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貫徹落實《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的實施意見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精神,進一步保障食物有效供給,最佳化食物結構,強化居民營養改善,切實提高人民民眾健康水平。經省政府同意,現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貫徹落實《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的實施意見
  • 發布單位: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發布時間:2014年12月8日
總體要求,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主要任務,發展重點,重點產品,重點區域,重點人群,政策保障措施,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順應全省各族人民民眾改善食物營養結構和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堅持食物數量與質量並重、生產與消費協調發展、傳承與創新有機統一、引導與干預有效結合的原則,轉變發展方式,保障食物供給,促進營養均衡發展,緊緊圍繞重點產品、重點區域、重點人群,著力推動食物結構向營養、衛生、科學、合理方向發展,全力營造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良好社會風氣,促進人民健康水平穩步提高。

發展目標

食物生產。到2020年,全省糧食產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確保農牧民口糧和種子基本自給。牛羊肉產量穩定在34萬噸以上,奶類、水產、蠶豆產量分別達到45萬噸、5萬噸和6.6萬噸。
食品加工。加快推進食品加工產業體系建設,培育一批優勢特色食品加工及配送企業,力爭到2020年,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0%以上。
食物消費量。積極推廣膳食結構多樣化的健康消費模式,控制食用油和鹽的消費量。到2020年,全省人均全年口糧消費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類6公斤、肉類29公斤、蛋類10公斤、奶類70公斤、水產品9公斤、蔬菜120公斤、水果30公斤。
營養素攝入量。保障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質攝入量,控制脂肪攝入量,保持適宜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量。到2020年,全省人均每日攝入能量2200—2300千卡,其中,穀物食物供能比不低於50%,脂肪供能不高於30%;人均每日蛋白質攝入量78克,其中,優質蛋白質比例占45%以上;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元素攝入量基本達到居民健康需要。
營養性疾病控制。基本消除營養不良現象,控制營養性疾病增長。到2020年,全省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控制在7%以下;全人群貧血率控制在12%以下,其中,孕產婦的貧血率控制在17%以下,老年人貧血率控制在15%以下,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控制在12%以下;居民超重、肥胖和血脂異常率的增長速度明顯下降。

主要任務

(一)構建穩定供給、調控有力的食物數量保障體系。穩定耕地面積,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穩步提高高原特色優勢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草原生態畜牧業和農區畜牧業,努力提高牛羊肉、禽蛋供給比重。大力發展沿黃流域冷水魚養殖,不斷提高水產品供應能力。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儲藏、保鮮等產地初加工。加強市場網路和配送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形成合理布局、安全衛生的現代流通體系。加強農畜產品供給監測預警,健全收儲體系,增強巨觀調控能力。
(二)構建標準健全、監管到位的食物質量保障體系。建立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覆蓋的食物安全監管制度,健全各類食物標準,規範食物生產、加工和銷售行為。加快推進農畜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創建一批標準蔬菜園、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場和農業標準化示範縣。完善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強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推進建立農畜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加強食物安全信息共享與公共管理體系建設,健全快速反應機制,加強應急處置,強化輿論監督和引導。
(三)構建分類指導、引導消費的居民營養改善體系。建立健全居民食物與營養監測管理制度,加強監測和信息分析。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實施營養干預,重視解決微量營養缺乏、部分人群油脂攝入過多等問題。開展多種形式的營養教育,引導居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推進健康飲食文化建設。

發展重點

重點產品

優質食用農畜產品。全面推行農畜產品標準化生產,進一步提升農畜產品質量。積極培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和倉儲企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畜產品品牌。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畜產品和綠色食品生產經營,加快推進有機畜產品發展,積極開發高原富硒農畜產品。加大耕地、草原、水資源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嚴格保護產地環境,確保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和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
方便營養加工食品。加快發展符合營養科學要求和食品安全標準的方便食品、營養早餐、快餐食品、調理食品等新型加工食品,不斷增加搭配豐富的營養餐種類。強化對主食類加工產品的營養科學指導,推進主食工業化、規模化發展。強化氂牛肉干、青稞炒麵、青稞餅乾、高寒燕麥片等新型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生產。
肉類食品。堅持以牛羊肉和豬肉為重點、禽肉和水產品為補充的發展要求,認真實施牛羊肉產業發展規劃和肉牛肉羊倍增計畫,不斷提高肉類生產規模。大力推廣健康養殖模式和技術,加快優良畜種和水產品引進繁育,推動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穩步發展飼草料產業,推進草畜聯動生產,加快發展農牧結合、草畜聯動、產銷運一體的循環農牧業。
奶類食品。抓緊制定出台《青海省奶業發展指導意見》,扶持奶源基地建設,啟動實施奶牛“出戶入園”計畫,興建一批規範化奶牛養殖場和標準化擠奶站,堅持走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路子,保障牛奶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加快發展乳製品加工業,培育大中型乳品加工企業。大力發展液體奶、保鮮奶、功能奶、優酪乳和乳酸飲料,適度發展乾酪素、酥油、氂牛乳酪、奶皮等產品,滿足不同人群需要。
豆類食品。穩定大粒蠶豆生產基地,著力打造東部川水蠶豆優勢產業區和海南台地蠶豆繁種生產基地。加快培育高產高蛋白高澱粉專用品種,加快菜用型蠶豆品種推廣,加大蠶豆蛋磷脂、蠶豆精粉、方便食品、休閒食品等加工,推進蠶豆製品規模化發展。

