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黃鼠

阿拉善黃鼠

阿拉善黃鼠體型中等,略似家鼠,但眼大而突出,外耳退化,四肢均衡,前爪銳利,中指尤其發達,是挖洞穴的有利工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阿拉善黃鼠
  • 拉丁學名: Spermophilus alaschanicus Buchner
  • 別稱:達烏爾黃鼠、蒙古黃鼠、草原黃鼠、大眼賊、豆鼠子、禾鼠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齧齒目
  • :松鼠科
  • :黃鼠屬
  • 分布區域:東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河南等省區
外形特徵,身體特徵,頭部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種群分布,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身體特徵

小型地棲松鼠科動物。略似家鼠,但眼大而突出,外耳退化,四肢均衡,前爪銳利。體形細長,體長約200毫米。頭大,個頰囊。大而圓。耳殼很小,略露於被毛之外。尾顯然較短,其長(不連端毛)約60毫米左右,接近體長1/3.尾毛稍蓬鬆,尾梢具毛束。前足具5指,拇指特小,而中指特長,除拇指外,其餘4指具爪,爪發達而彎曲,長而尖銳,適應控氣活動。前足掌裸露無毛,掌墊2枚,指墊3枚。後足具5趾,第一、三兩趾較短,其餘3趾等長。後足部被毛。趾墊4枚,裸露。整個軀體背面毛色非單一色調,近乎麻色,呈暗黃褐赭色或暗黃褐色。背面從頸部至臀區的尾根,被毛具很短的黑色或淺黑灰色毛基;其次是較長呈淺灰白色的中段,而毛端常為三色相間,依次為淺褐色、沙黃色或黃白色(有時稍染淡赭色色調)和黑色。背面還有黑色長毛分散混雜毛被之中,背毛色呈現細微的黃黑褐赭色,似混雜的芝麻點狀,故不同於達烏里黃鼠(S.dauricus)者。
黃鼠黃鼠

頭部特徵

頭部的額頂毛色稍較體背毛色深暗。眼眶四周白色圈顯著。吻部、面部至耳基毛色較頭部淺淡,為淺黃褐色,但黑色長毛較明顯。觸鬚黑色,兩頰下部白色,耳殼呈淺棕褐或淺黃褐色。體側較體背淺淡,呈沙黃色或黃白色。頦部純白鬼。自頸部、胸部和腹部毛基黑色,毛端淡黃色。必上面毛色與體背同色,但尾端具橙色、黑色和黃白色相間的毛束。尾下面為橙黃色,兩側為淡黃白色,尾端下面可見三色毛束。前肢背面沙黃淡橙黃色,足趾淡黃白色或白色,而腹面純白色。後足上面白色或稍染淡黃色,而下面部為淡橙黃白色或黃白色。爪黑褐色。頭骨較寬大而堅實,呈短圓形。吻部較短。鼻骨前端較寬,逐漸向後端變窄。眶間中央略凹陷,眶邊緣稍上翹,其前端具小缺口,後端眶上突細長並向下並向下彎曲。顴弓較寬面略呈弧形,其寬為9.0毫米以上。顴弓和顴骨板扁平狀,顴弓粗大,後端顴突明顯。頂骨上骨脊較弱,呈長嗽叭形。上下門齒唇而的釉質為淡黃色。 上門齒扁柱形,後無切跡。齒隙短於上(頰)齒列長。第三上前臼齒髮達,略小於第四前臼齒,近似柱狀。第四前臼齒大小與齒冠結構與第一、二上臼齒相似。第三上臼齒髮達,顯然大於其餘臼齒。下頜第四前臼齒略小於第一、二下臼齒,但齒冠結構與第一、二臼齒相似。第三下臼齒最大,近四方形。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森林草原、荒漠平原、半荒漠草原,少數種類如長尾黃鼠可分布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於荒漠、半荒漠草原、農田附近、墳地和溝谷堤岸。一般營晝間活動,清晨和黃昏活動頻繁,喜溫暖而避炎熱,冬季休眠。出洞後善直立瞭望。活動範圍一般不超過100米。除發情交配期外,喜單獨棲居,洞穴構造複雜。以草本植物的綠色部分為食,亦吃農作物的幼苗,有時吃草根和某些昆蟲的幼蟲。
鼠洞鼠洞

種群分布

廣布於中國東北、華北及西北部分地區。
分布圖分布圖

繁殖方式

一般9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冬眠。每年繁殖1次,春季發情交配,妊娠期約28天,每產6~8仔。
黃鼠黃鼠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列入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