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阿拉善馬鹿是所有的馬鹿亞種中體型最小的,體長200-230厘米;肩高100-130厘米;尾長25-40厘米;體重145-300千克。眼窩凹陷,有顏面腺;有足腺;無膽囊。胃4室,反芻。牙齒32-34枚。腿細長,善奔跑。雄鹿有角、眉叉從角基部伸出,第二叉緊接眉叉之上,共4-6叉,多達8叉。毛色均勻,夏毛短,通體呈赤褐色;冬毛灰棕色。成獸體側無花斑。臀斑大而明顯,呈淺赭黃色,其上緣及外緣為棕黑色。阿拉善馬鹿是所有
馬鹿亞種中毛色著色最輕的,毛髮偏紅,臀部的淺黃色範圍較大,尾巴較小。腿細長,善奔跑。角是雄鹿的第二特徵,同時是爭偶的武器,其生長與脫落受腦下垂體和
睪丸激素的影響。鹿角是以骨頭組成,以每天2.5厘米的速率成長。鹿角在成長時,會覆蓋上一層有保護作用,柔軟而多血管分布的皮膚,其被稱作絨毛狀皮。
棲息環境
阿拉善馬鹿偏好利用山地草原帶和山地針葉林帶,避免選擇亞高山灌叢和草甸帶,偏好利用混合型的生境,避免選擇杜松、油松和無樹的生境,偏好位於陽坡的生境,進免利用陰坡,偏好位於下坡位的生境,避免選擇上坡位和中坡位的生境,阿拉善馬鹿的利用生境以灌木密度高、食物豐富、坡度小、接近水源、遠離裸岩、雪提蓋淺和遠離人為干擾為主要特徵。主成分中植被類型、喬木密度、灌木密度、坡向、坡度、距水源距離、雪深和海拔高度具有重要作用,其餘5個主成分中優勢喬木、食物豐富度也很重要。
生活習性
喜歡群居。夏季多在夜間和清晨活動,生產冬季多在白天活動。善於奔跑和游泳。非生殖季節,雄鹿獨棲或2-3隻一起。雌鹿與幼鹿常3-5隻結成家族群,通常在白天它們多隱蔽於密林中,晨昏前後活動頻繁,但在夜間和白天也活動,特別是在冬季。
食物種類十分廣泛,有50種(屬),其中強烈選擇的食物5種(屬),包括山楊、柳、山杏、茶盆子和胡枝子,中度選擇的植物,種(屬),強烈避免的食物15種(屬),中度避免的食物19種(屬),隨機選擇的食物2種(屬).早春開始喜舔食鹽鹼地皮,有時甚至吃鹼泥或飲礦化的泉水。
分布範圍
分布於亞洲大陸,主要在中國內蒙古和寧夏賀蘭山地區。
繁殖方式
在9-10月間發情交配,成年雄獸間爭偶現象劇烈,以致造成傷亡。妊娠期約8個月,次年6-7月產仔。通常產1仔,偶爾產2仔。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在中國,阿拉善馬鹿產於內蒙古東南部的阿拉善山區。1990年代後期,蒙古有8,000-10,000頭阿拉善馬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