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忠墓

阿史那忠墓,位於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西周村西。是唐朝薛國公阿史那忠和妻子定襄縣主李氏的合葬墓,也是唐太宗昭陵的陪葬墓之一。

阿史那忠墓由斜坡墓道、過洞、天井、小龕、甬道和墓室六部分組成。墓中出土的壁畫為研究中國唐代早期社會中的階級關係和繪畫藝術提供了新資料。

1961年3月4日,包含阿史那忠墓在內的昭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史那忠墓
  • 地理位置: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西周村西
  • 所處時代:唐朝
  • 保護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1-0170-2-009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墓葬格局,文物遺存,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信息,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永徽四年(653年),阿史那忠的妻子定襄縣主李氏去世,陪葬於昭陵。
上元二年五月二十四日(675年6月22日),右驍衛大將軍阿史那忠去世,時年六十五歲,高宗李治追贈其為使持節、鎮軍大將軍、荊州大都督,諡號“貞”。同年十月十五日(11月7日),阿史那忠和其妻子合葬於昭陵之側。
1972年6月,為配合農田水利建設,陝西省文管會和昭陵文管所對阿史那忠墓進行了考古發掘。

墓葬格局

阿史那忠墓由斜坡墓道、過洞、天井、小龕、甬道和墓室六部分組成。第四天井下有小龕兩個,第一、二、三過洞,甬道和墓室均為磚結構,但因盜墓者破壞,墓室和甬道頂全塌陷,唯過洞券磚保存完好。墓的方向基本為正南北。全墓南北水平距離長55米,其中墓道口長19米、寬2.7—3.15米,墓室近正方形,每邊寬3.7米,墓室底距地平面深約12.7米。墓室西側有磚砌棺床。長3米、寬2.1米、高0.3米。墓室內未見人骨,葬式不明。
阿史那忠墓
墓葬平、剖面圖

文物遺存

  • 綜述
阿史那忠墓有明顯盜洞兩處,兩個小龕口封磚均被拆開。墓內遺存的陶、瓷器幾乎全被擾亂或打壞。經過發掘清理,出土陶俑74件、陶動物4件、陶、瓷器5件、泥靴13件、鐵鎖4件。在墓道口、過洞和天井的壁面有壁畫,墓道口內以東邊壁畫保存較多。阿史那忠墓前原有碑石兩通,一為神道碑,一為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所立保護碑。兩通碑石今存昭陵博物館“昭陵碑林”。
  • 墓誌
阿史那忠墓墓室出土墓誌一合,志蓋一方和鎮墓石一塊,但位置已亂。墓誌蓋呈方形,每邊寬58厘米,篆書,六行,每行五字,陽刻“大唐故右驍衛大將軍贈荊州大都督上柱國薛國公阿史那貞公墓誌之銘”。四邊、斜幫及側幫均刻蔓草紋。志文陰刻,共四十四行,行四十四字,為“秘書少監清河崔行功撰”。除空格和殘字外,實有一千七百五十九字。
定襄縣主墓誌僅存墓誌蓋,未發現志石。蓋呈方形,每邊寬62厘米,面上字和花紋因剝蝕嚴重,模糊不清,隱約可看出“大唐故定襄縣主之銘”九字。
  • 鎮墓石
阿史那忠墓鎮墓石呈方形,每邊寬70厘米、厚10厘米,無蓋。每邊有五至七行,每行的字首順序如下:乾、亥、壬、子、癸、醜、艮、寅、甲、卯、乙、辰、巽、巳、景、午、丁、未、坤、申、庚、西、辛、戌。應是代表了一年中的二十四節氣,這和以前發現的唐代清源縣主、武三思和昭成皇后竇氏的鎮墓石不同。

歷史文化

  • 相關人物
阿史那忠(611—675年),複姓阿史那氏,字義節,京兆郡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突厥族。唐朝著名將領,懷德元王阿史那蘇尼失(阿史那蘇)之子。漢名史忠。貞觀年間,誘執頡利可汗,授左屯衛將軍,迎娶韋貴妃之女定襄縣主,襲封薛國公。遷檢校長州都督、左賢王,隨軍攻打突厥、高麗、薛延陀,授上柱國、右武衛大將軍。永徽年間,遷右驍衛大將軍、檢校羽林軍,出任長岑道行軍大總管、攻打鐵勒和契丹的入侵,攻打朝鮮半島。總章元年(668年),遷青海道行軍大總管,抵抗弓月和吐蕃入寇。遷西域道行軍大總管,防備西突厥。唐高宗上元二年病逝,時年六十五,追贈使持節、鎮軍大將軍、荊州大都督,諡號為貞,陪葬於昭陵,時人喻為“金日磾”。

研究價值

阿史那忠墓壁畫中的人像身形都比較修長清秀,衣紋疏放生動,風格近似唐總章元年李爽墓壁畫中的人物,不同於唐神龍元年韋泂墓壁畫中穠麗豐肥的人像。阿史那忠死於唐高宗上元二年,故這批壁畫的出土,為研究中國唐代早期社會中的階級關係和繪畫藝術提供了新資料。

保護措施

1961年3月4日,包含阿史那忠墓在內的昭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信息

阿史那忠墓位於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西周村西。
西周村

交通信息

駕車自禮泉縣人民政府出發,經G108、關中環線到達西周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