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意見
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奪取全年農業豐收的若干意見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三農”工作決策部署,有效化解疫情對全省農業發展的影響,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突出抓好“千億斤糧工程”“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強化政策措施落實,奮力奪取全年豐收,堅決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政治責任,經省政府同意,特提出如下意見。
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4月29日
(此件公開發布)
意見內容
一、毫不放鬆抓好春耕生產
(一)全力確保糧食播種面積落實落地。各地按照已下達的8800萬畝糧食播種面積任務和464.5萬畝大豆播種面積任務,壓實責任,確保落實到鄉村、地塊,在正常年景下糧食產量穩定在800億斤以上。抓好生產者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等重農支糧政策落實,及時兌付補貼資金。(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高質量完成春耕播種。加強土壤墒情和氣象條件監測,分區域開展適播期預報,組織各地開展旱田整地和適時播種,對受疫情影響確有耕種困難的農戶,積極落實代耕代種或託管服務。指導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水田整地泡田、水稻插秧工作。發揮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大戶作用,精細安排,搶農時搶進度,確保把地種在適播期內,確保一次播種拿全苗。(省農業農村廳、省水利廳、省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強化農資保供。推動農資生產保供企業、農資門店有序復工復產復市。發揮供銷系統農資流通網路優勢,完成好省級化肥商業儲備任務。保障農資交通運輸暢通,嚴禁自行設立卡點,涉疫地區視情況採取建立“點對點”保供和組建農資應急運輸車隊等應急配送機制,多措並舉確保農資及時到位入戶。開展農資打假行動,穩定市場秩序。(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市場監管廳、省農業農村廳、省供銷社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耕地保護
(四)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工程設計、項目審批及工程招標,儘快進場開工建設,完成55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支持產糧大縣前10名240萬畝建設任務,開展集中連片建設。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穩步提高建設標準,2022年全省平均補貼標準(中央和省級)達到1544元/畝,比上年度提高200元以上。新創建15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打造不同區域典型樣板,帶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提檔升級。制定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加快構建省市縣三級規劃體系,科學布局、統籌推進。健全管護機制,探索實行“田保姆”、項目建管護一體化等方式,加強建後管護。(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強黑土地保護。深入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推動黑土地保護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大力推進黑土先導專項和黑土地保護與高效利用科技創新攻關。著力強化3個萬畝級核心示範基地和30個千畝級輻射示範基地引領作用,完成2500萬畝黑土地保護任務。最佳化提升“梨樹模式”,確保推廣面積達到3050萬畝以上。全域統籌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促進糞污就地就近還田利用。建設黑土地保護“一張圖”大數據管理平台,構建天空地立體監測與預警體系。舉辦國際土壤健康論壇。開展鹽鹼地普查,實施鹽鹼地綜合利用試點。加強黑土地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相銜接,開展聯合執法,加大對破壞黑土地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省政務服務和數位化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水利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畜牧局、中科院東北地理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提升農機裝備保障能力
(六)最佳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按照“優機優補、有升有降、有進有退”原則,加大高性能免耕播種機、動力換擋拖拉機等高端農機產品補貼力度,全力保障糧食收穫、糧食烘乾和飼料加工、畜禽養殖等急需重點農機具,示範推廣水稻有序拋秧機、植保無人駕駛航空器等高效智慧型農機產品。(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省畜牧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加強農機裝備主體建設。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持續推進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機裝備建設,在全省“一鄉一個”主體建設基礎上提檔升級,科學布局,逐步向村級延伸,穩定產糧大縣、畜牧大縣農機裝備主體建設支持政策,提升農機規模化經營能力和社會化服務水平。(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省畜牧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推進農機產業改革創新。開展農機研發製造推廣一體化試點。統籌科研、生產、銷售、鑑定、推廣套用等方面資源力量,構建行業龍頭企業牽頭、大型專業科研院所支撐、重點農業生產企業參與、創新主體相互協調的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聯合體,拓展農機裝備套用場景,推動大型高端智慧型農機、丘陵山區先進適用小型小眾機械等急需產品創製與北鬥智能監測終端或輔助駕駛系統集成套用,探索邊研發、邊熟化、邊推廣的新型工作機制,強化農業機械產業鏈、供應鏈。(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農業設施建設
