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阜陽市首太工業走廊產業發展規劃
- 地點:界首市和太和縣
- 目的:推動全市工業經濟成長
- 主要內容:首太工業走廊為重要的經濟板塊
建設首太工業走廊的必要性,界首-太和區域經濟發展概況,建設首太工業走廊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指導思想及原則,產業發展規劃,規劃實施的步驟,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建設首太工業走廊的必要性
(一)是推動全市工業經濟成長,實現工業突破的需要
“十一五”時期是加快阜陽經濟發展,實現阜陽快速崛起的黃金機遇期。“十一五”期間,我市要實現兩個確保,即確保主要經濟指標與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不再拉大,力爭縮小,確保五年翻一番。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經濟,舉全市之力實施工業突破,首太工業走廊是全市工業經濟的重點區域,規劃好建設好發展好首太工業走廊對實現全市工業突破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是進一步提升界首、太和經濟競爭力的需要
從“十五”末全市8個縣市區實現的工業經濟總量來看,界首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2億元,位居第三位,比上年增長37.7%,太和縣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3億元,位居第二,比上年增長48.3%。雖然界首、太和的工業經濟總量在全市排名靠前,但平均發展速度仍落後於潁上。因此,推動界首、太和工業經濟發展,增強發展後勁,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是規劃和建設首太工業走廊的基本出發點。
(三)是最佳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
目前,首太區域內的工業存在著產業集中度低、產業鏈短、部分產業結構雷同、產業競爭力弱的現象。建設首太工業走廊、規劃形成幾個特色鮮明的工業板塊,集聚同類或相近產業,可以強化首太區域的專業化協作,加強企業在生產、銷售、技術、資本和信息等方面的聯繫,達到公共資源共享;在科學規劃指導下,降低產業結構最佳化的難度,延伸產業鏈,加快改變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有效避免區域內的惡性競爭,為實現企業跨區域聯合,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提高產業競爭力創造條件。
(四)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園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工業的園區化發展是當今工業發展的趨勢。在國家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的情況下,零星征地布點將受到很大制約,用地緊張的問題將日漸顯現。建設首太工業走廊,即可節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可以為區域內工業發展預留土地,騰出發展空間,實現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可以促進區域內公共資源的充分利用,形成產業對接、功能互補、產業集群效應明顯、特色突出的工業發展區域,以帶動區域內支柱產業的持續發展
界首-太和區域經濟發展概況
首太工業走廊是全市境內產業優勢明顯、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區位條件較為優越、經濟社會發展頗具活力和潛力的重要區域。
(一)區域內經濟綜合實力較強
表一
界首、太和2007年主要經濟指標
指標縣別 | GDP | 財政收入 | 規模以上工業 | |||
企業個數 | 銷售收入 | 增加值 | 利稅 | |||
界首 | 45 | 2.8 | 34 | 39.2 | 11.2 | 1.56 |
太和 | 72.1 | 2.9 | 56 | 49.4 | 15.2 | 2.1 |
合計 | 117.1 | 5.7 | 90 | 88.6 | 26.4 | 3.66 |
阜陽市 | 462.4 | 40.2 | 301 | 278.5 | 95.04 | 40.7 |
界首、太和占全市比重(%) | 25.3 | 14.1 | 30 | 32 | 28 | 8.9 |
(二)各類園區蓬勃發展
界首市規劃建設了“一園四區”,太和縣域內現已初步形成“二園一區”工業發展格局。
——界首市工業園區。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規劃建設六個產業園,即紡織服裝產業園、醫藥產業園、食品產業園、機械加工產業園、農副產品產業園、精細化工產業園。2005年5月開工建設以來,徵收土地1280畝,投入各類建設資金8000多萬元,完成了6.2公里道路建設,建成的2.5平方公里達到了企業入駐的“五通一平”條件,入園企業39家。
——田營再生鉛循環經濟工業區。規劃面積5.2平方公里,已建成3平方公里。已形成年消耗廢舊電瓶33萬噸和加工再生鉛20萬噸的生產能力,是全國最大的廢舊電瓶回收和加工集散地,入園企業41家,建成面積3平方公里。
