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毛澤東在中共中央一九五三年六月十四日至八月十二日召開的全國財經會議的領導小組會議紀要第七號上寫的一段文字,收錄於《毛澤東文集》第六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 收錄:《毛澤東文集》
- 會議:全國財經會議
- 時間:1953年6月
背景資料,內容,注釋,
背景資料
國家資本主義之前世今身
從二十世紀進入二十一世紀,整個世界發生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重大變化。自上世紀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所形成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立,經過了46年後,以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轟然坍塌而結束。而資本主義陣營方面,在似乎取得了極其重大的勝利之後,還沒有來得及陶醉,就又陷入一系列經濟危機之中。先是1997年發生的,處於資本主義邊緣地帶的亞洲金融危機,接著又在2008年爆發於資本主義中心地帶的美國次貸危機,連帶整個資本主義核心地帶的歐洲各已開發國家及整個世界處於經濟大危機的恐懼之中。危難中,剛剛興高采烈宣布“歷史終結”,馬克思主義已經湮滅的人們,又不得不在垃圾堆里刨找被他們扔進去的馬克思的書籍,從裡面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這真是構成了一幅絕妙的世事諷刺畫。現在,又有不少人開始急急忙忙地宣布,資本主義已經徹底完蛋了。還有不少人堅守資本主義的教條,打死也不承認資本主義的完蛋,反而說,一切災難都是因為沒有完完全全的,徹徹底底的貫徹資本主義的教條,在執行中打了折扣造成的。孰是孰非,為了尋找一個正確的答案,我們有必要冷靜下來,重新對資本主義的前世今生進行一番認真的審視。
當我們重新閱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毛澤東、鄧小平的書籍,當我們重新閱讀亞當.斯密、李斯特、哈耶克、弗里德曼等西方經濟學家的書籍,當我們沿著布羅代爾、斯塔夫里阿諾斯等西方歷史學者的思路考察西方社會及他們描述的東方社會時,就會發現,資本主義社會是豐富多彩的,就像延續數千年的中國農業社會,曾經先後出現奴隸制度,封建制度,中央專制制度一樣,資本主義社會儘管只有幾百年的歷史,但各個先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他們各自實行的制度,有著顯著的差別,這種差別有時甚至是敵對的,因而引發了若干次大大小小的戰爭,甚至是世界性的戰爭。沿著這條主線,我們會發現,這種差別早在20世紀初,就被列寧所發現,被稱之為“自由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由此以後的百年世界發展史,都始終貫穿著自由資本主義體系和國家資本主義體系的爭鬥。在這期間的所有重大政治經濟事件,都能從這個矛盾中得到合理的解釋,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敗亡,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危機,都與此有關,其最深層次的原因也在於此。為此,本文有意對這一貫穿近代歷史發展的主線進行一番考察和描述。
列寧首倡國家資本主義
“國家資本主義”這個詞,在手頭能夠查找到的相關著作中檢索,最早見諸於列寧在1917年9月寫的文章《大禍臨頭及防止之法》。由於書是蘇聯1947年外文出版局印的,這個名稱可能和後來的文章名字略有出入。當時俄國沙皇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三年後在東線戰場上敗於德軍,工人和士兵通過武裝的“二月革命”,迫使沙皇下台。沙皇下台後,政權卻被資產階級的政黨接管,建立了一個“民主的”過渡政府。這個過渡政府非常鬆散、軟弱,儘管面對整個國家因為戰爭導致的饑荒和大規模的失業現象,束手無策,一籌莫展,卻還整天考慮著履行協約國條約,繼續與德國的戰爭。在這種情況下,列寧寫了這篇文章,並提出應對之策:由國家實行監督、監察、統計和調節生產和流通,規定生產中勞動力的正確分配,愛惜民力,消除對民力的浪費,加以節省。監督的主要辦法是銀行國有化,大型壟斷公司國有化,取消商業秘密,強迫中、小工商業者實行合併,強迫人民聯合於消費合作社。同時列寧指出:強迫把工業合併到組合之中,是在德國早已實行了的,這是“國家推進資本主義發展的辦法”。針對一個特例,既戰時最缺乏的食品麵包而言,列寧專門指出德國是“最準確、最精密、最嚴格調節消費的模範國家”。此時離“十月革命”僅距一個月的時間。在該文中,列寧還有如下最重要的一段話:
“如果社會主義在經濟上尚未成熟,那末任何起義也不會創造出社會主義,而是因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最完備的門階,是歷史梯子上的這一級,即從這一級到社會主義那一級是沒有任何中間級段的。”