(九)加強灌區工程建設。加快完成8處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年度建設任務,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33.4萬畝,實現松原灌區骨幹工程基本完工,推進4處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項目開工建設,大力增加灌區有效灌溉面積。(省水利廳負責)
(十)加快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聚焦鮮活農產品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圍繞蔬菜、水果兼顧地方優勢特色品種冷藏保鮮需求,以縣級以上示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建設主體,按照“規範組織、整域推進、強化管理、完善支撐、先建後補”的原則,新建和改擴建通風貯藏庫、機械冷庫、氣調貯藏庫、預冷庫等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580個。(省農業農村廳負責)
(十一)切實加大智慧農業推進力度。制定出台《吉林省智慧農業發展實施意見》,大力發展“網際網路+”現代農業,認定扶持一批智慧農業示範基地。積極推動“吉農碼”廣泛套用,實現農業農村部門、鄉村工作人員和正常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吉農碼”註冊套用基本全覆蓋。抓好第二批“數字村”試點,在梨樹縣開展“智慧農場”試點建設,探索我省智慧農業發展新路徑。(省農業農村廳負責)
五、強化農業節本增效提質
(十二)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落實國家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建設糧油綠色高質高效示範縣33個、經濟作物示範縣3個,集成推廣精量播種、機械化深施肥、增施根瘤菌肥、玉米大豆輪作、秸稈還田等節種、節肥、省工技術模式。建立水肥一體化示範區,重點推廣淺埋滴灌、裸帶滴灌等技術。加大玉米秸稈深翻還田滴灌水肥一體化、水稻側深施肥、有序機拋秧等技術推廣。示範推廣生物防治水稻二化螟、水稻重大害蟲性信息素誘控等綠色生產技術240萬畝以上。(省農業農村廳負責)
(十三)推進標準化生產。編制吉林省稻米全產業鏈系列標準。組織標準宣傳和實施推廣,創建水稻、蔬果、黑木耳、人參等標準化生產基地,組織開展國家現代農業玉米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基地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推動建立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抓好農業防災減災。制定農業防災減災保豐收預案。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落實防災減災措施,重點抓好抗旱播種、抗旱澆灌、排除田間積水等工作。加強氣象災害預報預警,適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最大限度減少產量損失。加密布設草地貪夜蛾、粘蟲等監測設備,新增太陽能智慧型昆蟲性誘設備100個、專用誘捕器5.4萬個,做到早預警、早防控,努力實現“蟲口奪糧”。(省農業農村廳、省水利廳、省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深入實施農產品品牌建設工程。加快品牌強省建設。培育一批綠色優質安全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深度開發以長白山特產品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不斷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辦好第二十一屆長春農博會和域外浙江、安徽等宣傳推介活動,開展“打好品牌看吉林”系列宣傳活動。組織“農產品進景區、進賓館、進交通樞紐”,辦好“全國百戶企業進吉林”等活動。(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市場監管廳、省糧食和儲備局、省供銷社、省畜牧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紮實推進種業振興行動
(十六)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完成13個縣農作物種質資源系統調查、搶救性收集和畜禽、水產種質資源普查調查,摸清全省農業種質資源底數。加快推進作物種質資源和北方粳稻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延邊牛保種場、馬蘇大麻哈水產種質資源場建設。加強種質資源鑒評,提升種質資源在科技創新中的利用效率。(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省農科院、吉林農業大學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加強育種自主創新。加快推進公主嶺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建設,聚集優勢種業資源,打造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種子科技創新高地。組建我省生物育種聯盟,推動種質資源、育種技術、實驗儀器共享利用,開展主要農作物育種聯合攻關,加快培育並審定一批優良新品種。(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省農科院、吉林農業大學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加強制繁種基地建設。加強洮南市國家玉米種子基地建設,進一步提升基地生產設施水平。推動公主嶺市國家水稻種子基地、撫松縣國家人參區域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規劃制定和實施;落實玉米、水稻制種保險政策,降低企業制種風險。加強南繁育種科研基地建設,引導和鼓勵育種單位加大投入,穩步擴大面積,提升“育、繁、制、鑒”能力。(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省農科院、吉林農業大學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加強龍頭種業企業培育。強化政策支撐,實施種業龍頭企業扶優行動,鼓勵優勢種業企業引入優質種業資源、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加強與國內外的科研院校、種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夯實育種研發基礎。支持企業兼併重組,實現優勢互補,培育創新力、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種業企業。(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省農科院、吉林農業大學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加強種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健全和完善種業監管執法體系,加快構建從育種端到用種端、從生產端到市場端的全流程監管模式,提升種業監管執法效能。深入開展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加大案件查處力度,依法嚴厲打擊套牌侵權、假冒偽劣等違法行為,規範種業育種科研、生產經營秩序。(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抓好設施蔬菜生產
