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東城區東北護城河,自西向東在朝陽區東郊邊界入溫榆河,屬北運河水系。主要支流有北小河、亮馬河和北土城溝等,主河道全長21.63公里,流域面積158.4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阜通河
- 外文名稱:Mound tong river
- 地理位置:東城區東北護城河
- 占地面積:158.4平方公里
簡介,歷史中的阜通河,開鑿歷史,阜通河的命名,阜通七壩,千斯壩,常慶壩,郭村壩,西陽壩,鄭村壩,王村壩,深溝壩,七壩變遷,北運河的支流,對現代的影響,
簡介
阜通河即壩河,是一條人工運河。
主要支流有北小河、亮馬河和北土城溝等,主河道全長21.63公里,流域面積158.4平方公里。
此河流了630多年。只不過,630多年前的1279年,此水面寬為如今十倍、達二三百米,此水深為如今十倍、達一二十米。那時元世祖忽必烈下旨開挖的一條運河,向首都——元大都(北京)運糧。
歷史中的阜通河
開鑿歷史
從歷史上看,金代金世宗在金大定五年春,令官籍監戶、東宮親王人從及五百里內軍夫浚治。壩河當時稱金漕渠。元代至元16年,開設運糧壩河,改隸戶部。《元史。王思誠傳》記:開壩河,設壩夫八千三百七十有七,車戶五千七十,出車三百九十輛。船戶九百五十,出船一百九十艘。至元二十八年十二月辛卯,浚運糧壩河,築堤防。大德三年(1299年),羅璧疏通阜通河(壩河),並展寛了河道,使大都漕運歲額增加六十餘萬石。
元朝初年,為了解決大都——通州間的糧運問題,在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採納郭守敬的建議,在舊水道的基礎上,拓建成一條重要的運糧渠道,叫阜通河。阜通河以玉泉水為主要水源,向東引入大都,注於積水潭。再從潭的北側導出,向東從光熙門南面出城,接通州境內的溫榆河。溫榆河下通白河(北運河)。玉泉水的水量太少,必須嚴防泄水。運河河道比降太大,沿河必須設閘調整。為了上述兩個目的,郭守敬於40多里長的運河沿線,修建了七座水壩,人稱“阜通七壩”。阜通七壩聞名大都,民間則稱這條運河為壩河。壩河的年運輸能力約為100萬石上下,在元朝,它與稍後修建的通惠河,共同承擔由通州運糧進京的任務。
阜通河的命名
阜通本義:使貨物豐富,購銷渠道暢通。取其物質豐富、經濟通達、國力強盛之良好願望,很朝廷、很大氣。
想像當時帆影映日、纖歌動地的情景,一定壯觀。皇帝龍顏歡悅,為運河命名:“阜通河”
而百姓從來低調,他們見水利學家郭守敬在此河上設計了七座水壩,而口口相傳為“壩河”。
阜通七壩
千斯壩
千斯壩在元大都光熙門外麥公莊。
《朝陽區地名志》麥公莊一欄有:“該村附近有元代千斯閘遺址,當年漕運的糧食經此壩運抵光熙門入千斯倉。幾經滄桑,古壩早已湮沒。”有書講:北土城河與明清北護城河交匯處下端,即今光熙門南、北里為千斯壩舊址,這是值得推敲的。其原因有二:一是昔日光熙門外南北均為護城河,今為土城溝,此處築壩難有卸貨碼頭及場地。二為此處設壩,根本起不到節蓄水的作用。反之,如果千斯壩築在麥公莊處,如光熙門與麥公莊兩地落差2。7米。那么,即使光熙門只有一米深的水,而在麥公莊處以西,壩河就形成一個水深浩瀚的湖面,形成一個長約二、三里的天然碼頭,可停泊數百計的糧船及壩夫修船、休息聚集之地。
常慶壩
郭村壩
郭村壩在今四元橋東、酒仙橋西嘉林公寓處,現因河水改道,酒仙橋老廟前有後移建的滾水壩。
西陽壩
西陽壩在今東壩鄉西壩村東北。
鄭村壩
鄭村壩在東壩東的北小河與壩河交匯處東端,昔日鄭村壩與今日東壩是同一地方。
《潞城考古錄》載:“通州西北二十里有安德鄉,地名壩上,通人稱曰北壩,都人稱曰東壩,即鄭村壩也”。
建文元年十一月,大將軍李景隆攻北平(今北京)不克,退屯鄭村壩,令東路軍“結九營於鄭村壩”。朱棣率軍歸來,燕王府宦官馬和(即鄭和)指出攻擊辦法。朱棣連破李景隆7座大營。燕軍占領鄭村壩,大敗建文帝南軍,北平之圍遂解。馬和那年28歲,燕王提拔他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
在這次戰役中,朱棣的坐騎青鬃馬因救駕有功,明成祖敕建馬神廟。其遺址位於鄭村壩北門外路旁。明代從此設御馬苑於鄭村壩。東壩地區至今還有北馬房、駒子房等地名。
1403年朱棣當皇帝,為明成祖,宣布為永樂元年。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在宮中大擺宴席,因馬和有功於京東鄭村壩戰役,朱棣賜馬和姓鄭,提筆寫了一個斗大的“鄭”字,賜予馬和,從此馬和改名為鄭和,這時鄭和33歲。
王村壩
王村壩應在樓梓莊東的朝陽農場最南端。
深溝壩
深溝壩則在壩河與溫榆河交匯處的西端。
七壩變遷
上述七壩自1299年建成後,歷經七百餘年的滄桑風雨,然壩址卻無多大變化,可見我們的先人在治理水利經驗之精粹。解放後七座壩址的變化不是太大,有些壩名經過七百多年的變遷已經改動。如今的尚家樓閘房、酒仙橋閘房、駝房營閘房、北崗子閘房,東壩閘房、三叉河閘房、樓梓莊閘房、沙窩閘房。這些閘房大多都在原址附近重建,由於歷史的變遷河道改道,原來的郭村閘移動到了酒仙橋的老廟附近。
北運河的支流
京杭大運河北京段通常稱為北運河,主要位於今北京市通州區北關閘以南,北運河上游為溫榆河和潮白河,兩河匯於北京通州區,流經牛堡屯進入河北省界內。通惠河和阜通河(壩河)是其兩大支流,並為大都至通州的南北兩條重要運道。
對現代的影響
壩河西端終點是元朝時的“光熙門”,捷運13號線的一站。壩河與南面的亮馬河、北面的北小河相交後,匯入京東溫榆河。
附近的“西壩”和“東壩”兩個地名,也是根據阜通河上的兩個水壩得名的。
而望京的阜通東大街和阜通西大街,因阜通河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