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情況,栽培技術,主要價值,植物文化,
形態特徵
阿爾卑斯罌粟多年生草本,植株高約20厘米,具有強壯主根;莖直立,多毛,像所有的罌粟一樣,折斷後會有乳汁流出;葉羽狀裂,排列成蓮座狀在基部叢生。全體被伸展的剛毛,稀無毛。莖直立,高25-90厘米,具分枝,被淡黃色剛毛。
葉互生,葉片輪廓披針形或狹卵形,長3-15厘米,寬1-6厘米,羽狀分裂,下部全裂,全裂片披針形和二回羽狀淺裂,上部深裂或淺裂、裂片披針形,最上部粗齒狀羽狀淺裂,頂生裂片通常較大,小裂片先端均漸尖,兩面被淡黃色剛毛,葉脈在背面突起,在表面略凹;下部葉具柄,上部葉無柄。
花單生於莖和分枝頂端,被淡黃色平展的剛毛。花蕾長圓狀倒卵形,下垂;萼片2,寬橢圓形,長1-1.8厘米,綠色,外面被剛毛;花瓣4片,圓形、橫向寬橢圓形或寬倒卵形,長15至20厘米,全緣,稀圓齒狀或頂端缺刻狀,鮮紅色,基部通常具深紫色或黑色斑點;雄蕊多數,花絲絲狀,長約8毫米,深紫紅色,花葯長圓形,長約1毫米,黃色;子房倒卵形,長7-10毫米,無毛,柱頭5-18,輻射狀,連合成扁平、邊緣圓齒狀的盤狀體。
蒴果寬倒卵形,長1-2.2厘米,無毛,具不明顯的肋。種子多數,腎狀長圓形,長約1毫米。
花期初夏。
分布情況
原產阿爾卑斯山脈,首次發現是在奧地利。
栽培技術
播種或根插繁殖:於8月下旬至9月都可播種,甚至10至11月也可播種,幼苗為直根系,不耐移栽,播種最好用小花盆或營養缽育苗,待長出3~4片葉時脫盆下地,也可直接播入地中,2周出苗,具3-4片葉時間苗,株行距20-30cm,不再移栽。 根插宜於早春萌芽前或秋季進行。若在生長期內移栽,應待植株具6-7片葉後於陰天進行。移栽之前一定要透水,挖掘時儘量多帶土,少傷根系,以利成活。
栽培管理定植時, 植株需帶土。喜充足的陽光、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較耐寒,定植後每年應及時追肥、除草和鬆土。幼苗期間要保證水肥充足。花前施1-2次追肥,可使花開艷麗。夏季應創造冷涼的生長環境。花後及時剪除殘枝敗葉,可使余後的花開得更好,並可延長花期。花謝後,子房迅速長成直徑3-4cm的蒴果,月余果熟,內有種子數千粒。耐霜,但嚴冬葉片逐漸枯萎,來春返青後,隔二周追肥一次,使植株健壯,花大色艷。本種易得腐爛病,若發現病株應立即銷毀,並進行土壤消毒,以防蔓延。
主要價值
花和全株入藥,含多種生物鹼,有鎮咳、止瀉、鎮痛、鎮靜等功效;種子含油40%以上。
植物文化
這種原產於阿爾卑斯高山的小紅花,被移到植平原後,迅速開遍漫山遍野。阿爾卑斯罌粟生性奇特,儘管生命力強,但一摘下來就迅速枯萎,就象戰場上那些曇花一現的年輕士兵。由此被盎格魯·撒克遜人當作緬懷無名戰士的特殊祭品——黑色的花心是射入胸膛的7.62mm彈頭,紅色花瓣是子彈穿過皮肉迸開的鮮血。
已經被環保成一朵朵綠梗、紅瓣的紙花,黑托上四枚鮮紅的花瓣,像中槍的青年胸口。1992年10月25日,在阿拉曼公墓,參加公祭的英國首相約翰·梅傑雙手顫抖地把一朵朵阿爾卑斯罌粟、設計成子彈與迸射的鮮血圖案的小紅花,別到幾十位年逾古稀、在阿拉曼戰役中失去丈夫的老夫人胸前。
唐師曾在埃及阿拉曼、法國諾曼第捐過小錢,作為回報,收款人在他左胸恭敬地別上這種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