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阿爾哥龍
- 拉丁學名:Algoasauru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蜥形綱
- 目:蜥臀目
- 亞目:蜥腳形亞目
- 屬:阿爾哥龍屬
- 分布區域:晚侏羅紀提通階至下白堊紀凡藍今階的南非
科學分類,發展習性,與今關係,多樣發展,生物習性,
科學分類
阿爾哥龍 A. bauriBroom, 1904 (模式種) |
分 布:南非
發現地層:Upper Kirkwood
食 性:植食
典型體長:約9米
推測體重:
發 現 者:礦場工人 1903
命 名 者:羅伯特·布魯姆(Robert Broom)1904
發展習性
因為恐龍已經滅絕,所以,不能用研究現生動物的方法去研究了,只能憑藉其在地球上遺留下來的物質——恐龍化石進行研究。古生物學家們通過對恐龍化石的研究,推測恐龍的形態及習性。根據他們的研究,恐龍就像現生的動物一樣: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兩條腿走路,有的以四條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動物,有的吃植物也吃動物;有的皮膚光滑,有的皮膚上有鱗或骨,有的頭上有角或頭盾、還有的尾部有長刺。其共同相似之處是:所有的恐龍,腦子都很小(除了部分肉食恐龍),蛋下在陸地上(所有的恐龍都是一樣的)。
與今關係
在1862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其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明顯的羽毛痕跡(美頜龍雖然也有羽毛,但它們很原始),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食肉恐龍具有原始羽毛,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從1970年以來,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鱷魚則是另一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係較恐龍與鳥類遠。恐龍、鳥類、鱷魚都屬於爬行動物的初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首次出現於晚二疊紀,並在中三疊紀成為優勢動物群。
哺乳動物起源於爬行動物,它的前身是“似哺乳類的爬行動物”,早期則是“似爬行類的哺乳動物”。
中生代的爬行動物,大部分 在中生代的末期滅絕了;一部分適應了變化的環境被保留下來即現存的爬行動物(如龜鱉類、蛇類、鱷類等);還有一部分沿著不同的進化方向,進化成了現今的鳥類和哺乳類。
哺乳動物起源於爬行動物,它的前身是“似哺乳類的爬行動物”,早期則是“似爬行類的哺乳動物”。
中生代的爬行動物,大部分 在中生代的末期滅絕了;一部分適應了變化的環境被保留下來即現存的爬行動物(如龜鱉類、蛇類、鱷類等);還有一部分沿著不同的進化方向,進化成了現今的鳥類和哺乳類。
多樣發展
從早侏羅紀到晚白堊紀,恐龍家族適應環境因而發展迅速,使得恐龍向著多樣性方向發展,恐龍的種群數目增加,使恐龍這一類具有優勢,恐龍由此得以支配地球生態系統。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么大;小的,卻跟一隻雞差不多。就食性來說,恐龍有溫馴的素食者(吃植物的恐龍)和凶暴的肉食者(吃動物的恐龍),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生物習性
最古老的爬行類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賓夕法尼亞紀”(約3億2000萬年前—2億8000萬年前)。追本溯源,當系由兩棲類演化而來。兩棲類的卵需在水中才能開始發育。爬行類演化出卵殼,可阻止卵中水分的散發。此一重大改革,使爬行類可以離開水生活。
從2億45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行類成了地球生態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類時代。大型爬行類恐龍即出現於中生代早期。植食性的易碎雙腔龍,是體形與體重最大的陸棲動物。棘龍是迄今為止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魚龍與蛇頸龍及生活於空中的翼龍等共同構成了一個複雜而完善的生態體系(海生爬行動物與翼龍均不是恐龍)。
爬行類在地球上繁榮了約1億8千萬年左右。這個時代的動物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龍。人們一提到恐龍,眼前就會浮現出一隻巨大而凶暴的動物,其實恐龍中亦有小巧且溫馴的種類。
從2億45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行類成了地球生態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類時代。大型爬行類恐龍即出現於中生代早期。植食性的易碎雙腔龍,是體形與體重最大的陸棲動物。棘龍是迄今為止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魚龍與蛇頸龍及生活於空中的翼龍等共同構成了一個複雜而完善的生態體系(海生爬行動物與翼龍均不是恐龍)。
爬行類在地球上繁榮了約1億8千萬年左右。這個時代的動物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龍。人們一提到恐龍,眼前就會浮現出一隻巨大而凶暴的動物,其實恐龍中亦有小巧且溫馴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