——界首再生塑膠循環經濟工業區。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分為再生塑膠回收清洗區、粉碎造粒區、塑膠成品區、市場交易區。初步規劃建設“一帶四區”,一帶是沿204省道由西城至光武的20公里產業帶,四區是呂寨、光武、申湖、鴨王四個深加工區。37家企業入駐園區;建成園區面積0.6平方公里,園區從事再生塑膠收購、加工經營戶達2000戶,已形成年收購量37萬噸、加工量23萬噸的生產能力。
——西城再生鋁銅循環經濟工業區。園區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已建成1.5平方公里,目前協定入園企業82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20多家,主要產品有鋁錠、鋁線、銅線等。
——鴨王循環經濟工業區。位於大黃鎮,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已建成0.3平方公里,累計完成園區投資1.2億元,入園企業31家,已形成年加工量2萬噸繩網的生產能力。
——太和城關鎮工業園(民營園)。城關鎮工業園區占地1800畝,目前,已有64個項目落戶鎮工業園區,初步形成了以篩網、人發、彩印、食品為主導產業的集聚地。同時,保健品產業和醫藥工業又成為工業園區發展的新亮點,發展勢頭強勁。
——太和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示範園。園區總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開發面積0.31平方公里,建成面積為0.12平方公里。園區已通過省環保局環評並批准建設,現入駐企業8家。
——太和縣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7.2平方公里,截止2006年底,建成區面積4.2平方公里,入區企業84個,已完成投資總額12.6億元,投資項目函蓋醫藥、化工、食品、機械製造、工業篩網濾布、紡織、林業產業化、建築、科學教育以及第三產業等領域。
建設首太工業走廊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
(一)有利條件
首太區域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工業發展相對較快,建設工業走廊具備一定的優勢和基礎。
1、交通優勢
2、市場優勢
首太區域內太和縣有全國最大的醫藥配送中心,初步建立了管理科學,運營規範,聞名全國的藥品流通配送體系,擁有全國最大的10多萬平方米的藥品標準倉儲基地,形成了名符其實的“買全國、賣全國”的經營格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藥品集散地,2007年營業額102億元。界首市有全國最大的廢舊電瓶、廢舊塑膠回收市場,已形成年回收利用廢舊電瓶33萬噸、廢舊塑膠37萬噸的能力,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收購網路,輻射全國二十多個省。區內還有中藥材市場、篩網市場、毛髮市場等。同時,界首、太和位於以阜陽為中心的3萬平方公里的圍空區,區內人口3500多萬人,有較大的市場需求空間。
3、資源優勢
首太區域地處淮北平原,氣候適宜,水利條件較好,適宜農作物、中藥材的種植和養殖業的發展。區內農副產品豐富,特色突出,是全國著名的薄荷之鄉、香椿故里,區內有桔梗、板蘭根等中藥材基地。有利於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醫藥工業。同時,區內人口232萬,有富餘勞動力約60萬,可以為大力發展紡織、食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
4、產業基礎優勢
近年來,首太工業發展迅猛。界首市已形成機械製造、醫藥、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紡織服裝和有色金屬冶煉六大支柱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幅高速增長。太和縣醫藥加工業已初具規模,優勢比較明顯,毛髮加工、篩網加工、農副產品加工及造船業均發展較快,勢頭良好。太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連續兩年增幅32%以上。首太區域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規模占全市的31%,如扣除市直部分,在8個縣市區中的比重已占50%,已成為推動全市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
5、園區優勢
首太區域工業園、工業區較多,目前已初具規模的有9個,界首有“一園四區”,太和有“二園一區”,總規劃面積已達26.126平方公里,其中界首工業園和太和經濟開發區均為省級工業園區,近年來投入力度加大,累計投入資金5億多元,園區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已開發面積達到12.46平方公里,目前已有127家企業入駐園區,集聚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二)制約因素
在首太區域建設工業走廊雖然有一定的基礎和條件,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制約因素。
1、區域邊緣化的制約。首太區域地處安徽省西北部,位於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輻射的邊緣地帶,受輻射的條件和強度遠低於安徽東部和沿江地區,其對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的集聚引力不強,這種區位現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意願。