(二十一)加快推進溫室大棚建設。深入實施“百萬畝棚室建設工程”,新建各類棚室2.5萬畝,建成設施蔬菜生產基地50個以上,重點支持建設30畝以上規模園區,對新建標準棚室面積超過1000畝的縣(市、區)給予獎補。謀劃儲備符合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條件的棚膜經濟發展類項目,鼓勵工商資本建設100畝以上大型設施蔬菜基地。召開全省棚室建設現場推進會議,重點推廣蓄熱節能日光溫室建設模式,鼓勵將塑膠大棚改造升級為溫室,全面提升冬季溫室生產裝備水平。(省農業農村廳負責)
(二十二)提高蔬菜生產能力。立足疫情常態化防控需要,依託省級“菜籃子”科企融合示範基地,建設棚室蔬菜應急保障基地100個以上,擴大蔬菜生產規模和供給能力。深入開展“雙百共建”行動,組織專家和基層農技人員開展“一對一”精準服務。加強“菜籃子”穩產保供農民培訓,提升農民技術操作能力。(省農業農村廳負責)
八、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
(二十三)加快推進肉牛大項目建設。落實肉牛產業化大項目包保服務機制,抓好新建58個肉牛養殖項目、在建63個肉牛產業化大項目建設,推動14個未復工項目儘快復工復產,推動48個已開工項目建成投產、擴容增量。推動42個獲批專項債項目儘快落地,指導市縣持續滾動和謀劃儲備一批肉牛專項債項目。(省畜牧局負責)
(二十四)加快肉牛繁殖改良。加快組建肉牛種業創新中心,實行企業主導下的商業化育種,打造全國頂級肉牛育種企業。強化液氮和凍精供應,暢通液氮和凍精配送,推動繁殖改良物資直達基層繁殖改良站點和養殖場(戶),滿足配種繁殖需求。推動繁殖改良員有序流動,就近就地開展畜禽配種服務。依託“吉牛·雲上繁改貸”金融產品,為繁殖改良站點提供4500萬元凍精採購全額貼息貸款,加快肉牛配種繁育進程。(省畜牧局負責)
(二十五)持續抓好生豬等畜禽產品生產。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深入組織實施《吉林省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分級建立生豬產能調控基地。加快生豬產業化大項目建設,穩定生豬產能。落實生豬價格預警機制,引導養殖場(戶)科學調整存出欄結構,確保全省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不低於91萬頭,生豬規模養殖場(戶)不少於2600個。加快發展肉羊、禽蛋和奶牛產業,啟動實施千萬隻肉羊項目,推動2000萬隻“中國蛋谷”、1000萬隻蛋雞肉雞和3000萬隻白鵝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嬰幼兒配方乳粉、原生態牧場等養殖加工項目建設,推進產業集
(二十六)強化畜禽產品產銷對接。實施品牌開發戰略,強化產銷對接,鞏固擴大“京津冀”主銷區市場,深化拓展吉浙、吉粵、吉滬、吉深、吉魯產銷合作。鼓勵屠宰加工企業加強冷鏈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冷鏈運輸、冰鮮上市,加快畜產品供應由“調畜”向“調肉”轉變。組織生豬屠宰加工企業與大型生豬養殖企業建立“點對點”運輸模式,確保生豬產品有效供應。(省畜牧局負責)
(二十七)大力發展梅花鹿產業。支持長春市雙陽區和東豐縣兩大核心區加快發展,鞏固提升九台、磐石等7個養殖基地,推動梅花鹿產學研綜合試驗區、東豐國際梅花鹿產業創投園等大項目建設,加強梅花鹿種源保護、精深加工、品牌創建和標準體系建設,打造千億級梅花鹿產業。加大梅花鹿宣傳推介力度,在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吉林梅花鹿”公共品牌,擴大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知名度。(省畜牧局負責)
(二十八)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落實非洲豬瘟常態化防控措施,持續開展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和監測流調。組織開展肉牛常見流行性疫病防治培訓。開展畜禽養殖場、屠宰場等重點場所消毒滅源,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繼續開展國家級和省級淨化場、無疫小區創建,鞏固提升養殖主體生物安全水平。啟動肉牛養殖大村“一村一名大學生獸醫計畫”,完成500個以上大村獸醫配備試點,提升基層疫病防控能力。(省畜牧局負責)
九、創新經營服務機制
(二十九)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耕耘者”振興計畫,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紮實推進農民合作社整縣質量提升試點和家庭農場示範縣創建試點。持續開展國家、省、市、縣示範社四級聯創和省、市、縣示範農場三級聯創。開展“空殼社”整頓和家庭農場“一碼通”統一賦碼工作。推進“一鄉兩名、一村一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輔導員選聘行動。完善農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價體系。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鄉村建設項目實施和運行維護。組織召開全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大會。(省農業農村廳負責)
(三十)提升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啟動建設縣鄉村三級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中心,推進省市縣三級服務組織名錄庫建設。搭建吉林省農業社會化服務信息平台,開發“吉農服貸”等產品。推廣“土地股份合作+服務主體+保險+糧食銀行+金融”等組合服務模式。推進4縣2鎮40個村農業生產託管整縣整鄉整村試點。創新組織形式和服務模式,推動35個MAP中心建設。加快構建縣鄉村三級“供銷社·惠農服務中心(驛站)”網路體系,打造集多種服務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為農服務平台。(省農業農村廳、省供銷社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推進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
