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烏德丁·卡吉爾

阿拉烏德丁·卡吉爾

阿拉烏德丁·卡吉爾(Alauddin Khalji),德里蘇丹國蘇丹,1296年——1316年在位。

阿拉烏德丁被稱作是德里蘇丹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蘇丹,他締造了德里蘇丹國軍事上的輝煌成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拉烏德丁·卡吉爾
  • 外文名:Alauddin Khalji
  • 國籍:德里蘇丹國
  • 出生日期:1276年
  • 逝世日期:1316年
  • 職業:蘇丹
  • 主要成就:締造卡爾吉王朝最大版圖;多次擊敗蒙古軍
  • 性別:男
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政策,去世,王朝滅亡,

軍事政治

阿拉烏德丁·卡吉爾(Alauddin Khalji)通過擴充軍隊,包括奴隸部隊,奴隸部隊是由從小被賣為奴隸並嚴格接受軍事教育的人組成。阿拉烏德丁給他的軍官支付現金,親自牢牢控制著軍隊。
1294年,阿拉烏德丁率領八千穆斯林騎兵進進入德瓦吉里(今道拉塔巴德,參見阿拉—烏德—丁遠征德瓦士里)。
1296年10月3日,阿拉烏德丁在德里紅堡就位。阿拉烏德丁在襲擊德乾高原時帶回了大量的戰利品,並用這些戰利品收買了他的舅舅查拉烏德丁周圍的人,然後依靠謀殺舅舅而篡位登基的。
1297年,阿拉烏德丁率領穆斯林軍攻占古吉拉特阿拉—烏德—丁征服古吉拉特)。但是軍隊開回德里途中,因抗議戰利品不均而叛變,叛亂受到了殘酷的鎮壓。
阿拉烏德丁於公元1299年派遣烏盧格汗和努斯拉特汗去占領蘭桑波爾(阿拉—烏德—丁征服蘭桑波爾),經過一年的圍攻,最後占領,同時在布東、奧德、德里又發生了嚴重的叛亂,最終叛亂被平息。
阿拉烏德丁即位不久,柴法爾(扎法爾汗Zafar Khan)在賈朗達爾附近擊退了一次蒙古人的侵略。
公元1299年,顧特盧格克瓦查(忽都魯火者Qutlugh Khwa-jah)率領一支號稱多達二十萬人的蒙古軍隊駐紮在朱木拿河(亞穆納河)兩岸,威脅德里。阿拉烏德丁率軍與蒙古軍對峙,基利戰役爆發。柴法爾汗發動突擊,擊退了蒙古人,但自己也戰死。
公元1303年征服齊圖(阿拉—烏德—丁征服齊圖),十二萬蒙古大軍掠奪德里和鄰近地區(蒙古人攻打德里之戰)。打退了蒙古人後,阿拉烏德丁不斷地進攻德乾高原,並一度打敗了拉傑普特人
1305年,蒙古人襲擊到阿姆羅哈(蒙古人入侵阿姆羅哈之戰)。
1305年,阿拉烏德丁征服馬爾瓦(阿拉—烏德—丁征服馬爾瓦)。
公元1306—1307年,德瓦吉里投降。
1306年由卡卜克率領的一支蒙古軍隊掠奪了喜馬拉雅山地區(蒙古人入侵喜馬拉雅地區之戰),五萬名侵略者被德里的伽齊馬利克俘虜。
1307—1308年一名叫伊克巴爾曼德的蒙古酋長渡過了印度河,可是他戰敗被殺。在阿拉烏德丁統治最後的年代裡,蒙古人再也不敢來進攻德里蘇丹國了。
公元1308—1310年,卡富爾第二次遠征德乾,於1310年華朗迦城投降。
1311年征服南方的曷薩拉王朝潘地亞
公元1313年卡富爾第四次遠征德乾雅達瓦(亞達瓦王朝)和曷薩拉王朝,整個南印度就這樣歸於德里的有效管轄之下。
抗擊蒙古侵襲
蒙古軍的入侵使阿拉烏德丁·卡吉爾再次修繕要塞,加固凱塔爾(Kaithal)城。通過考證昂西(Hansi)巴斯城門(the Barsi Gate)上的雕刻紋飾,我們能夠確定修葺的時間大約在1303年12月。阿拉烏德丁·卡吉爾還頒布了大量的財政和行政管理措施來提高軍備投入,避免重蹈覆轍。經驗豐富的貴族們考察了蒙古人的進軍路線並在沿途安置哨點(iqtas),由警惕性極高的心腹將領把守,以防不測。
