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塞爾·施普林格

阿克塞爾·施普林格

阿克塞爾·施普林格Axel Springer(1912——1985)聯邦德國最大報業主,施普林格出版集團主持人,歐洲最大的報紙出版商。1848年創辦《漢堡晚報》,藉助早年充任記者、編輯、編輯部首腦和發行方面的全面經驗,刻意經營,使之成為漢堡規模最大的報紙。他創辦的《圖片報》,1968年發行量達450萬份,為西歐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出版報刊還有《星期日圖片報》、《星期日世界報》、《柏林日報》、《柏林晨郵報》,以及最大的廣播電視雜誌《聽》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克塞爾·施普林格
  • 出生日期:1912年
  • 逝世日期:1985年
  • 職業施普林格出版集團主持人
人物生平,報業大亨,統一之夢,政治要人,猶太之友,迷信晚年,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報業大亨

夢想成為歌唱家的德國報業大亨 施普林格於 1912 年 5 月 2 日出生於經濟活躍,市民氣息濃厚的港口小城阿 通納(現為漢堡轄區) 。父親海因里希·施普林格於 1924 年成為當地報紙《阿通 納訊息報》的擁有者。母親則是一個感情細膩的文藝愛好者。巨觀上良好的市民 環境和微觀上殷實的家境以及母親的藝術薰陶使得年幼的施普林格夢想成為像 紅極一時的男高音理察·陶貝爾一樣的歌唱家。 而父親卻希望把唯一的兒子培養成自己的接班人。 最終他還是屈從了父親的 權威,於 1934 年成為《阿通納訊息報》體育和經濟版塊的編輯。進而在戰後德 國的廢墟上築建起了令父親瞠目結舌的報業大廈。
1946 年 3 月施普林格從英占領當局獲得西北德意志廣播報出版許可。其由 於西北德意志電台是當時英占區最為重要的大眾媒介而獲得了廣泛的市場。 1946 年 6 月他又取得了西北德意志電台廣播電視節目雜誌的出版許可, 這就是在 1950 年 8 月銷售量就突破一百萬的《傾聽》雜誌。它們的成功為施普林格報業大廈打 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憑藉雄厚的經濟基礎施普林格在 1948 年 10 月 14 日如願以償出版了自己的 第一份日報《漢堡晚報》 。藉此在漢堡站穩了腳跟。 事業蒸蒸日上的施普林格乘勝追擊,於 1952 年 6 月推出了自己的天才之作 《圖片報》 。這份非政治性的街頭小報面向剛從戰爭的陰霾中走出來,無意關注 嚴肅政治的民眾。1953 年 9 月的日銷售量就高達 130 萬份。也正是這份報紙使 他的影響從漢堡擴展到魯爾區,巴伐利亞,並以《星期日圖片報》的形式入駐柏 林。至此他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德國大眾媒體之王。 除此之外, 他還從英占政府手中買下了 《世界報》 、 《星期日世界報》1960 等。1960 年掌握了著名的柏林烏爾施泰因出版社 83%的股份,將《柏林日報》以及《柏林 晨報》收到旗下。施普林格在出版的道路上達到了父親難以企及的高度。

統一之夢

受家庭環境等的影響施普林格對政治一直保持著距離,也從未加入任何黨 派,一直到 50 年代中期他旗下的報紙仍保持著各自獨立的,不聽從於任何黨派 的非政治性風格。但之後錯綜複雜的局勢卻使他無意中成為了一名政治人物。和大多數人一樣,50 年代中期之前施普林格對兩德的迅速統一充滿了信心, 但康拉德·阿登納政府一系列融入西方大家庭的舉措眼看使統一漸行漸遠。 這促使施普林格, 這個實力雄厚, “自視甚高” 的出版商於 1958 年 1 月毅然飛往莫斯科, “代 要 表德國大多數人”同赫魯雪夫商討統一問題。而他在赫魯雪夫面前微小的分量可
想而知,這個事業上一帆風順的上帝的寵兒在他“最重要的政治經歷”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敗。 不管出於何種原因,莫斯科鎩羽而歸之後,尤其是同年 12 月赫魯雪夫發出 柏林最後通牒之後, 施普林格旗下的報紙開始將矛頭直指民主德國和蘇聯。 1957 年夏天東德逃亡人數只不過會在短小的報導後面標識出來,而 1958 年夏天則能看到諸如‘你為什麼逃往西德’ ‘反對通行禁令’等醒目的大標題” 。同時他旗下 的所有報紙一直到 1989 年 8 月 1 日在提到民主德國時一律在其簡稱 DDR 上加 雙引號。而他在統一問題上的堅定立場最終在 1967 年制定的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四原則中作為第一條得以確定,即“無條件地支持德國以和平方式重新統一與自 由” 。他還於 1966 年 10 月緊靠柏林圍牆建成了高 19 層的新出版大廈,以此來警戒 人們不要忘記統一的夢想…… 施普林格以自己的方式涉足了德國統一這一重大政治事件。然而歷史總叫人 無奈,這位浪漫的統一夢想家在 1985 年與世長辭,此時距離柏林圍牆的倒塌只有 區區四年之遙。