2、資本投入的約束。綜合來看,首太區域的經濟基礎仍然很薄弱,自身資本積累有限,工業走廊的項目建設主要還是要靠區外資本,而目前招商引資競爭激烈,難度加大,資本投入的不確定性較大。
3、節能減排壓力的制約。“十一五”期間,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是經濟發展中的主線,國家將進一步加大環境治理和節能減排的力度,而首太區域內廢舊電瓶、廢舊塑膠回收利用、醫藥生產等重點骨幹產業的環保和節能減排要求非常嚴格,治理成本較高,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這些產業的發展壯大。
指導思想及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東向發展、項目帶動、大開放戰略,牢固樹立工業突破意識,以壯大規模、最佳化結構為目標,以體制創新與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做大做強支柱產業為重點,以工業園區為載體,以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為抓手,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把首太工業走廊建設成為經濟發達、資源節約、生態優越、環境友好的新型工業區。
(二)基本原則
1、在發展理念上,堅持在科學發展中崛起。抓住一切機遇加快發展,是須臾不容放鬆的第一要務。培育創業精神,激活創業主體,最佳化創業環境,儘快壯大經濟總量、增強綜合實力,是首太工業走廊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加快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2、在發展動力上,堅持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相結合。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增強走廊地區加快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大力突破影響生產力發展的機制體制性障礙,在更大範圍內和更深程度上參與經濟協作,不斷提高區域競爭力。
3、在增長方式上,堅持加快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從過去依賴資金和自然資源支撐轉移到主要依靠技術水平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上來,用低成本、低消耗、高產出、可持續的集約型增長方式,取代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重污染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由“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式直線流程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體系。
4、在開發步驟上,堅持從實際出發,由點到線到面逐步展開。當前先集中力量使2個省級工業園區和7個專業加工區儘快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聚區,加快走廊兩端發展極的形成,並進一步向線和面拓展延伸,逐步成為對全市加快發展起帶動作用的強大經濟板塊。
5、在產業選擇上,堅持“四個面向”、“三個為主”。“四個面向”即面向市場、面向沿海、面向全國、面向未來;“三個為主”即以做大、做強、做優支柱產業為主,以高成長性、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產品為主,以新型工業化為主。
6、在產業布局上,堅持發展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儘可能將相互關聯的企業及其支撐體系,在地理空間上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的生產經營網路,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進行專業化大規模生產,使每一個企業都在互動中分享生產、銷售、信息及輔助性服務等方面的整體規模效益,變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
7、在技術政策上,堅持自主創新和引進先進適用技術相結合。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進步的戰略基點,構建以企業為核心,以人才為依託,產學研相結合,運行機制靈活的科技創新體系。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適用技術,加強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
8、在生態環境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遵循“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方針,在開發建設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在保護生態環境中謀求更大的發展優勢。
產業發展規劃
(一)發展目標
1、“十一五”末,走廊內主要經濟指標達到
