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概述
《圖片報》歷史上最高發行量超過500萬份,1998年發行量441萬份,2005年的零售量下降到387萬份(加上固定訂戶,超過400萬份),這相當於18.8%的14歲以上德國人,約1200萬人,每天能夠讀到圖片報。54%的讀者為男性。2006年第二季度發行量更下降到每天360萬份。自1998年起《圖片報》已損失了大約三分之一的顧客。
報紙發行
第一期《圖片報》於1952年6月24日發行。目前,《圖片報》每周發行六天,在德國全國每天發行32個城市和地方版,另外在
馬略卡、
加那利群島、
維羅納和
伊斯坦堡都有外國版。在香港《圖片報》可以通過衛星傳輸印刷。
報紙風格
早期的《圖片報》風格模仿
英國《
每日鏡報》(Daily Mirror),報紙只有四版,以圖片報導為主,配有簡短的說明,報紙內容往往聳人聽聞,融名人軼事、星相、
犯罪故事、政治分析、笑話等等於一爐,而價格只有10
芬尼。憑此種辦報方針報紙迅速贏得大量讀者。今日的《圖片報》雖然以不再以圖片為主,但聳人聽聞的風格並未改變,性、犯罪、戰爭仍然是報紙的主題,名人的是非也經常能成為報紙頭版,體育特別是足球也是報導的重點。
《圖片報》經常在頭版頭條以醒目的大字標題報導一些自己發掘甚至是發明的“
醜聞”、“糾紛”、“新聞”,這已成為該報特色,而事實上其中有很多都缺乏真實的背景。《圖片報》以此作為增加報紙銷量的手段。在政治立場上較為保守。
大多數的《圖片報》都是在報攤上出售的,因此報紙的第一版“市場線”(德語為Knick,意為折縫處,即報紙的中間對摺線)以上的部分是美編特別關注的地方,因為每天報紙摺疊著放在報攤上,過路人眼光的“一秒鐘效應”決定著報紙當天的發行量,在這條線以上的大字標題及圖畫要儘可能地吸引人們的注意。
該報紙注意讓圖片說話,使新聞故事形象化;簡化語法和內容,使閱讀更加方便,報紙近半數的句子不超過四個詞;永遠採用“我們”的語態,以激起讀者的共鳴;標題中的感嘆,疑問標點超過陳述標點。
觀點和批評
許多讀者購買《圖片報》是因為它淺顯的語言。特別是教育程度較低的讀者不喜歡讀關於政治的長篇大論,而是希望快速獲取信息。醒目的大字標題、對事實的大肆渲染、主觀的報導方式(有時是以讀者的名義)因此被看作是表達的勇氣、真相和有自己的立場。
批評者則指責該報聳動的標題,缺乏可信度和客觀性,對事故、犯罪、閒話、性等主題的專注。報紙不只一次通過有目的的不報導使讀者只了解部分真相的做法也被指責為誹謗和破壞名譽。
1977年記者Günter Wallraff化名Hans Esser進入《圖片報》在
漢諾瓦的編輯部,他根據自己在編輯部的經歷寫了暢銷書《頭版頭條》(Der Aufmacher)。書中描述了《圖片報》不負責任的調查方式、偽造、政治操
相關出版物
為了更好的利用品牌知名度,施普林格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同樣以Bild命名的出版物。它們都有單獨的編輯部而且針對不同的讀者群。
《星期日圖片報》(Bild am Sonntag,縮寫:BamS),1956年創刊,每周日發行,內容適合家庭閱讀。
汽車
《汽車畫報》(Autobild),1986年創刊,是出版社的第一本專業雜誌。
《
汽車運動畫報》(Auto-Bild-Motorsport),2001年1月23日創刊,汽車運動
雙周刊。
《
體育畫報》(Sportbild),1988年創刊,自創刊起就成為歐洲體育雜誌的市場領導者。
《計算機畫報》(Computer-Bild),1996年創刊,針對個人電腦使用者,歐洲計算機雜誌的市場領導者。
《電子遊戲畫報》(Computer-Bild-Spiele),1999年創刊,電子遊戲雜誌。
《音頻-視頻-照片畫報》(Audio-Video-Foto-Bild),2003年創刊,關於攝影、
家庭影院和音響的雜誌。
圖片報線上,阿克塞爾施普林格股份公司(63%)和
德國電信股份公司(37%)的合資公司,2002年上線。
其他印刷品
《健康畫報》(Gesundheitsbild),雙月刊
《旅遊畫報》(Reisebild),每年兩刊
《動物畫報》(Tierbild),雙月刊,三份都是《星期日圖片報》的專題刊物。
《婦女畫報》(Bild der Frau),1983年創刊,歐洲發行量最大的婦女雜誌。
《圖片周刊》(Bildwoche),1983年創刊,電視節目預告雜誌。
Bild叢書
Bild暢銷書叢書(2004年,2005年)
Bild漫畫叢書(2005年)
Bild自然叢書(2006年)
Bild色情叢書(2006年)
相關名言
“執政我只需要《圖片報》、《星期日圖片報》和電視機。”——
格哈特·施洛德“Heute aktuell,morgen Wurstpapier,in zwanzig Jahren Kulturgeschichte,即今天看,它是關注現實的報紙,明天看,它是香腸紙,20年後看,它是文化史。”——德國文化歷史學家保羅·費希特(Paul Fech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