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詞語概念)

關西(詞語概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關西:時的某一區域的統稱,“關”指的是函谷關(或潼關),關西就是指函谷關以西的地方。

關東出相,關西出將。指函谷關以東的地區多出宰相,函谷關以西的地區多出將帥。典出《晉書·姚興載記》。秦漢時普遍用地處崤山谷地的函谷關作為區分東、西兩大地域的界標,分別稱關東、關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西
  • 拼音:guān xī
  • 注音:ㄍㄨㄢ ㄒㄧ
名詞解釋,文獻記載,歷史淵源,

名詞解釋

函谷關以西的地方。今陝西、甘肅二省。

文獻記載

唐.杜甫.兵車行:「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更詳細的說明要算五代時的記載《舊五代史》的《五行志》中有提到後晉天福年間“關西郡”發生蝗災之事。查同書《郡縣誌》,則無“關西郡”,而有“關西道”。大概是因為五代時期軍閥割據、政權更替頻仍,以至於行政區劃也紊亂多變吧。不過“關西郡”所轄應該與“關西道”大致相同。

歷史淵源

潼關縣北,雄踞三省,有“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之說。潼關北臨濤濤黃河,南依巍巍秦嶺,自古就是關中的東大門,為兵家必爭之地。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甫描寫的:“艱難奮長就,千古用一夫”。
潼關東面山峰連線,崖絕谷深,只有一條小道通過,人行其間。可望黃河遠道奔來,劈開秦晉之間的莽莽群山,南下直撲華岳。作為軍事要隘的潼關,始於春秋戰國時代,秦國從晉國奪取潼關之後,開始剿滅六國的大業。此後歷經戰爭洗禮,仍保留著基本風貌。現留關城周長5公里,北面與東北以夯土為牆,外包青磚,高16米、寬8米,南與東南,順勢削成垛口,高達30米。除開六處門外,尚有南北兩個水門。 由於修三門峽水庫,潼關的城磚被拆卸一空,但從斷垣殘壁處,仍可窺當時堡壘之雄姿。
這裡的關西指的是中國古代傳統意義上的“關西”,由秦漢時期開始。因為國當時就在函谷關以西,因此以秦國為中心,就有了”關西“地區。這一戰略重地並沒有因為秦統一天下而荒廢,甚至在中國曆次王朝更迭的戰鬥中都起到了關鍵作用。(注意,這個“關西”與日本稱謂的“關西”不相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