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羅識

阿摩羅識

阿摩羅識意譯為“清淨識”、“無垢識”,或稱真如心、自性清淨心、淨菩提心(菩提即覺悟之意)、實相心、佛性等。梵語amala-vijn~a^na。即第九識。又作阿末羅識、庵摩羅識、唵摩羅識、庵摩羅識。

意譯無垢識、清淨識、如來識。此識為真諦系之攝論宗所立。人心之本來面目乃遠離迷惑而本自清淨,故攝論宗認為轉阿賴耶識之迷而回歸覺悟之清淨階位,即阿摩羅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摩羅識
  • 外文名:無
  • 意譯為:“清淨識”
  • 內涵:實相心、佛性
學識上,九識,

學識上

據三無性論卷上載,唯阿摩羅識無顛倒、變異,故謂之如如。轉識論則謂,實性即阿摩羅識。又據十八空論載,阿摩羅識乃自性清淨心,然為客塵所染,而謂之不淨。據金剛三昧經載,眾生一切之情識皆轉入庵摩羅。至於阿摩羅識之體性,據圓測之解深密經疏卷三及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三本等所說,真諦三藏以真如與真如智為阿摩羅識之體性。然唐代福成寺之道基於攝論章(華嚴孔目章發悟記卷十五之引文)駁斥真諦之主張,謂阿摩羅識僅以如如之理法為體性。
在唯識學中,六識之外尚有末那識及阿賴耶識,並稱八識;攝論宗又在八識之外另立第九識阿摩羅識,地論宗、天台宗亦有采此說者。而玄奘系統則認為第八識即已包括清淨之一面,故不另立第九識。又宋譯楞伽經卷一所說之真識,即第九識。[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入楞伽經卷二、大乘玄論卷五、梁譯攝大乘論卷中、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法華經玄義卷五下]
藏傳佛教噶舉派“大手印”的修持,須經四次灌頂(瓶灌、密灌、慧灌、勝義灌)和四瑜伽(專一瑜伽、離戲瑜伽、一味瑜伽、無修瑜伽)的修持,則眼耳鼻舌身之“前五識”轉為“意識”,意識再轉為“末那識”,末那識繼轉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轉為“阿摩羅識”,直到阿摩羅識破而轉為“法界體性智”,便完成了“轉識成智”的心靈修持程式,這個程式在內丹學中稱作“煉神還虛”。“法界體性智”即是道教內丹學中所稱萬劫不壞的一點“靈明性體”,也是佛學的“真如佛性”。阿賴耶識和阿摩羅識(在佛典中多將阿摩羅識歸入阿賴耶識之內,不作分別,但和丹經比較發現僅有阿摩羅識和丹經中之元神相當)在佛學中稱作“去後來先作主公”的“輪迴種子”,在尚未“轉識成智”之前由它作主,但既轉識成智之後,不受輪迴,即由佛性(法界體性智)作主了。阿摩羅識轉為法界體性智之後,其他各識亦隨之而轉,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末那識轉為“平等性智”,意識轉為“妙觀察智”,“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皆為“法界體性智”之妙用。

九識

【九識】
(名數)識有九種之意:(一)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阿阤那識,八阿賴耶識,九阿摩羅識。
蓋經中雖無列九識之明文,而語則非無。
金剛三昧經入實際品曰:“如彼心地,八識海澄,九識流淨,風不能動,波浪不起。”
入楞伽經第九曰:“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
大乘密嚴經卷中曰:“心有八種,或復九種。”是也。
說阿摩羅識者,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曰:“如果位中,菩提、涅盤、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離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此外見金剛三昧經密嚴經轉識論等。
其如前所舉,以阿摩羅識為第九,總立之為九識者,似至真諦三藏,始見其說。
圓測之解深密經疏第三曰:‘真諦三藏依決定藏論,立九識義,九識品如說。言九識者,眼等六識,大同識論。第七阿陀那,此雲執持,執持第八為我我所。唯煩惱障而無法執,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識,自有三種:一者解性梨耶,成佛之義。二者果報梨耶,緣十八界。故中邊分別偈云:塵根我及識,本識生似彼。依彼論等說,第八識,緣十八界。三者染污阿梨耶,緣真如境,起四種謗。即是法執,而非人執。依安慧宗,作如是說。
第九阿摩羅識,此雲無垢識,真如為體。於一真如,有其二義:一者所緣之境,名為真如及實際等。二者能緣之義,名無垢識,亦名本覺。
具如九識章,引決定藏論九識品中說。’據此可知真諦唯以阿阤那為煩惱障我執,又阿梨耶有解性(即覺)與染污法執(即不覺)之義。
又大乘義章第三末曰:“亦得說九,故楞伽經總品中云:八九種識,如水中波。其狀如何?分別有二:一者真實分別,以說九種。妄中分七,謂六事識及妄識。真中分二,謂阿摩羅及阿梨耶。義如上辯。以此通前,故合有九。
二者真妄離合,以說九種。獨真為一,所謂本淨阿摩羅識。真妄和合,共為八種。義如上辯。共本識與阿阤那識及起六識,通前為九。”
其中前真妄分別之義,約於阿梨耶不失真而攝之於真,後真妄離合之義,為阿梨耶等真妄和合故,以之對於阿摩羅之唯真離妄而分別者也。
金光明經玄義卷上曰:“庵摩羅識,是第九不動識。若分別之,即是佛識。阿梨耶識,即是第八無沒識,猶有隨眠煩惱與無明合,別而分之,是菩薩識。
大論云:在菩薩心,名為般若,即其義也。阿陀那識,是第七分別識。訶惡生死,欣羨涅盤。別而分之,是二乘識。”
法華玄義第五下曰:“若地人明,阿黎耶是真常淨識。攝大乘論云:是無記無明隨眠之識,亦名無沒識,九識乃名淨識,互諍云云。”可見陳隋之間,地論師與攝論師,關於阿梨耶之真妄,互有所諍難。又據此可知九識為真諦一派之攝論家所立。玄奘門下,依瑜伽等,唯建立八識,說阿摩羅無垢識,兼第八阿賴耶之識性,或謂為取第八之淨分而名之者,非識體有九也。且破真諦以阿陀耶為第七(法相宗謂阿陀耶為阿賴耶之異名),唯以為煩惱障,又彈斥阿賴耶起法執,並緣十八界之說。彼十住心論第十所謂“他緣覺心而教,但示八心,一道極無,但知九識。”雖由法華玄義第五上等,謂庵摩羅為第九識,以之為道後之真如而論。
然天台等必非屬於九識家也。又出於維摩經玄疏五,成唯識論述記一,法苑義林章一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