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莫之戰(德克薩斯爭取獨立的戰役)

阿拉莫之戰(德克薩斯爭取獨立的戰役)

阿拉莫之戰是德克薩斯獨立戰爭期間(1835-1836)發生的,阿拉莫之戰在美國,特別是在德州可謂鼎鼎大名、家喻戶曉。它在美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與象徵意義堪比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

基本介紹

  • 名稱:阿拉莫之戰
  • 地點:德克薩斯聖安東尼奧
  • 時間:1835-1836
  • 參戰方:德克薩斯志願者,墨西哥軍隊
  • 結果:德克薩斯軍隊全軍覆沒,僅三人倖存,阿拉莫淪陷
  • 參戰方兵力:德克薩斯185-260人,墨西哥1800人
  • 傷亡情況:德克薩斯軍死亡182-257人,墨西哥軍傷亡400-600人
  • 主要指揮官:德克薩斯:威廉·B·特拉維斯,吉姆·鮑伊;墨西哥軍:桑塔·安納
歷史背景,戰爭過程,

歷史背景

阿拉莫所在的地區,原本屬於Tejas印第安人。他們把肥沃的河邊谷地稱為“Yanaguana”,意思是“refreshing waters”。1691年的6月13日,一隊西班牙的探險家和傳教士來到此地,那天正好是宗教節日St. Anthony of Padua,於是他們就把此地命名為聖安東尼奧。
當時,法國人正在密西西比河流域殖民。為了抵抗法國人的勢力,已經占領了墨西哥的西班牙人急於擴大他們的勢力範圍,於是在1718年於聖安東尼奧河邊建立了首個教區,這就是後來的阿拉莫。建立教區的目的之一自然是用來傳教,二是利用天主教的力量向北推進與鞏固西班牙人在北美的殖民統治。阿拉莫教區後來逐漸被世俗化,又被擴建成軍事要塞。
墨西哥獨裁者 聖塔安納墨西哥獨裁者 聖塔安納
1810年的革命,讓墨西哥脫離了西班牙王國的統治,迎來獨立。在墨西哥獨立戰爭(1815-1821)中,阿拉莫在內的大片土地被墨西哥人占領,成為墨西哥人的國土。
1821年,聖安東尼奧成為新獨立的墨西哥最北邊的州,但距離墨西哥腹地遙遠,並且人口稀少。墨西哥政府希望開放移民鞏固統治,於是大量美國人湧入此地拓荒、開墾,建立家園。這片遼闊的區域,後來被稱為德克薩斯,從Tejas這個詞而來,印第安語的意思是友誼或朋友。
到了1833年,聖塔安納(安東尼奧·洛佩斯·德·桑塔·安納)當選墨西哥總統,開始實行一系列的獨裁政策。當時的德克薩斯與這片土地上的美國拓荒民們,還都處於墨西哥的統治之下。他們並沒有向聖塔安納妥協,反而選擇了為自由而戰。