①GDP175億元,年均增長17%;
②財政收入8.2億元,年均增長17.7%;
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140家以上,其中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企業5家,超億元的企業15家;
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2.5億元,年均增長29.5%;
⑤工業化水平37%;
⑥萬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污染物排放減少10%。
⑦走廊工業園區規劃建設面積達到4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產業相對集中、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首太工業走廊框架。
2、到2020年
①GDP450億元
②財政收入30億元
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300家;
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0億元;
⑤工業化水平45%;
⑥萬元GDP能耗、環境治理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⑦走廊工業園區規劃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把首太工業走廊建成產業高度集中、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的新型工業化示範區。
(二)空間布局
以建設生態工業走廊為總體原則、科學布局、合理開發。連點成線,區園成塊,線塊結合,串塊成廊。
1、界首城區工業板塊。主要包括界首工業園區、西城再生鋁銅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和界首城區內原有工業企業。這一板塊基礎條件較好,有一定的工業基礎;界首市工業園區已完成1.6平方公里“五通一平”,並已形成一定的開發規模,此板塊具有向東輻射和延伸的潛力和條件。
2、太和城區工業板塊。主要包括太和縣開發區、太和縣工業園和城關鎮民營工業園。以太和縣工業園為重點,在完成A、B、C區功能劃分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園區面積,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緊鄰界阜蚌高速三角元出口、105國道和308省道的有利條件,積蓄西向拓展的能力。
3、田營—肖口工業板塊。包括界首田營再生鉛循環經濟工業區和太和肖口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示範園,該板塊已形成一定的規模,環保、規劃等有關手續齊備,“十一五”期間有迅速擴張的潛力。打破行政區域限制,對板塊內兩園區進行整合,是該板塊做大做強的有效途徑。
4、光武—大黃工業板塊。包括界首光武再生塑膠循環經濟工業區和大黃鴨王循環經濟工業區。沿204省道向界首方向發展,主動接受界首城區板塊的輻射和吸引,與田營—肖口板塊相呼應,共同組成首太工業走廊的基本架構。
(三)產業定位
首太工業走廊產業定位要堅持工業發展與農業發展聯動,堅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堅持區別對待,各具特色,堅持集群化發展,突出發展醫藥、農副產品加工、再生金屬循環利用、再生塑膠回收利用、機械製造、紡織服裝、高新技術、篩網及毛髮加工等八大產業。
1、界首城區工業板塊中界首市工業園以農副產品加工、紡織、機械製造為重點,西城再生金屬循環經濟工業區以再生鋁銅回收、冶煉和深加工為重點。
2、太和城區工業板塊,太和工業園區主要發展醫藥、高新技術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城關鎮民營工業園以篩網、毛髮加工及包裝印刷為主。
3、田營—肖口工業板塊以廢舊電瓶回收、再生鉛循環利用及下游產品開發為重點。
4、光武—大黃工業板塊以廢舊塑膠回收利用和篩網加工業為主。
(四)重點產業建設任務
1、醫藥工業。依託太和醫藥商業優勢,以太和工業園為平台,招引全國著名的醫藥大企業、大集團在太和建設醫藥加工生產基地,做大做強做響“太和醫藥”品牌。引導企業向一、二類藥方向發展,建設原料藥、醫藥中間體生產線。以安徽華源藥業、安徽聯誼藥業、大連貝爾藥業、安徽貝克藥業、華信藥業、華源廣生藥業等為龍頭,全面提高醫藥加工業水平,延伸醫藥產業鏈,把太和打造成全國最大的醫藥加工製造基地。
以安徽太島藥業、亞東藥業、鵬宇中藥材有限公司、利民中藥材有限公司、太和中藥材研究所為依託,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以太和李興、阮橋、界首蘆村等鄉鎮為重點,建立太和中藥材種植和深加工基地。重點實施年產薄荷燙傷新藥200萬支、中藥飲片2萬噸、桔梗深加工、中藥新藥產業化等項目。到2010年,行業銷售收入15億元,工業增加值5億元。
2、高新技術產業。通過產學研聯合,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儘快在生物製藥、醫藥中間體、種苗組培等領域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成果並實現產業化。重點建設安徽一帆香料、安徽櫻花椿生物科技醫藥中間體、貝克藥業原料及醫藥中間體、太和綠環保公司中藥殺蟲劑、恆進種業脫毒種苗等高新技術項目。到2010年,行業銷售收入10億元,工業增加值5億元。