不過,這些措施還未完全見到成效,伊斯蘭教曆703年(公元1304年)阿里·貝格和塔塔克(Tartaq)就再次率領蒙古軍隊沿瑟穆爾(Sirmur)山麓挺進達比阿斯河(Beas)河岸(見比亞斯河戰役比阿斯壩)。他們的一支分隊洗劫了納戈雷(Nagore)。蒙古主力軍行進到恆河和亞穆納河河間地帶時受到馬利克·卡富爾(Malik Kafur)和加齊·馬利克(Ghazi Malik)的阻擊,很多蒙古士兵被俘。另一支由康德(Kang or Gung)帶領的蒙古軍隊攻克了克格爾河克格爾河Ghaggar)上的合卡爾(Khekar)地區。阿拉烏德丁·卡吉爾派馬利克·卡富爾和加齊·馬利克前去指揮作戰,成功俘獲了康德並押回德里。
此時,阿拉烏德丁·卡吉爾·卡爾吉採取的措施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他任命加齊·馬利克為行軍保衛長,總部設在迪帕普爾(Dipalpur),加齊·馬利克一直守衛在那裡直到阿拉烏德丁·卡吉爾去世。在伊克巴爾·曼達赫(IqbalMandah)的帶領下,蒙古軍隊又掀起新一輪進攻,但很快被擊敗且多人被俘。據說,加齊·馬利克改用主動進攻的策略,加茲尼成為蒙古人首個淪陷城市。在此期間,儘管蒙古人不再襲擊印度,但是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伊斯蘭教君主控制了拉維河以外的地區。有記載說,加齊·馬利克得到了阿老丁的真經(khutba,又譯“呼圖白”),曾在加茲尼誦讀。學者們對這個提法頗感疑惑。巴拉尼對每年冬征討伐蒙古軍的加齊·馬利克評價很高,稱他是抵抗蒙古軍的長城(Wall of China)。伊本·白圖泰看到木爾坦清真寺里的碑文上寫著圖格魯克(Tughluq)聲稱一共打敗蒙古軍二十九次。
據一位伊朗使節的說法,伊利汗國的君主完者都(Oljaitu)曾命令阿拉烏德丁·卡吉爾投降並要求與卡爾吉公主(Khalji)成婚。但是,阿老丁拒不同意,最後導致使節被拘,十八名隨從慘死在象群腳下。
巴拉尼認為,正是因為阿拉烏德丁·卡吉爾所採取的政策才緩解了蒙古人的侵占,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顧特卜烏德丁·穆巴拉克沙(Qutubuddin Mubarkshan)統治末期(伊斯蘭教曆720年,即公元1320年)。詩人阿米爾·庫思老認為穆巴拉克沙曾籌劃攻打加茲尼,但他受到異密們的勸阻。不過也有史料記載,伊斯蘭教曆721年(公元1321年)蒙古軍隊進攻未能成功的原因在於德里軍隊囚禁了大量蒙古人和他們的首領。最後一次提到入侵是在穆罕默德·賓·圖格魯克(Muhammad Bin Tughluq)統治時期,答兒麻失里(Tarmashirin)率軍攻入印度邊境。後來,有文獻提到德里和伊朗互換使節,建立起友好關係,這也改變了圖格魯克王朝和答兒麻失里的敵對狀態。就此,蒙古人征討印度暫告一段落,直到1398年帖木兒捲土重來。
最後,我們要探討的是蒙古人未能在印度長驅直入、長期駐紮的根本原因。毋庸置疑,蒙古人屢次成功地控制伊斯蘭領地西北邊境的大片地區,任命自己的那顏或沙黑納(shahna)管理,或者成為由異密統治的附屬國,這都是小試牛刀。問題在於遠離主陣地,蒙古無法近距離地統治這些地方,建立起接受成吉思汗的札撒管理體制。成吉思汗的夢想是有朝一日他的後代能夠征服全世界。儘管他們已經攻占了大半個世界,但是最終並未實現其初衷。《哈勒吉史》的作者 K.S.拉爾是首位系統分析蒙古人在阿拉烏德丁·卡吉爾統治期間未能取得勝利的印度學者,在“蒙古人失敗的原因”這一節中,他寫道:
在結束“蒙古入侵”這章之前,探討一下為什麼曾經叱吒東西方、在阿拉烏德丁·卡吉爾執政時期發動大規模中亞戰爭的蒙古人卻最終被印度斯坦軍隊打敗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蒙古軍隊失敗和撤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征服世界”這個宏願是蒙古帝國前進的驅動力,但是由於成吉思汗子嗣之間的內戰而不得不放棄。河中的蒙古軍隊攻打印度,他們卻忙於處理自己在中亞的內部矛盾,背叛了中國的大可汗。作為印度斯坦的主要敵人,達瓦汗(篤哇)在中亞作戰四十多場,根本無暇顧及印度斯坦的戰況。正如哈比卜(Habib)教授所指出的,德里無法抵擋蒙古部落的聯合進攻,他們之間的內鬥倒是挽救了德里蘇丹國
……
其次,蒙古軍隊入侵印度的人數誇張。婦女、兒童和老人隨軍一同出發。雖然軍隊人數增加了,但是打仗的效率卻大打折扣。阿拉烏德丁·卡吉爾俘虜的蒙古囚犯大部分是婦女和兒童,德里的集市常有人口買賣或直接殺掉他們。
……
第三,早期的蒙古人的素質已不復存在。這些素質曾讓他們在早先中取得巨大的成功,而這時攻打印度的蒙古人失去了當年頭腦靈活、身手敏捷、堅韌不拔的品質。在1300年1303年兩次對德里的圍攻中,阿拉烏德丁·卡吉爾磨掉了蒙古人的全部耐心。蒙古人沒有打硬仗就撤軍,這非常令人詫異。堅韌不拔的意志是一個帝國征戰的必備條件。
……
第四,達瓦汗(篤哇)在位統治三十二載,雖然他也在中亞作戰,但是仍可以派遣精備之師征戰印度。1306年他的去世導致河中地區一片混亂。在隨後的兩三年里,貴由汗、庫巴克和塔里忽三位可汗繼任王位。庫巴克處理政務不當,不得不退位,1321年又復位。蒙古人無法有組織地、持續地進攻印度。相反,加齊·圖格魯克常去騷擾蒙古人。
……
最後,蒙古人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蒙古軍隊在與戰神交戰。阿拉烏德丁·卡吉爾與馬利克的談話充分體現了他身上的種種優秀品質:堅韌、正直、英勇、堅定和軍事天賦。馬利克曾勸阻他攻打忽都魯火者(Qutlugh Khwa-jah),但阿拉烏德丁·卡吉爾認為抵禦外敵是他的責任。他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組建大軍,通過周密的計畫擊退蒙古人的攻擊,直到蒙古撤軍。
彼得·傑克遜在文中指出,這一時期在邊境和阿富汗地區已經出現奈古達日斯人(Negudaris)或合剌烏納斯人(Qaraunas)的勢力,他們控制了當地部分區域並與蒙古人結盟。彼得·傑克遜認為印度文獻中從未專門提到這支蒙古部落,只是偶爾用到了“Qaraunah”這一字眼。
在對瓦撒夫、巴道尼等學者研究成果的分析基礎上,傑克遜給出了“掠奪還是征戰?”的疑問。他認為蒙古人進攻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占領伊斯蘭教的領地。但是,在結論中傑克遜又提出蒙古人的真正目的是想從印度掠取奴隸。他列舉了薩利·那顏(Sali Noyan)在克什米爾和印度的戰爭中俘虜了很多印度奴隸的例子。按照拉施德丁史集》的描寫,當代伊朗的皇家莊園裡依然可以找到這些奴隸的後代。傑克遜還給出了阿米爾·霍斯魯被蒙古人俘虜的例子。傑克遜認為蒙古人的第二個目標是掠奪戰利品,尤其是從康合思掠奪馬匹。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蒙古人入侵就是為了獲得金銀財寶,但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印度對其更具有吸引力。自伊斯蘭教曆695年(公元1296年)起,蒙古軍隊從南面突襲印度時才發現德里的統治者擁有大量香料,蒙古人試圖掠奪香料。菲利普斯(E.D.Phillips)也有類似觀點。忽必烈汗要求正式把蒙古當作宗主國的南印度和錫蘭的統治者們進貢,毫無疑問是希望獲得利益。伊斯蘭教領地太強大,即使蒙古軍隊不斷突襲,也只有小勝,終究無法征服。