“十月革命”勝利後的第四年,既1921年4月,列寧又寫了一篇重要的文章《論糧食稅》,在這篇文章中,列寧指出當時蘇聯存在的五種經濟成分:1.原始的小農經濟。2.小商品經濟。3.私人資本主義經濟。4.國家資本主義經濟。5.社會主義經濟。在這篇文章中,列寧重申了他在1917年革命前夜的觀點,指出1921年蘇聯的兩大經濟重點:一是繼續加強國家資本主義,用國家資本主義擠垮和控制私人資本主義。二是把小生產和農民通過合作社的方式引導到國家資本主義的方向。在這個時間段中,列寧領導革命的最重要的步驟是實行新經濟政策,向小農經濟和小商品經濟做出讓步,解決國計民生的基本問題。同時用新的手段加強國家資本主義。這個手段不但包括了進一步加快國家所有的大企業的建設和發展,包括了大規模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蘇聯的經濟,還包括了向外國資本出租和出借國有的礦山、工廠等等。
列寧關於建設國家資本主義的思想有沒有違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此,我們需要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共產主義原理進行必要的了解。關於科學共產主義原理,最重要的著作是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共產黨宣言發表於1847年11月,在此之前,恩格斯同年發表了一篇重要著作《共產主義原理》,為《共產黨宣言》做了理論準備。在這篇文章中,恩格斯指出:廢除私有制就從根本上剝奪了相互競爭的個人對於工業和一切生產部門的管理權,這些部門改由社會管理,為了公共利益按照總的計畫在社會全體成員的參與下經營。競爭將被聯合取代。無產階級將通過革命建立政治統治。革命後的措施有12條:
2.沒收反動分子的財產。
3.通過國營工業擠壓、贖買資本家的財產。
4.勞動者在國營單位勞動。
6.金融系統國有化。
7.隨經濟發展擴大國有化。
8.全面實行公費教育,教育與勞動相結合。
9.公共住宅免費提供給工農。
10.拆除舊的不文明的建築。
11.無論是否婚生,子女都擁有財產繼承權。
12.運輸業集中於人民手中。
在這篇文章中,恩格斯特別指出:社會主義不可能在一國或若干國家首先實現,原因是資本主義已經是一個世界範圍的體系,只有在世界範圍摧毀這個體系,才能過渡到社會主義。為此,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構想是在資本主義的若干中心國家爆發革命,從而迫使這個體系自我坍塌,然後在全球範圍內向共產主義體系過渡。所以馬克思講: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夠最後解放自己。這句名言的深意就在這裡。後來,在<共產黨宣言>中,這12條完善為10條:
1.剝奪地產,地租用於國家支出。
2.徵收高額累進稅。
3.廢除繼承權。
4.沒收流亡者和叛亂者的財產。
5.金融系統國有化。
6.運輸業國有化。
7.增加國營工廠,按計畫開荒和改良土壤。
9.農業與工業相結合,消滅城鄉對立。
10.免費教育。
更為重要的是,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給出了一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階段論。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定義,人類社會是從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對應於這些社會的生產力而言,原始共產主義的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靠狩獵捕魚生活,沒有剩餘產品,沒有階級劃分。當社會生產力從捕獵打魚發展到農業畜牧後,產品有了剩餘,催生出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大階級,這時有了基於奴隸制的國家。隨著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達,農業和畜牧的剩餘產品大增,出現了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封建制國家出現。接著是工業革命,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資本家和工人兩大對立階級登上歷史舞台,資本主義國家出現。資本主義國家由於無法避免的矛盾,終將爆發無產階級革命。革命導致無產階級的專政。但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馬克思儘管提出了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後的十條具體措施,但並沒有指出這就是社會主義,相反,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用很大的篇幅來批判了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為此,馬克思在1882年再版序言中專門解釋到“在1847年,社會主義意味著資產階級的運動,共產主義則意味著工人的運動。當時,社會主義,至少在大陸方面,是可以進出沙龍的,而共產主義卻恰恰相反。”
