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伯克號驅逐艦

阿利·伯克號驅逐艦

阿利·伯克號驅逐艦(英文:Arleigh Burke Destroyer舷號:DDG51)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研製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首艦。

阿利·伯克號驅逐艦是防空為主的多用途大型飛彈驅逐艦,使命是用於航母編隊和其他機動編隊的護航。該艦的具體任務是在高威脅海區擔負航母編隊的防空、反潛護衛和對海作戰任務;在高威脅海區擔負水面作戰編隊的防空、反潛護衛和對海作戰任務;為兩棲作戰編隊和海上補給編隊擔負防空、反潛護衛和對海作戰任務;對岸上重要目標用戰斧巡航飛彈進行常規打擊和核打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利·伯克號驅逐艦
  • 外文名:DDG-51 Arleigh Burke-class
  • 前型/級:提康德羅加級驅逐艦
  • 研製時間:1986~1991年 
  • 服役時間:1991年7月 
  • 艦艇類型:多用途飛彈驅逐艦
  • 下水時間:1989年9月 
  • 所屬國家美國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研製歷程,戰艦命名,技術特點,性能數據,總體評價,服役事件,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阿利·伯克號驅逐艦所屬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策劃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研製這級艦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用於替換從1959~1964年服役的老式飛彈驅逐艦,60年代初建成的10艘“孔茲”級和23艘“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90年代初都將退役;二是新研製的這級驅逐艦能夠作為“提康德羅加”級“宙斯盾”巡洋艦的補充力量。
阿利·伯克號驅逐艦
阿利·伯克號驅逐艦

研製歷程

“阿利·伯克”級最初是在1976財年提出來進行概念設計研究的,當時稱作DDX計畫,至1979年完成了DDX的可行性研究,列入了美海軍1980~1984財年的造艦計畫。可行性研究的結果認為:DDX從造價上可以接受大量建造,新艦在防空、反艦和反潛戰方面具有編隊協同作戰的能力。
阿利·伯克號驅逐艦
阿利·伯克號驅逐艦前甲板
在審議1980~1984財年的造艦計畫時,當時的國防部長布朗建議取消DDX計畫,新建一種排水量4000~6000噸,航速29節,以防空作戰為主的飛彈驅逐艦。美海軍的一項研究也表將來水面艦艇的替換中,最急需的是一種防空作戰能力和攻擊能力很強的飛彈驅逐艦。因此,最終美海軍推薦了這樣一種以防空為主的飛彈驅逐艦,並把DDX計畫正式更名為DDGX計畫。
1980年進行概念設計,1981財年批准DDGX的概念設計。1981財年開始初步設計,編制最高需求書和最高規格書,制訂總計畫,簽訂DDGX艦的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基本研究契約;並開始編制不同作戰部門的系統規格書,作戰系統的設計和軟硬體的發展。1982財年開始作戰系統的工程研究。1983財年美海軍完成了初步設計,並開始契約設計,1984年第二季度完成契約設計。1985年開始詳細設計。
阿利·伯克號驅逐艦
阿利·伯克號驅逐艦
1985財年的預算中美海軍得到了首艦DDG 51的經費,總計11.2億美元。巴斯鋼鐵公司、英格爾斯船廠和托德太平洋船廠三家參加了競標。1985年4月2日巴斯鋼鐵公司獲得了DDG 5l首艦的建造契約。首艦被命名為“阿利·伯克”號,它於1988年12月開工,1989年9月下水,1991年7月完工交付海軍。

戰艦命名

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美國海軍有一位功績卓著、聲名赫赫的人物,他就是二戰中率麾下的驅逐艦中隊馳騁太平洋戰區,因其艦隊常以31節的高速追擊敵艦而得名“31節伯克”,戰後曾連任三屆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阿利·艾伯特·伯克上將。美國海軍為表示對這位將軍的尊敬,十分罕見地在將軍在世之時就將美國海軍史上最先進的一級驅逐艦命名為阿利·伯克級,期望這級軍艦能夠像阿利·伯克將軍一樣:快速、靈活、勇往直前。1991年阿利·伯克級首艦“阿利-伯克”號服役典禮上,阿利·伯克本人親自到場鼓勵官兵:“戰艦是用來戰鬥的,你們應該知道怎樣做好。”事實證明,該級艦沒有辜負將軍的英名,可謂艦如其人。
阿利·伯克號驅逐艦
阿利·伯克號驅逐艦