政治要人

保守,追求穩定的施普林格本無心參與政治,卻在 1967 到 1977 這動盪的十年里成為了一系列政治運動的目標人物。 首先施普林格集團在德國報業市場上壓倒式的優勢招致了反對現有體制,反對權威的學生的抗議。而這些報紙偏右保守的報風更是不能被左翼學生接受,它 們甚至在報導中稱抗議學生為“製造恐怖的人” ,這成為一系列反對施普林格運 動的導火索並在 1968 年 4 月 11 日大學生運動領袖魯迪· 杜茨克(Rudi Dutschke) 遭槍擊後達到高潮。他們認為施普林格的報導才是真正的幕後兇手, “把施普林 格趕出柏林” 、 “施普林格是殺人兇手” 、 “圖片報參與了槍擊” 等橫幅廣見於街頭。其次他還受到了以“四七社”為代表的左翼知識分子的抨擊。1968 年 4 月 13 日海因里希·伯爾等人針對杜茨克事件發表了“十四人聲明” ,對施普林格集 團扭曲事實的報導進行了批判並呼籲對其在政治、經濟、出版領域巨大的操縱力 進行公開討論; 以君特·格拉斯為代表的四七社成員在 1967 年 10 月的年會上籤 署了反施普林格決定(Anti-Springer-Resolution),呼籲作家、出版界人士、科學 家等對施普林格集團的所有出版物進行抵制; 除了和施普林格集團進行正面交鋒 以外左翼作家也通過自己的作品對其進行了尖銳的抨擊, 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伯爾 1974 年出版的中篇小說《喪失了榮譽的卡特琳娜·布魯姆》 ,它含沙射影地批判了《圖片報》捏造事實,煽動民眾,導致暴力衝突的現象。 進入 70 年代之後施普林格繼續成為激進左翼恐怖組織紅軍旅(Rote Armee Fraktion)的暴力攻擊對象,1972 年 5 月 19 日他們用炸彈襲擊了施普林格集團 在漢堡的辦公大樓。而他本人也被列入紅軍旅的死亡名單,以至於不得不雇用貼身保鏢來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全。 保守,注重秩序,追求和諧的施普林格就這樣在那個要求變革的時代身不由 己的從一個受人艷羨的出版大亨成為了政治風暴里的浪尖人物, 成為了政治運動的“犧牲品” 。

猶太之友

在另外一個對於德國具有特殊意義的政治話題即以色列問題上,施普林格同 樣是出於非政治的目的在促進德國和以色列和解的問題上做出了自己非同小可的貢獻。儘管自己沒有親身參與戰爭,他卻以“上帝的選民”的身份呼籲德國要 “堅定地站在以色列一邊, 這個國家的建設者的父母及兄弟姐妹曾遭到德國人的 屠殺” ,時刻不忘提醒“德國為此要承擔永久的責任” ,而他自己也始終不渝地以 各種方式“贖罪” 。 從 1966 年 6 月的首次以色列之行一直到 1985 年去世, 改善德國和以色列的 關係成為施普林格除追求德國統一之外的第二個關注重點。他首先對耶路撒冷的 建設提供了物質上的支持, 其中包括捐建一所醫院以及以色列國家博物館內的藝 術與考古收藏室等。 而自己的報紙對以色列的支持則通過該集團四項原則中的第二條,即“促進猶太人和德國人的和解,同時支持猶太民族的生存權利”得到了保證。 對以色列作出的貢獻給他帶來了不少榮譽,比如他在 1983 年被授予“耶路撒冷的守護者”榮譽稱號等。前耶路撒冷市長泰迪·科勒克(Teddy Kollek)稱他 為 “我們可以擁有的最忠實的朋友。 在耶路撒冷博物館旁邊人們則以他的名 ” 字命名了一條街道,以此來紀念這位“以色列在國際社會應有地位的捍衛者,耶路撒冷的榮譽市民” 。 儘管在他看來自己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出於純粹的宗教原因以及“贖罪”心 理, 但他卻因此被看做是繼政治家阿登納和施特勞斯之外第三個對以色列最重要的德國人,可以說是位名副其實的“沒有頭銜的政治家” 。

迷信晚年

令人錯愕的是,老年的施普林格不可救藥地沉迷在了星相上。他供養了一批專門為他服務的占星師,其中有一位叫伊娜 ·黑策的老婦人。施普林格非常信任他,甚至將他的報業王國的開拓方向也全權交付在伊娜身上,當時引起了那些為他工作的精英們的一陣恐慌。而伊娜也因為施普林格的信任,從此過上了衣食無憂甚至於富婆的生活。Rx+p.
施普林格最後的死亡,據說也是因為信任占星師而拖延了救治的時間。所以,在追悼會上,他的一位生前好友傷心而悲憤地說:“即使我的狗生病了,我也不找他們醫治!

人物評價

阿克塞爾·施普林格,這位懷揣歌唱家夢想的出版商的兒子,最終在父親為 自己設計的職業道路上達到了父親難以企及的高度。 而不想涉足政治的他確是試 圖去影響德國統一的問題, 七十年代動盪時期又身不由己地成為了眾矢之的, 六、 而在以色列卻以實際行動得到了人們的肯定。 他所生活的時代和他龐大的事業決 定了他可以不直接踏入政壇,卻無法和政治徹底劃清界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