60年後,馬克思的預言實現。1917年10月,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誕生了。這次革命的領袖列寧在這個新生國家裡,完全實踐了馬克思的10條構想。唯一不同的是,當時的俄國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邊緣,而不是中心。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並沒有因為俄國的革命而徹底坍塌,僅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在這樣的新生國家中,列寧充分注意了革命者的共產主義激情,但又冷靜地考察了蘇聯的國際地位和發展現狀,因而提出在經濟上建設國家資本主義的思想。在此列寧一點也沒有違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反而是實事求是地完全按照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基本原理進行了實踐,使得蘇聯得以生存下來。
列寧之所以提出建設國家資本主義,一方面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尊重。另一方面還面對著來自“第二共產國際”的壓力,該“國際”針對蘇聯的建立,發出這樣的評判:“俄國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足以實現社會主義的水準”。第三個方面是面對黨內的壓力,在取得政權後,黨內的激進份子已經迫不及待地,巴不得明天就宣布進入共產主義了。針對這樣的狂熱情緒,列寧有必要潑一盆冷水。
史達林和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實踐
列寧於1924年去世。列寧去世後,史達林先後與托洛斯基、布哈林、季諾維也夫等其它黨內老資格的革命家就一國之內能否長期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一國之內能否建成社會主義等關係到蘇聯生死存亡的大問題產生激烈爭論。史達林堅持一國之內能夠建成社會主義,而其它人等則持不同觀點。爭論的結果眾所周知,史達林取得完勝,托洛斯基被驅除出國,流亡國外,布哈林、季諾維也夫等先後被開除出黨,最終槍斃。自列寧去世後,蘇聯宣布新經濟政策勝利結束,開始把全部工業納入國有軌道,在農村則全力推行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制。從1928年起,蘇聯開始了實施第一個國民經濟5年發展計畫。這是一個偉大的創舉,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際上由紀律嚴明的高效率的官吏集團利用國家的力量,成功地統籌建設了一個大國的工業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這個經濟建設的動力與自由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在於:它是一種不完全依賴於金錢對經濟的間接控制驅動的經濟發展,這種發展僅依賴於類似於軍隊的高度紀律性,對經濟進行產量、質量、比例進行全系統控制,最終目的是形成國家整體的強大工業製造能力,其過程並不排斥金錢的“潤滑”,但被限制在一定範圍內,並也被納入整體控制計畫中。因此,這種模式的發展循環始終保證了官吏集團的絕對控制權,不給商人依靠金融奪取控制力的可能留下任何機會,也不受整個外部的自由資本主義體系任何影響。
蘇聯第一次5年計畫的第二年就迎來自由資本主義世界的最大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由於蘇聯自身體系與入自由資本主義世界分工體系的完全不同質,由於蘇聯作為自由資本主義體系的敵人被排斥在外,資本主義的信用體系崩潰對其沒有造成任何影響,這樣,蘇聯成為大洪水中的諾亞方舟。利用這次危機,蘇聯從美國和德國引進了大量技術、工程師,甚至把整個工廠都搬了過來。第一次5年計畫取得了輝煌勝利,蘇聯又繼續開始第二個5年計畫。到1938年,蘇聯已經成為強大的工業國家。每個五年計畫的基本指導原則,就是馬克思所分析的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如再生產理論,生產資料生產優先於生活資料的原則,重工業生產先於輕工業的原則,不同產品生產需要取得綜合平衡的原則等等。這樣的生產,不可能出現自由資本主義盲目競爭的錯誤,只可能出現計畫人員考慮不周。為此,在一片經濟蕭條的自由資本主義世界,有人從中看到了光明。作為極端反共的人士,英國的紳士凱恩斯先生巧妙變通地修改了蘇聯的國家全盤控制經濟的理論,讓這個理論能為自由資本主義諸國的資本家們能夠接受。辦法就是由國家控制貨幣的發行規模和速度,以及一些投資項目或方向。由此,為受到重重約束的自由資本主義國家的官吏開啟了一個能夠干預經濟的偏門。美國總統羅斯福據此實行新政,由國家實施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容納失業的勞動力。英國首相張伯倫開始大規模地為工人建築住宅,改善工人的待遇。德國則更是輕車熟路,希特勒重拾俾斯麥的政策,與大資本家聯合起來,壟斷了國家的工業建設,同時大張旗鼓地改善工人和農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待遇。使得德國奇蹟般地在短時間內擺脫了經濟危機。德國建造了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德國為讓每個工人都擁有自己的汽車而專門成立了大眾汽車公司,大量建立工人療養院,讓普通的工人大批帶薪休假療養。