重點區域

貧困地區。採取扶持與開發相結合的方式,提高貧困縣及貧困地區的食物供給及消費水平。創新營養改善方式,合理開發利用當地食物資源。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採取營養干預措施,實現貧困人口食物與營養的基本保障和逐步改善。
農村牧區。大力推進農牧業經濟結構調整,切實增加農牧民收入,提高食物消費能力。加強農牧區商貿與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將冷鏈物流、推進連鎖經營、統一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方式向廣大農牧區特別是青南地區延伸。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開拓農牧區農產品市場,方便農牧民購買。
流動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鎮化地區。改善外來務工人員的飲食條件,加強對在外就餐人員及新型城鎮化地區居民膳食指導。倡導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模式,控制高能量、高脂肪、高鹽飲食,降低營養性疾病發病率。

重點人群

孕產婦與嬰幼兒群體。加大婦幼群體營養改善力度,做好孕產婦營養均衡調配,重點改善低收入人群孕婦膳食中鈣、鐵、鋅和維生素A攝入不足的狀況,降低孕產婦貧血率及嬰兒低體重比例,預防中高收入人群孕婦因膳食不合理而導致的肥胖、巨大兒等營養性疾病。大力提倡母乳餵養,重視農牧區6月齡至24月齡嬰幼兒的輔食餵養與營養補充,加強母乳代用品和嬰幼兒食品質量監管。
兒童青少年群體。著力降低農牧區兒童青少年生長遲緩、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做好農牧區留守兒童營養保障工作。遏制城鎮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長態勢。加強對教師、家長的營養教育和對學生食堂及學生營養配餐單位的指導,引導學生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強化營養干預,結合農牧區中國小“營養改善計畫”和學生“蛋奶工程”,擴展學生營養餐供應,建立學生營養健康狀況監測評估制度。推行“果蔬工程”,在蛋奶供應基礎上,增加果蔬類營養餐,保證兒童青少年每天必須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攝入。
老年人群體。加強對老年人的營養保障工作,逐步建立老年人營養保障制度,尤其做好孤寡老人的膳食供給。開展老年人營養監測與膳食引導,科學指導老年人補充營養、合理飲食,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強宣傳教育。
加強對居民食物與營養的指導,提高全民營養意識,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樹立科學飲食理念。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主渠道作用,加強營養知識、慢性病防治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提高全民科學、合理膳食的自覺性。
(二)抓好生產供給。
嚴格耕地保護,推廣優良品種,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加大對食物加工、流通領域的扶持力度,支持食物加工業和配送中心建設,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扶持培育“三品一標”產品。加強農牧業生態環境保護,全面開展農牧業面源污染治理,促進農牧業可持續發展。健全食物儲備調運制度,完善食物調控保障體系。
(三)強化執法監督。
加大財政投入,改善農牧區中國小校和幼稚園就餐環境。全面規範食物生產經營活動,強化食物與營養執法監督,定期開展專項治理整頓,營造安全、誠信、公平的市場環境。
(四)加大科技創新。
加大食品生產與加工、食物營養與衛生等相關領域科研投入力度,依託農業科技園區開展新品種和新技術的熟化及示範,加強生物、信息等高新技術在食物與營養領域的套用研究,建立產品質量可溯源體系,著力提高食物產量、質量、安全水平。
(五)加強協作配合。
由省農牧廳、衛生計生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教育廳、科技廳、財政廳、環境保護廳、林業廳、商務廳、食品藥品監管局等部門要緊密協作,積極配合,加強工作指導。各地各部門要結合各自實際,統籌考慮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差別和習慣,認真組織實施,確保食物與營養發展目標順利實現。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4年12月8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