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文章
記者在阜陽市民劉世美、劉鳳芳等人的引領下,來到阜陽市潁州區鼓樓辦事處文德社區三府街邱園巷內找到了劉氏宗祠。記者看到此處的古建築僅存東側的廂房,荒草叢生,破敗不堪。“去年我們查看時發現牆體開裂了,地基下沉,今年一旦遇到陰雨天我們隨時有倒塌的危險。”劉鳳芳說。
據了解,該處古建築是曾是劉氏祠堂,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距今有300多年歷史。抗日戰爭時期,祠堂里誕生了一份抗日報紙——淮溜報,後成為當時中共皖北特委機關刊物。2009年,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這座祠堂被當地文物部門認定為皖北革命遺址,列入保護範圍。
記者了解到,劉鳳芳、劉世美等劉氏後人,於2010年9月發現祠堂東廂房房頂被人扒了。經了解,阜陽三中打算拆除古建蓋樓,並在距古建築很近的地方施工挖掘地槽。市民舉報媒體報導後,拆建行為被叫停。此後三年劉氏祠堂再無人過問。2013年10月份,劉世美劉鳳芳等人發現古建出現地基下沉、牆面開裂等建築物木柱腐朽的險情。
扶著牆根,劉鳳芳俯身指著牆根說,“當年施工貼著牆根挖地基,古建築的地基被挖動搖,地基才下沉的。”為此向劉氏後人多次向阜陽市文物保護部門反映情況,均未收效。
劉鳳芳帶著記者在古建築遺址內查看,發現古建所在的院子被人緊鎖,古建築的房門被人用鐵鎖鎖住,透過門縫依然能看到房內建築材料滿地。
劉氏後人慾自籌資金修繕 被攆出場地
眼看祖上的古建築面臨坍塌的險情,劉氏後人相聚商討兌錢維修古建築。2014年3月,劉鳳芳、劉世美等人自發成立了民間組織“淮溜報社舊址保護維修管理辦公室”欲自籌資金對劉氏祠堂周邊溝槽進行回方填土,修繕建築牆體。據了解,劉氏後人湊起三四千塊錢,準備將牆角下的溝槽填起來。3月16日,劉氏後人為此向阜陽市文物管理部門發出維修申請,申請得到批准。
劉風芳介紹說,本來是準備4月1日動工,將溝槽土方回填,並修補部分掉落的瓦塊的。然而,3月31日劉世美等籌備維修的人員進駐祠堂時,阜陽三中的工作人員卻要求住在祠堂里的維修人員搬出去。“我們說將土方回填了就走,他們說不行。我們讓他們填,他們又不願意,並強調說‘出去我們要鎖門’。”劉世美說。
有關部門:多次下發整改意見書均未收效
記者聯繫上阜陽市文廣新局文物管理局局長劉建生。他表示,今年4月份去現場察看過,劉氏祠堂建築的確出現開裂、下沉等險情。“當初三中停止施工後,我們也到現場看了,之後給阜陽市文廣新局文物管理局局長下過整改意見書,但一直沒收到回復。”劉建生說,產權屬於三中,他們不同意,進都進不去。跟阜陽三中多次溝通,均因不被理睬。劉建生說,他們將再次下整改意見書,讓三中儘快進行整改。
昨天,記者致電聯繫三中校長卻一直沒能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