國家的快速復興喚起了德國領導集團和德國人的復仇情緒和擴張野心,希特勒因此而能夠挑起第二次大戰。當他進攻包括法國在內歐洲自由資本主義制度諸國時,他的力量真是橫掃千均如卷席。唯獨他調頭向東,進攻蘇聯時,咬到了一顆咬不動的鐵核桃。以變相的老牌古典國家資本主義指導國家建設的法西斯德國這回碰到的是更新型的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照希特勒在準備“巴巴羅莎計畫”時自己的話說,德國這一次是攻打一個比德國更有精神支柱,更有堅定信仰的國家。戰爭以德國的徹底失敗而告終,這一次德國敗的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慘。戰爭是對於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最大考驗。這殘酷的考驗,蘇聯經受住了。戰爭的勝利不可辯駁地證明了這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精神力量,以及由這個制度和精神力量轉化出來的堅實物質生產力。戰後蘇聯經濟又高速發展,靠著這個制度,蘇聯成為超級大國,與美國共同管制世界。形成了所謂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全球對峙。
馬克思主義有三大來源,分別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為代表的古典哲學、以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以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者中,英國大資本家歐文是一個具體實踐者,他作為資本家,在他的企業內創造了一整套提高工人生活水平,促進工人及其子女受教育的辦法,合理地與員工分享了分配利潤。歐文的做法,後來在蘇聯通過國家的強力得到普遍的實施和推廣。蘇聯的分配製度和全民福利制度,使得全社會不同階級的收入趨於平等,這樣,生產出的產品總能被人消費。社會性的生產過剩現象被消滅,與自由資本主義體系完全相反的一個標誌性現象出現了,這就是短缺。據此為根本基礎,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內甚至與自由資本主義的個體經濟學對應,寫出了《短缺經濟學》一書。並指出限制這個制度下的生產企業的最大約束是資源,而限制自由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企業的最大約束是需求。史達林領導下的蘇聯的經濟方向被定為:在工業已經完全實現國有制的基礎上,逐漸把農業中的集體所有制業轉化為國有制,逐步消滅工業品作為商品與農產品的交換,從而最終消滅商品,實行全面的產品管理與調撥體制。這樣,自由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就會被消滅,階級的殘餘也同時被消滅,從而成為無階級的全民的國家,共產黨在這樣的條件下,也由階級的政黨過渡到全民的政黨。由於有這樣一個方針,蘇聯社會的主要矛盾被解釋為“不斷高漲的人民民眾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後的生產力的矛盾”。由於有兩大陣營的對峙,不同制度國家間存在著看得見的競爭就是科學技術與軍工航天領域。在這些方面,蘇聯以計畫經濟的模式搞舉國動員,取得不菲的成就。從而也刺激了自由資本主義國家以政府的名義進行巨額投資,參與國家間的激烈競爭。
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考察這時的蘇聯社會,就可以發現這個社會還存在著商品,存在著商品的交換,存在城鄉差別,存在著獨立核算的企業單位,存在著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差別,這種差別就某些方面而言,甚至是巨大的。這樣一種基本狀態,並沒有脫離列寧構想的國家資本主義,是還存在著階級的社會。只不過是一種較為完善的,較為純粹的由國家全面壟斷經濟,在內部採用社會主義措施提高和保證工人待遇的資本主義。因此,對於這樣的國家制度,作為以共產主義為目標的政黨而言,還遠沒有達到理想狀態,還需要繼續革命,需要對如此運轉的國家機器進行高度的控制和利用,並為此保持清醒的頭腦。但令人遺憾的是,處於晚年的史達林卻沒有這樣做,沒有實事求是地把這些科學定義為國家資本主義,並進而承認蘇聯社會的階級與階級鬥爭,並在這樣一種新的狀態中調動蘇聯共產黨積極投身新的階級鬥爭的積極性。結果,誤導了全世界為共產主義奮鬥的共產黨人。史達林不承認蘇聯經濟的本質是國家資本主義,給出的一個解釋是僅在列寧實行新經濟政策時期為國家資本主義時期。這一短暫時期渡過後,就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了。而在反法西斯戰爭全面勝利之後,蘇聯則開始宣布“進入無階級社會,全面向共產主義社會進軍”。在基本理論上則認為:整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是與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完全平行的體系。平行就不會相交,兩家井水不犯河水。這樣的見解埋下了蘇聯作為一個超級強國敗亡的種子。