(三十一)健全示範區推進機制。成立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領導小組,下設建設推進組和服務指導組。建立責任明晰、銜接順暢的工作推進機制,建設推進組負責示範區遴選、申報、管理、建設指導服務、考核、評估等工作;服務指導組負責推動科研成果在示範區轉化落地,強化人才支撐,吸引各類人才參與示範區建設。要及時總結推廣示範區建設經驗做法和建設模式,示範引領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吉林大學、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省農科院、吉林農業大學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十二)加大示範區支持力度。發揮資金集成效應,統籌實施各類農業生產、農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類項目向示範區傾斜,集中優先支持示範區建設。將示範區建設用地納入預留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的使用範疇。在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中優先保障示範區農業相關項目建設用地需求,做到應保盡保。支持各地將土地出讓收入或收益用於示範區建設。創新金融服務,引導金融資本向示範區傾斜。榆樹市、梨樹縣、永吉縣、東遼縣要強化資金、技術、項目等要素集成,用足用好中央和省級各項支持政策,加快把政策轉化為行動計畫、建設項目。(省直有關部門及相關縣〔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十三)提高示範區發展質量。加快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和推廣套用,提升示範區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廣生產方式綠色化,集成套用綠色生產技術、農業深度節水和生態循環模式,推動秸稈、廢舊農膜和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鏈。推動投入品套用綠色化,集成推廣科學施肥技術,加快有機肥替代化肥,實施綠色防控,確保示範區化肥、農藥利用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促進農產品供給綠色化,率先實現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目標。(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省市場監管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糧食和儲備局、省畜牧局及相關縣〔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加強保障支持服務和激勵措施
(三十四)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保障。積極爭取中央資金,籌措省級資金,重點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和農業機械化、種業振興、產業融合、新型經營主體發展。2022年實現全省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投入比例提高1個百分點。充分發揮財政投入引領作用,通過設立風險補償金、財政貼息的方式,發揮政策性擔保機構作用,撬動金融資本投入。穩定運行省級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基金和現代種業發展基金,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吸引金融和社會資本支持鄉村產業和種業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市縣在債務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用於支持鄉村振興領域符合條件的項目建設。落實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切實增強農戶抗風險能力。(省財政廳負責)
(三十五)強化涉農金融服務。推動金融機構最佳化服務機制,豐富產品體系,重點保障糧食生產、黑土地保護、畜牧產業、設施農業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重點領域有效融資需求。落實存款準備金政策,運用支農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擴大涉農信貸投放。推動“吉農金服”“吉企銀通”“吉農交易”等涉農金融服務平台提質增效,便捷金融機構與涉農主體聯繫渠道。健全銀農互動機制,開展線上線下常態化融資對接服務活動,強化融資供求銜接。做好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統計工作,開展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銀保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十六)加強科技支撐。啟動吉林省黑土地保護與高效利用科技創新重大專項、吉林省肉牛產業化發展重大科技專項。啟動實施吉林省特色經濟作物優質高效科技創新項目。開展吉林省科技特派員認定工作,開發科技特派員信息管理系統,對科技特派員進行重新登記,實行動態監測。繼續完善省市縣三級科技特派員鄉村振興專家服務隊伍建設。建立高標準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100個以上,培訓高素質農民2.5萬人,培育農業科技示範主體1000個以上。(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十七)強化責任落實。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加強組織領導,明確任務,壓實責任,增強各級黨委、政府重農抓糧積極性、主動性,切實抓好糧食和大豆面積落實落地。強化政策協同和資金保障,千方百計確保糧食產量穩中有升。加強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2022年底省里將對未完成任務的地區予以嚴肅追責。繼續開展“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省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工作組辦公室、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十八)強化激勵約束。增加糧食生產在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的權重,對2022年糧食增產超過1億斤、貢獻率排名靠前的三個縣(市)在權重分值內分別給予10%、8%和6%獎勵分。開展糧食生產突出貢獻集體和個人表揚獎勵,對前10名產糧大縣給予資金和項目傾斜,對糧食生產先進集體給予大型拖拉機等農機具獎勵。(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按職責分工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