戰爭過程

我決心儘可能的讓自己像一個不會忘記自己與國家榮譽的士兵一樣戰死。勝利或者死亡!——阿拉莫城防指揮官,威廉士B特拉維斯
德克賽斯原本和墨西哥一起屬於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德克賽斯原本和墨西哥一起屬於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
德克薩斯人最為悲壯的戰役爆發在1836年的2-3月,200名德克薩斯民兵在面對超過3000人的墨西哥軍隊時,戰到了最後一刻。這場溫泉關式的戰鬥被稱為阿拉莫之戰,如今已成為美國精神的代名詞,“被美國人認為是自由意志下勇氣和犧牲精神的象徵”。
阿拉莫是一座規模不大的小要塞阿拉莫是一座規模不大的小要塞
阿拉莫要塞位於如今的德克薩斯聖安東尼奧市附近,是一座占地1.2公頃,周長約400米的小型要塞。要塞內擁有一座教堂和一座兵營,城牆約有2.7-3.7米高、0.84米厚。在1835年12月,德州起義軍攻占了這裡,全殲了駐紮於此的墨西哥守軍。憤怒的聖塔安納組織了約6000人的軍隊前去鎮壓,僅用30天就完成了360英里的路程,並下達了“不留俘虜”的殘酷命令。
阿拉莫要塞的結構布局阿拉莫要塞的結構布局
雖然德克薩斯軍隊統帥山姆·休斯頓十分欽佩阿拉莫當地人的勇氣,但他不願因同強大的墨西哥軍隊交戰而損兵折將,決定放棄要塞。
此時的阿拉莫要塞約有100人的守軍。指揮官尼爾向其他定居點和美國求援,但趕來的只有26歲的阿拉巴馬騎兵軍官威廉士·特拉維斯、上校詹姆斯·鮑伊、傳奇拓荒者大衛·克羅基特、1門18磅炮和零零散散的志願者,他們不願執行休斯頓的命令,決定留守阿拉莫。當3000多人的墨軍抵達阿拉莫附近,便在一周內向阿拉莫發射了超過200發炮彈。
阿拉莫的城防指揮官—威廉士·B·特拉維斯阿拉莫的城防指揮官—威廉士·B·特拉維斯
困守要塞的守軍卻是只有200多人的民兵。他們還缺衣少糧、彈藥匱乏。當寒冬來臨,就不得不冒著封鎖前往郊外去搜尋生火的木柴。指揮官之一的鮑伊也生病倒下,將指揮權交給了同僚特拉維斯。
堅持困守阿拉莫的德克薩斯民兵堅持困守阿拉莫的德克薩斯民兵
但不論是炮擊還是絕境,都無法讓德克薩斯人屈服。在12天的前哨站中,民兵便擊退了一支有200多人組成,並試圖越過聖安東尼奧河的墨軍小分隊。當墨軍向他們發布投降通牒的時,民兵總是以隆隆的炮聲作為拒絕的回應。
率領民兵們防守城牆的特拉維斯(中央高舉軍刀者)率領民兵們防守城牆的特拉維斯(中央高舉軍刀者)
3月5號,墨軍發起總攻。特拉維斯召集了阿拉莫的全體保衛者們,用軍刀在他們面前畫下了一條線,讓自願留下的人向前一步。結果除了1人以外,其他的人都堅定不移的向前邁步。他們選擇轟轟烈烈的戰死,而非苟且偷生。
晚上10點,墨軍停止炮擊。隨後,便派出1800多名士兵,分成四隊從東北、正北、西北發起了最後的進攻。在夜色的掩護下,他們成功暗殺了3名德克薩斯哨兵,悄悄迫近到了城牆下方。直到墨軍高喊“聖塔安納萬歲!”並發起突擊時,守軍才從睡夢中醒來。
守軍在城牆失守後繼續殘酷的肉搏戰守軍在城牆失守後繼續殘酷的肉搏戰
但被驚醒的特拉維斯沒有慌亂,他對民兵們高呼:“孩子們!墨西哥人就在這裡,讓我們把他們送下地獄!”,隨後就帶領著所有人進入戰位,與墨軍展開了激烈廝殺。
由於墨軍大部分是臨時招募的新兵,只能在行軍途中接受了簡單的訓練。結果,有人甚至因為後坐力太大而拒絕抵肩射擊。民兵們則擁有濃厚的持槍傳統與訓練,所以在戰鬥初期反而占據了上風。那門位於東北角的十八磅炮,也不斷轟殺著採用密集隊形的墨軍。由於缺乏炮彈,抵抗者們就用鉸鏈、鐵釘等一切能用的東西來裝填大炮,造成了墨軍差不多半個連的慘重傷亡。墨軍指揮官杜克上校也中彈落馬,險些被友軍踐踏而死。
