貢比涅,掌璽大臣馬里亞克鋃鐺入獄,王弟加斯東則被處以大不敬之罪。

名人名言

人可不朽,救贖可待來日;國家不得永生,救贖唯有當下
君主無足可供原路返回
總是將關於恩惠的記憶迅速遺忘,是法國人的缺點
在國家事務上,強權即真理
國王的學問即是隱藏的學問
用我的紅袍覆蓋一切
必須像獅子一樣睡覺,永遠不合上雙眼
嚴懲那些以藐視國家法令為榮的個人,就是對公眾做好事。
黎塞留於1642年去世,享年57歲。在其彌留之際,神父問他,“要不要寬恕你的敵人?”這位一生因嚴於執法、加強王權而樹敵甚多的政治家卻坦然地回答道:“除了公敵之外,我沒有敵人。”

文學形象

《波旁王朝的故事》
紅衣主教黎塞留之死
對於法國來說1642年的戰爭是在一片歡呼聲中結束的,哈布斯堡家族面臨著全面的失敗,法國及其同盟國的軍隊在各大戰場都大有斬獲。
對於黎塞留來說他的事業有了可靠的成就,這位偉人終於能安心辭世了。
進入冬季,紅衣主教的病情就開始逐漸惡化,到了11月底已經病危,但是這位偉人仍然堅持工作,他讓幕僚們代筆,簽署檔案,下達命令。
12月2日國王路易十三前來看望首相,實際上國王路易十三此時也患了肺病與腸炎,身體同樣虛弱,走路都要人攙扶。
對於黎塞留他是又敬佩又痛恨又害怕。
兩位病人相見之後半天無語,最後還是紅衣主教打破僵局,他向國王囑託後事,黎塞留臨終向國王推薦了自己的兩個助手,一位是外交官、紅衣主教馬薩林,(後成為外交大臣、首相、黎塞留的接班人,也將是故事接下來的主角)另一位是勒泰利埃伯爵,(後成為陸軍大臣,他的兒子就是路易十四的著名陸軍大臣盧瓦)黎塞留表示這兩位都是棟樑之才,足堪大任。
(一般都是君王向大臣囑託後事,這裡卻倒了過來,這也說明黎塞留才是法國真正的國王。)
此外紅衣主教還將自己300萬利弗爾的私房錢留給國王,首相表示這是自己留著應急的儲備金,希望國王珍惜使用。
這筆錢可以說是一筆巨款,但是路易十三甚至不知道黎塞留從哪弄來這么多錢。
最後紅衣主教還將自己的總結《政治遺囑》獻給國王,黎塞留表示希望國王以後在做重大決定的時候能夠參考此書。
黎塞留囑咐國王,我們法國人天生不適合做長久的戰鬥,陛下也是如此,因此希望陛下以後能儘量少發動戰爭,用外交的辦法對付敵人,紅衣主教表示,協調一打敵人不針對自己比擊敗一個敵人更偉大、更英明。(可惜路易十四沒理解這句話,此事後話)
對於宰相的教誨與囑託國王路易十三都默默接受了。
12月4日這位統治法國18年的紅衣主教黎塞留與世長辭,終年57歲,黎塞留一直都不是個身體健康的人,長時間以來,他一直以鋼鐵般的意志與病魔、與國內外的敵人作鬥爭。
當時在場的親屬、將領、大臣全都泣不成聲,在他們眼中紅衣主教是最出色的長官、最可親的親人與朋友。
(大仲馬說過,黎塞留對敵人心狠手辣,對自己人卻關懷備至,這一點大家可以參看《三劍客》)
當他的死訊傳開時,巴黎乃至法國卻是另一番景象,人們載歌載舞,歡呼這位紅衣撒旦的死亡,巴黎人為了慶祝甚至不惜違反法令四處放煙火,整個城市就好象是過聖誕節一般。
黎塞留當政的18年法國的稅收翻了4-5倍,到處都是戰爭,到處都是特務,到處都是壓迫,到處都是貧窮。
用水深火熱來形容當時法國普通百姓的生活一點也不為過。
王宮裡國王路易十三則是長舒一口氣,此時他的心情百感交集,他是應該慶祝?應該悲傷?連他自己也不知道。
黎塞留是法國專制制度的奠基人,他一生都在鬥爭,不僅是為了法蘭西的榮耀,也是為了歐洲的文明。
在大仲馬的小說《三個火槍手》中,他還是三個火槍手和達達尼安的敵人,但是第二部《二十年後》主角們對黎塞留的看法有了巨大的改變,甚至連火槍手裡最高貴的阿多斯也認可了黎塞留之前的所作所為,讚美他對強化王權的努力。

同名戰列艦

黎塞留號戰列艦(法語:Richelieu),屬於黎塞留級戰列艦1935年10月22日在布雷斯特開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法國海軍建造的黎塞留級戰列艦的一號艦,通過改造後是二戰時期歐洲最先進最強大的戰列艦,綜合能力位居歐洲第二。
1940年法國淪陷後尚未完工的黎塞留號帶著零件前往了塞內加爾的?>達喀爾。在英國的“拋石機”行動計畫中單獨對抵抗英國三艘戰列艦並將其逼退,1943年前往美國接受現代化改裝,隨後劃歸英國遠東艦隊指揮,直至1946年黎塞留號才回歸法國的懷抱。
1959年“黎塞留”號退出現役,先是在布雷斯特作為船員訓練艦使用,1964年作為廢鋼出售,最後在義大利拆船廠解體。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38500噸,滿載排水量47548噸
尺寸:長248米、艦寬33米,吃水10.7米
主機功率:150000馬力
航速:30節
續航力:5000海里/18節
武備:8門四聯裝380毫米/45倍口徑主炮;9門三聯裝152毫米/55倍口徑副炮;12門雙聯裝100毫米高射炮;4座四聯裝13.2毫米高射機槍;
艦載飛機:3架水上飛機
裝甲:水線裝甲帶(最大)346毫米;上甲板150—170毫米,主甲板50—40毫米;炮塔正面430毫米;炮座405毫米;司令塔340毫米。裝甲總重量16,460噸
艦員:1550—1670人
同級艦:黎塞留號、讓巴爾號、克萊蒙梭號(未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