技術特點

阿利·伯克號驅逐艦是世界上第一級裝備“宙斯盾”系統的驅逐艦
阿利·伯克號驅逐艦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巡航
“宙斯盾”系統的核心是SPY-1D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該系統可同時高速搜尋、跟蹤處理多目標,並具有同時引導多枚飛彈進行對空攔截的能力,為“阿利·伯克”級對付2000年前後的空中飽和攻擊創造了必要的技術前提。
在西方國家海軍驅逐艦中首次採用了飛彈垂直發射技術
DDG 51級裝備了兩組MK41型飛彈垂直發射系統,艏部裝4個模組,艉部裝8個模組,首部備彈29枚,尾部備彈61枚,總備彈量90枚。“標準”防空飛彈、“戰斧”巡航飛彈和垂直發射的“阿斯洛克”反潛飛彈混合裝載。“標準”飛彈的備彈量足以對付2次空中飽和攻擊。由於採用垂直發射技術,發射率可達到1發/秒,與常規發射架相比,大大縮短了反應時間,並且同樣的空間至少可多貯存25%的飛彈。
阿利·伯克號驅逐艦
阿利·伯克號驅逐艦艦徽
SDY-1D多功能相控陣雷達配合3部SPG-62目標照射雷達,再結合全方位、高發射率的MK41型飛彈垂直發射系統,使DDG 51級成為世界上第一級能夠對付空中飽和攻擊的驅逐艦。

性能數據

阿利·伯克號驅逐艦參考數據:
滿載排水量
I型:8950噸
II型:8946噸
全長
153.8米
型寬
20.3米
吃水
6.7米
航速
32節
續航力
4400海里/20節
人員編制
I型:346名(22名軍官)
II型:352名(22名軍官)
動力系統
全燃聯合動力裝置;4台LM2500燃氣輪機,總功率78.33兆瓦,雙軸,五葉可調距螺旋槳
武備
對陸攻擊飛彈:56枚“戰斧”Block III、IV型巡航飛彈,地形匹配和GPS制導,射程1600千米以上,飛行速度0.7馬赫,戰鬥部重454千克。
反艦飛彈:2座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裝置,主動雷達尋的,射程240千米/0.9馬赫,戰鬥部重227千克;
防空飛彈:Mk41-0型(艏部)和Mk41-1型(艉部)垂直發射系統各1組。1型為64單元,備彈61枚,0型為32單元,備彈29枚(有三單元是吊車,負責裝彈)。從DDG59開始改為Mk41-2型。可發射“標準”SM-2 Block III、IVA型防空飛彈,指令/慣性制導,半主動雷達/紅外尋的,射程167千米,飛行速度2.5馬赫;特定艦裝備了SM-3 Block 1A型飛彈,指令/慣性/GPS制導,紅外尋的,射程1200千米/3馬赫;
反潛飛彈:“阿斯洛克”垂直發射反潛飛彈,慣性制導,射程1.6~16.6千米,負載Mk46 Mod5型魚雷
艦炮:1門Mk45Mod1或2型127毫米/54倍徑艦炮,射程23千米,射速20發/分鐘,彈重32千克;2座6管20毫米Mk15型“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射速3000發/分鐘,射程1.5千米
魚雷:2座3聯裝Mk32Mod14型324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Mk46 Mod5魚雷,主被動尋的,射程11千米,航速40節,戰鬥部重44千克;或Mk50型魚雷,主被動尋的,射程15千米,航速50節,戰鬥部重45千克
雷達
對空搜尋/火控雷達:1部SPY-1D型“宙斯盾”三坐標相控陣雷達,工作於E/F波段;
對海搜尋雷達:1部SPS-67(V)3型對海搜尋雷達,工作於G波段;
導航雷達:1部SPS-64(V)9型導航雷達,工作於I波段;
火控雷達:3部SPG-62型火控雷達,工作於I/J波段;
其他:URN-25戰術空中導航雷達;MK XII AIMS UPX-29敵我識別系統
聲納
SQQ-89(V)4(DDG 51)或6(DDG 52~78)型聲吶,由SQS-53C型艦艏主動搜尋和攻擊聲吶和SQR-19B型被動拖曳陣列低頻聲吶構成
對抗措施
2部6管固定式Mk36 Mod12型SRBOC誘餌發射裝置,可發射紅外干擾彈和金屬箔條,作用範圍4千米;SLQ-25型“水精”拖曳魚雷誘餌;北約“海蚊”SLQ-95AEB型和SLQ-39型箔條浮標;2套SLQ-32A(V)2(DDG 51~67)或SLQ-32A(V)3/SLY-2(DDG 68~78)電子戰系統,DDG 72及其後續艦開始裝備SRS-l測向系統
作戰數據系統
NTDS Mod5海軍戰術數據系統,設有4A、11、14、16號數據鏈(DDG 72及其後續艦),SRR-1、WSC-3、USC-38衛星通信系統;SQQ 28型LAMPS直升機數據鏈;TADIX-B戰術信息交換系統(DDG 72及其後續艦),22號數據鏈;海軍火力戰鬥系統
直升機
無機庫,設有直升機起降平台,搭載2架SH-60B/F型“海鷹”反潛直升機