3、農副產品加工業。以食品加工、飲料生產、木製品加工為重點,通過政策引導、招商引資、最佳化組合等手段,在界首工業園食品產業園、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園、太和工業園C區,做大做強農副產品加工業。重點建設東盾木業二、三期、惠發木業複合地板、六本食品、興旺禽業、界首華匯果蔬、東亞澱粉變性澱粉、金裕皖白酒生產等項目。到2010年,行業年銷售收入20億元,工業增加值5億元。
4、機械製造工業。以界首機械製造工業園為重點,以界首雲龍糧食機械公司、寶蘭實業集團公司為依託,大力推進制造業信息化,提高裝備智慧型化、數位化水平。重點實施聚力機械公司減速電機、雲龍糧機公司同一汽大眾合作生產糧食自卸車及移動式液壓裝倉機項目、寶蘭公司車用機油泵、水泵生產項目以及太和民用船舶生產項目。開發高檔汽車機油泵、民用電梯、糧食自動裝卸機械等重點產品。到2010年,行業銷售收入達到10億元,工業增加值3億元。
5、再生金屬循環利用。以界首華鑫鉛業集團、海能電源、新能電源、超霸電源、中能電源、太和大華公司、順達公司等企業為龍頭,在加大環保治理力度的同時,不斷做大規模,吸引更多的深加工企業投資入園,增強產業集聚能力,實現產品結構的不斷最佳化,逐步降低初級產品的銷售比例,提高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產品的比例。重點實施田營循環經濟示範基地,長興海能電源公司極板生產線、新能科技電源公司蓄電池及極板生產等項目,促進田營、肖口兩園區的跨區域整合,快速增強田營在再生鉛回收、加工等領域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逐步把田營打造成全國知名的再生鉛回收、冶煉、深加工、貿易基地。同時抓好界首西城再生鋁銅循環經濟示範基地建設,迅速擴張,形成規模。到2010年,行業銷售收入力爭60億元,增加值14億元。
6、再生塑膠回收加工業。進一步規範整合界首光武、鴨王、西城呂寨、太和皮條孫等再生塑膠回收加工產業,不斷提高再生塑膠產品的檔次和企業規模,延伸加工深度,拉長產業鏈,形成再生塑膠的回收、加工及再利用的良性循環。到2010年,形成再生塑膠初加工60萬噸/年,深加工30萬噸/年的能力。
7、紡織服裝業。以界首三寶線業、友源鞋業公司、華宇棉紗、太和森林風家紡公司、華芬紡織品公司、太清紡織品公司為依託,加快紡織品升級換代,不斷增加產品花色,提升產品檔次,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企業,引導企業實施綠色環保型項目。加快實施三寶線業投資1億元的紗線生產項目、華宇公司年產5474噸棉紗項目,以及界首市工業園區年產3000萬雙旅遊鞋項目,2010年,行業銷售收入達到10億元,利稅1.3億元。
8、篩網及人發加工業。以界首鴨王循環經濟工業區和太和城關鎮工業園為重點集中發展區,以安徽亞東工業篩網有限公司、安徽太平洋特種網業有限公司、泓遠發製品、鑫龍發製品公司為龍頭,以行業協會為紐帶,實現行業網路化、信息化管理,開發特種用途、特種材質網製品,以新型纖維生產高檔人造發製品,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不斷擴大篩網及發製品的市場份額,打造獨具一格的首太工業走廊特色經濟。加快鴨王循環經濟工業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環宇網業技改、太平洋網業技改、紅星網業特種網生產、毛髮製品深加工等項目。到2010年,行業年銷售收入20億元,增加值6億元。
規劃實施的步驟
(一)近期(2006—2010年)
近期工業布局側重放在界首工業園區和太和工業園區,同時以現有其他園區為基礎,“十一五”期間以完成各園區功能、壯大產業規模為重點。界首和太和工業園區是首太工業走廊的龍頭,是重要支撐點。因此,加大園區引資力度,提高引進企業質量,培育龍頭企業,擴大園區規模是走廊建設近期的工作重點。
(二)中遠期(2010—2020年)
在各園區不斷擴大的基礎上,沿S308省道北側開發界首工業園、太和工業園二期、三期,兩園區相向發展,形成對接,光武—西城廢舊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沿S204省道形成產業帶,太和城關工業園及縣城老企業與太和工業園沿G105國道呼應或對接,共同構成首太工業走廊的整體框架。
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統一指揮
1、設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各有關部門負責人及界首市、太和縣委、政府負責人參加的專門領導機構,負責編制規劃、制定政策,組織和協調開發建設。市政府“首太工業走廊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作為市政府的常設機構,負責協調解決走廊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統一規劃、統一布局。要打破行區劃和行政體制的限制,統一各方認識,把首太工業走廊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布局,把首太工業走廊建設作為全市的重要工作加以落實。
3、統一各項優惠政策,統一使用各項資源。建設首太工業走廊,關鍵是要有項目落戶。為此,必須結合運用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統一優惠政策,有效整合各種資源,特別是招商引資資源,使有限的資源集中到首太工業走廊建設上來,避免內部惡性競爭、分散資源。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首太工業走廊近期規劃面積45平方公里,遠期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按平均每平方公里基礎設施投入1億元經驗數據測算,首太工業走廊基礎設施近期投資45億元,遠期投資100億元。近期規劃中,園區道路、水、電、污水處理等工程利用界首、太和現有條件,適當擴容改造,可滿足需要。遠期規劃在走廊中間部位新建水廠、變電站、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秸稈綜合利用熱電廠等工程。
