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意識

第9意識,原稱“阿摩羅識”意譯為“清淨識”、“無垢識”,或稱真如心、自性清淨心、淨菩提心(菩提即覺悟之意)、實相心、佛性等。(也叫空間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9意識
  • 外文名:ninth mind
內容簡介,九識解密,

內容簡介

阿摩羅識 眾神的意識。 藏傳佛教噶舉派“大手印”的修持,須經四次灌頂(瓶灌、密灌、慧灌、勝義灌)和四瑜伽(專一瑜伽、離戲瑜伽、一味瑜伽、無修瑜伽)的修持,則眼耳鼻舌身之“前五識”轉為“意識”,意識再轉為“末那識”,末那識繼轉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轉為“阿摩羅識”,直到阿摩羅識破而轉為“法界體性智”,便完成了“轉識成智”的心靈修持程式,這個程式在內丹學中稱作“煉神還虛”。“法界體性智”即是道教內丹學中所稱萬劫不壞的一點“靈明性體”,也是佛學的“真如佛性”。阿賴耶識和阿摩羅識(在佛典中多將阿摩羅識歸入阿賴耶識之內,不作分別,但和丹經比較發現僅有阿摩羅識和丹經中之元神相當)在佛學中稱作“去後來先作主公”的“輪迴種子”,在尚未“轉識成智”之前由它作主,但既轉識成智之後,不受輪迴,即由佛性(法界體性智)作主了。阿摩羅識轉為法界體性智之後,其他各識亦隨之而轉,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末那識轉為“平等性智”,意識轉為“妙觀察智”,“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皆為“法界體性智”之妙用。
領悟到第9感的人會徹底的覺醒,也會明白宇宙的終極意義。

九識解密

佛學“九識”解密
眾生的覺識,求樂而避苦、求安而避危,細說有九識:
1. 眼識:眼觀色,喜美麗、厭醜陋。
2. 耳識:耳聽聲,喜悅耳、厭刺耳。
3. 鼻識:鼻聞香,喜香氣、厭臭氣。
4. 舌識:舌嘗味,喜好吃、厭難吃。
5. 身識:身感觸,喜舒適、厭難受。
6. 意識:意緣法,喜順意、厭逆意。
7. 分別識(末那):對前“六識”起分別而取捨,喜愛的則貪念、厭惡的則嗔恨。多數眾生奔波於此。
8. 藏識(阿賴耶):對貪、嗔的貯藏記憶,即成“業”,業有善業、惡業,所謂“三尺頭上有神明”,是指善惡行為都由藏識記憶。眾生的習性由此生,也是輪迴的種子,所謂善惡有報,指藏識中善惡的種子在因緣成熟時會顯現,就象種子遇到合適的環境就會生根發芽。
9. 清淨識(庵摩羅):覺識的本來面目,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是諸佛的境界,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後說:一切眾生皆俱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眾生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回到清淨識,即是成佛。
《心經》中說:識即是空,空即是識。空是本體,識是眾生遇境起心動念產生的假象;如同水是本體,波是水動盪起伏產生的假象。識是假象,所以不要執著。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