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壁畫

阿旃陀壁畫,印度阿旃陀石窟的佛教壁畫。前期壁畫約作於公元前2世紀中期或公元1世紀,基本上屬於古風風格,人物造型類似巴爾胡特、桑奇等地的古風式雕像。代表作有第10窟的《六牙白象本生》、《國王及其扈從禮拜菩提樹》等。後期壁畫大部分約作於公元475—550年,風格處於從古典主義的高貴單純向巴洛克的豪華絢爛過渡時期,人物造型強調三屈式女性體態,眼神飛動,手勢優美,線條流暢,色彩鮮麗,構圖緊湊和諧而曲折多變,符合印度傳統繪畫法則六支的規範,可列為印度傳統繪畫的妙品“味畫”(情感的描繪),其中兩種主導的審美情感基調是“艷情味”(主要表現眷戀世俗的情感)和“悲憫味”(主要表現皈依宗教的情感)。代表作有第16窟的《難陀皈依》,第17窟的《須大拿本生》、《因陀羅與天女們》、《佛陀還家》、《僧伽羅故事》,第1窟的《持蓮花菩薩》、《降魔圖》、《摩訶傑那卡本生》,第2窟的《女信徒獻祭》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