經濟文化

在帝國的經濟上,阿拉烏德丁廢止了國家內部穆斯林貴族的定期津貼,消除了他們的政治影響,讓他們完全臣服於自己。皇家手工業工場規模很大,阿拉烏德丁·卡爾吉的大型作坊有 17000名勞動者。
阿拉烏德丁的權利基礎是他提高到每項收成價值50%的土地稅及對奶牛和房屋徵收的新稅種。德里蘇丹國的農民要向蘇丹政府繳納的田賦稱為“卡拉吉”。旱田賦額占總產量的 1/3~2/3,水田占2/3。隨著村社內部封建剝削關係的發展,村社內無社員權利的農民或外來戶還受到村社頭人徵收特別稅的剝削。
阿拉烏德丁還強制管制德里的工資和物價,禁止私人存有金銀,同時要求商人申請執照,對他們的利潤加以限制並課稅。農民只能把他們的產品賣給持有執照的商人,留下一部分產品自用。
這些措施把物價壓得很低,使他的士兵和工人用他們的薪水至少在德里可以生活,儘管所有的商人和農民對這些措施極為憎恨,可是,這些強制性的措施卻使阿拉烏德丁有能力派出一支軍隊迎擊並打退了外來者的進攻。

宗教政策

阿拉烏德丁統治下的德里蘇丹國的宗教政策與阿拉伯帝國基本保持一致,國家內部的非穆斯林被稱為“第米”,他們需要交納每年個人淨產值的6%作為“人頭稅”,這樣,他們的信仰就會得到保護。

去世

阿拉烏德丁的高壓統治是令人恐懼的,但是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個人的堅強決心和專橫權力卻使得印度斯坦避免了被蒙古人掠奪。他的經濟管理能力是出眾的,特別對任何近代前國家更是如此,然而依靠的卻是印度農民難以承受的高稅收,這必然引起印度人民的反抗。
阿拉烏德丁當政的晚年,由於身體衰弱,他成了馬利克·卡富爾手中的傀儡。接著阿普汗的軍隊在古吉拉特叛變。哈拉巴爾在德瓦吉里宣布獨立。1316年阿拉烏德丁去世死前廢黜了基茲爾汗長子的繼承權,指定他年幼的兒子希哈卜烏德丁為繼承人,卡富爾擁立幼主,他就成了帝國的實際統治者。

王朝滅亡

1316年,阿拉烏德丁去世,其長子被自己的士兵謀殺,次子放棄權位,其家族在德里的統治終結。
穆巴拉克賄賂了卡富爾手下並勸誘他們刺殺卡富爾。卡富爾死後1316年穆巴拉克正式即位當了蘇丹。平息了古吉拉特的叛亂。1317年鎮壓了德瓦吉里的叛亂,1320年穆巴拉克被胡斯魯手下的人刺死。於是胡斯魯登位。提帕勒浦爾的省長伽齊馬利克得到有權有勢的貴族的支持,1320年9月在德里殺死胡斯魯,繼位為蘇丹逐漸被稱為吉亞斯烏德丁圖格魯克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