在圍攻戰期間患病的指揮官 鮑伊在圍攻戰期間患病的指揮官 鮑伊
墨軍便在阿拉莫城下陷入混亂。前排士兵猶猶豫豫的不敢前進,又被後排的老兵與軍官們推搡著向前。只能硬著腦袋爬上雲梯,然後被城頭的民兵殺死。在抵抗軍們的頑強奮戰下,墨軍連續兩次突擊都被擊退。
氣急敗壞的聖塔安納,將500名騎兵與步兵預備隊全部投入戰場,發起了第三次攻擊。墨軍依仗著數以倍計的兵力優勢,從多個方向同時進攻,讓勢單力薄的守衛者們難以招架。城牆、畜欄與炮兵陣地都相繼淪陷,特拉維斯也英勇地戰死在了城牆上。
在教堂等地堅持戰鬥的民兵在教堂等地堅持戰鬥的民兵
守軍被逐漸壓縮到了教堂附近,但他們還沒有放棄,反而越戰越勇。防禦教堂前矮牆的民兵由於來不及裝填彈藥,乾脆衝出掩體,用小刀、槍托與墨軍爆發了慘烈的白刃戰。退入教堂的民兵,也提前在教堂牆壁上鑿了射擊孔,並部署了2門12磅炮,不斷射殺著蜂擁而至的墨軍。當墨軍用大炮炸毀了門前的路障,炮兵們又拿起步槍繼續抵抗。
戰鬥過程1-墨西哥軍兵分三路夾擊阿拉莫戰鬥過程1-墨西哥軍兵分三路夾擊阿拉莫
戰鬥過程2-墨西哥軍嘗試登上城牆戰鬥過程2-墨西哥軍嘗試登上城牆
戰鬥過程3-墨西哥軍突破北牆,攻入要塞戰鬥過程3-墨西哥軍突破北牆,攻入要塞
看守彈藥庫的羅伯特·埃文斯在身受重傷時,還想著不讓彈藥落入敵軍手中。他掙扎著想用火炬去引爆彈藥庫,與墨軍同歸於盡。但卻在距離只有幾米的地方因傷重而亡。就在這樣一個小教堂里,勇敢的德克薩斯人為自由和權力而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一把守軍使用過的小刀一把守軍使用過的小刀
慘烈的戰鬥一直持續到清晨,墨軍才終於控制了阿拉莫要塞。大約182~257名民兵永遠倒在了要塞里,但他們身邊往往躺著更多的墨軍。光在民兵克羅克特的屍體邊,就倒下了足足16個墨西哥人。整場戰役中,墨軍付出了400~600多人的傷亡,超過了守軍的總兵力。
戰後 滿目瘡痍的阿拉莫要塞外景戰後 滿目瘡痍的阿拉莫要塞外景
當然,簡單的數字是無法闡釋這場小戰役的影響的。因為抵抗軍們的犧牲,化作了改變歷史的力量。在阿拉莫之戰的鼓舞下,越來越多的德克薩斯人站在了爭取獨立的第一線。
一個月後 德克薩斯人在聖哈辛托痛擊墨西哥軍隊一個月後 德克薩斯人在聖哈辛托痛擊墨西哥軍隊
一個月後的聖哈辛托戰役中,山姆·休斯頓(前田納西州州長,當年9月被選為共和國第一任總統)率領約700名民兵高喊“銘記阿拉莫!”的口號向1200多人的墨軍發起突擊。在短短18分鐘內,就以傷亡39人的微弱傷亡,擊斃超過700名墨軍。他們還俘虜了聖塔安納本人,迫使墨軍撤出德克薩斯。
被俘的聖塔安納 正在向德克薩斯人投降被俘的聖塔安納 正在向德克薩斯人投降
同年,德克薩斯正式獨立建國,成為不再受到墨西哥獨裁統治的“孤星共和國”。1845年,德克薩斯加入美國聯邦,成為了美國第28個州。也是惟一一個以獨立國家身份加入聯邦的州。
1938年 紀念阿拉莫戰役百年時發行的郵票1938年 紀念阿拉莫戰役百年時發行的郵票
如今的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級的超級強國。德克薩斯也成為了美國第二的人口、土地與經濟大州。阿拉莫之戰也通過電影與要塞博物館一起,向後人靜靜講述美國為自由所付出的代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