總體評價

阿利·伯克號驅逐艦是一艘以編隊防空為主,並具有很強的對陸、對海攻擊能力的驅逐艦,“戰斧”巡航飛彈的遠程對陸攻擊能力對驅逐艦有深遠的意義,是美國海軍21世紀的主力驅逐艦。
該艦在費用限額的前提下,裝備“宙斯盾”系統和飛彈垂直發射系統是I型艦設計的主線,在確保具有對付21世紀初的反艦飛彈飽和攻擊能力的前提下,再協調I型艦的其他作戰能力。設計中的這種主次分明的思想,以及追求經濟性、強調編隊的協同作戰和艦艇生命力、重視可靠性、可維修性和可用性的設計思想是非常正確的。
阿利·伯克號驅逐艦首次全面採用隱形設計,首次裝設核、生、化戰“三防”過濾通風系統;裝備“宙斯盾”系統,其SPY-1相控陣雷達,具有極強的抗干擾能力,可以有效探測掠海飛行的超低空目標;為了應對反艦飛彈實施飽和攻擊,Mk-41垂直發射系統也裝備伯克級驅逐艦,提高了發射率;艦體承受攻擊能力強,是二戰後美國海軍首先採用鋼製船樓的驅逐艦,能在惡劣海況下保持高速航行;使用LM2500燃氣輪機作為主要動力系統,擁有30節以上的最高航速。

服役事件

冷戰時期,伯克級驅逐艦主要用於護航美國航母編隊,抗擊蘇聯海軍“飽和攻擊”,執行反潛和反艦作戰。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戰略重點調整為應對“地區衝突”,提出了“由海向陸”作戰的新戰略,企圖以海上兵力對陸地打擊來影響陸上戰略形勢的發展。因此,美海軍要求新艦應具備防空反導、淺海反水雷和反潛、對陸打擊等綜合作戰能力。為此,ⅡA型取消了“魚叉”反艦飛彈,增設了雙直升機庫,增加了防空飛彈載量,並採用了諸如抗爆炸氣浪衝擊艙壁、先進的推進器裝置、區域式配電系統、綜合生存能力管理系統和光纖數據多路傳輸系統等一系列高新技術。
近年來,在航母的護航艦型選擇上,美國曾一度考慮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不過,目前美國海軍已經認識到,由於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造價昂貴,用了太多新的技術,在未來作戰中的效能尚且不能確定;而伯克級驅逐艦設計成熟,可執行防空、反導等多種任務,且造價低,具有很高的效費比。因此,美國海軍決定,把有限的資源主要用於伯克級建造和升級,遂於2008年決定重啟伯克級驅逐艦生產線,研製更加先進的Ⅲ型,以在戰時保護進入對方近海作戰的美海軍水面艦艇。
伯克級驅逐艦一改再改,升級潛力基本已被挖盡。一直處於“紙面上”的Ⅲ型,擴大排水量、重新設計上層結構,並引進更先進的技術。如此一來,Ⅲ型已經與前輩差別相當大,稱為一級新型艦也不為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