(三)加大力度,推動招商引資工作再上新台階
走廊區域要不斷最佳化投資環境,不斷完善招商引資政策,創造環境優勢和政策優勢,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效益。要堅持內商外商同時招、內資外資一起引,鼓勵全民創業。招商引資與盤活存量資產相結合,對現有企業“嫁接”改造,並移居工業走廊。招商引資與盤活土地資源相結合,為招商引資提供優良資源和服務。
(四)進一步完善用地、財稅、科技與人才、投資四大配套政策
1、在用地政策方面,工業走廊建設用地應與界首市、太和縣中心城區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鼓勵地處城市中心區的工業企業整體遷入工業園區,可以借鑑外地的經驗,對從城市中心遷入工業園區的工業企業,企業原用地處置所得收益可提取相應的比例用於企業搬遷補償等等。
2、在財稅政策方面,工業走廊規劃區內的企業可享受與開發區相當的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市政府掌握使用的科技三項經費、高新技術產業項目配套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農業發展基金、招商引資專項資金等,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工業走廊項目等等。
3、在科技與人才政策方面,對攜帶科技成果、專利進入工業走廊創辦企業、實施產業化的單位和個人,同等條件下可優先獲得相關專項資金支持;對高新技術企業和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可以各種形式獎勵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設立工業走廊人才資源信息庫,為各類人才提供人事代理等社會化服務等等。
4、在投資政策方面,對符合產業準入政策的投資項目,要簡化核准程式,開闢綠色服務通道,做到一個視窗對外、一次性告示、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保證服務優質高效;加強與銀企合作,發揮信用社作用,為全民創業提供金融支持,營造良好的投資政策環境。
(五)多渠道籌集資金,搞好基礎設施建設
在量力而行、分步開發的前提下,要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多方籌集資金,搞好“五通一平”及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先期的基礎設施建設既要滿足當前需要,又要從長計議,預留發展空間。
首太工業走廊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必須建立多元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各類資金投向工業走廊的基礎設施建設。在直接融資方面,要把工業走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優先列入開發性金融信貸計畫,積極爭取國內外各級各類銀行貸款融資;要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爭取外商資本投入。
(六)深化改革,轉變政府職能
改革是動力,發展離不開改革。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會經濟發展的體制架構。增強市政府調控經濟和工業走廊開發建設的能力。各級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指導意識、協調意識。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轄區經濟的巨觀調控、城區管理、人才培訓、信息服務等方面。行政執法部門要努力提高執法隊伍素質和執法水平,既要堵漏治亂,又要防止執法隨意性,變“卡死”為“激活”,使行政執法真正起到為社會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的作用。第三,要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全民創業提供有力保障。
(七)切實保護生態環境
要加大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的力度,加強環境保護設施的建設,全面支撐阜陽生態市建設。要嚴格按環保標準、節能標準制定產業準入政策,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發展。入廊企業要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切實履行環保設施“三同時”制度。政府對入廊企業和官員政績考核可以實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切實保護首太工業走廊的生態環境。
(八)加強輿論宣傳
宣傳中要注意把四年工業突破行動計畫與工業走廊開發建設結合起來,形成兩者互動互促;要統一形象宣傳,突出首太工業走廊概念,營造首太工業走廊整體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