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黃芪

阿拉善黃芪

阿拉善黃芪屬於蒙古黃芪,為黃芪(學名:Astragalus alaschanus)的變種,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多數,細弱,常匍匐,長8-20厘米,被白色短伏貼柔毛。花期6月,未見成熟莢果。

分布於中國大陸的寧夏內蒙古等地,生長於海拔2,0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山坡,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黃芪食用方便,可煎湯,煎膏,浸酒,入菜餚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阿拉善黃芪
  • 拉丁學名:Astragalus alaschanus
  • 二名法:Bunge et Maxim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薔薇目
  • 亞目:豆亞目
  • :豆科
  • :黃芪屬
  • :阿拉善黃芪
  • 分布區域:產寧夏(賀蘭山)、內蒙古(卓子山)。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多數,細弱,常匍匐,長8-20厘米,被白色短伏貼柔毛。羽狀複葉有11-15片小葉,長2-5厘米,具短柄;托葉離生,膜質,三角狀卵形,長2-3毫米,先端尖,下面散生白色柔毛;小葉卵形或倒卵形,稍肥厚,長3-7毫米,寬2-5毫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上面無毛或近無毛,下面被白色短伏貼柔毛。總狀花序生10-15花,呈頭狀;2-3毫米,背面被黑色柔毛;花梗長1-2毫米,連同花序軸密被黑色柔毛;花萼鐘狀,長約3毫米,被黑色伏貼柔毛;萼齒披針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長不及萼筒的1/2;花冠近白色,旗瓣倒卵形,長6-7毫米,寬約5毫米,先端微凹,基部漸狹成瓣柄,翼瓣與旗瓣近等長,瓣片長圓形,先端有不等的2裂或微凹,基部具長耳,瓣柄長約為瓣片的1/3,龍骨瓣小,長約4毫米,先端帶青紫色,具短耳及瓣柄;子房無毛,假2室,具短柄胚珠2-4顆。花期6月,未見成熟莢果。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大陸的寧夏內蒙古等地,生長於海拔2,0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山坡,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主要價值

黃芪甘,微溫,歸肺、脾、肝、腎經,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種胺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血糖含量。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黃芪食用方便,可煎湯,煎膏,浸酒,入菜餚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