在蘇聯當時耀眼的光環下,各國共產黨人幾乎沒有人敢對蘇聯的模式提出疑問,提出異議。只有中國歷經艱難困苦革命磨礪出來的領袖毛澤東,敢於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蘇聯發生的一切,並對其社會進行了分析和批判。現在我們從毛澤東關於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可以看到,毛澤東講:“社會主義制度下,雖然沒有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革命,但是還有革命,技術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是革命,從共產主義的這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也是革命。共產主義一定會有很多的階段,因此也一定會有很多的革命”。並重點提到勞動者享受的各種權利中,最重要的是“勞動者管理國家、管理軍隊、管理各種企業、管理文化教育的權利。實際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最根本的權利。沒有這種權利,勞動者的工作權、休息權、受教育權等等權利,就沒有保證”。他又講:“如果幹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廠看成自己的,而看成幹部的”。這個講話,實際上間接指出蘇聯還沒有消滅階級,甚至於社會主義制度也沒有上路,並敏銳地感覺到在新的社會中,官吏與民眾的嚴重對立。
毛澤東的思想體系是一貫的,雖然不斷發展,但中間沒有斷裂。後來,毛澤東的這個思想已經發展到了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還存在著階級,存在著階級鬥爭,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正是基於這個思想而發動的。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更加清醒地指出,資產階級就在黨內,運動的重點是整那些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這一下,階級鬥爭的問題破題了。文革後期,毛澤東在關於資產階級法權的談話中更進一步說,我們實行八級工資制,和舊社會差別不大,要搞資本主義很容易。在這一期間,毛澤東和蘇聯徹底決裂,大搞桌球外交,和美國改善關係,啟用鄧小平,批林批孔批宋江,並說了許多人們當時完全不能夠理解的話。如毛澤東對江青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毛澤東對斯諾說:我沒有改變什麼,甚至連北京郊區的小村莊都改變不了。再過幾十年,我們這些人在後人眼中都是可笑的。毛澤東對毛遠新說:黨的政策發生重大轉折的時候,你要跟的上。等等。現在綜合分析,毛澤東已經完全看清了當時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資本主義本質了。但受馬克思關於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所限,僅僅靠不斷的革命衝擊還是無法衝破這一規律。列寧所確立的國家資本主義道路,就是一條非常曲折的道路,毛澤東不得不對此加以實踐,但他由於生命的時間所限,只能鋪路,卻沒有實踐的時間了。
對毛澤東當年關於發展資本主義的思想對當前我國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有和任何和看法
1953年毛澤東對這種資本主義曾作過極精闢的論述,毛說:“中國現在(需要)的資本主義經濟,其絕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用各種形式和國營經濟聯繫著,是受工人監督的資本主義經濟。”
毛又說:“因此,這種資本主義經濟已經不是普通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是一種特殊的資本主義經濟,即‘新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它主要地不是為了資本家的利潤而存在,而是為了供應人民和國家的需要而存在。
工人們還要為資本家生產一部分利潤,但這隻占全部利潤中的一小部分,大約只占四分之一左右,其餘的四分之三是工人(福利費)、為國家(所得稅)及為擴大生產設備(其中包含一小部分是為資本家生產利潤的)而生產的。
因此,這種新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帶著很大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是對工人和國家有利的。”《毛澤東文集》第六卷第282頁。
內容
關於國家資本主義經濟[1]
(一九五三年七月)
中國現在的資本主義經濟,其絕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種形式和國營社會主義經濟聯繫著的,並受工人監督的資本主義經濟。這種資本主義經濟已經不是普通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是一種特殊的資本主義經濟,即新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它主要地不是為了資本家的利潤而存在,而是為了供應人民和國家的需要而存在。不錯,工人們還要為資本家生產一部分利潤,但這隻占全部利潤中的一小部分,大約只占四分之一左右,其餘的四分之三是為工人(福利費)、為國家(所得稅)及為擴大生產設備(其中包含一小部分是為資本家生產利潤的)而生產的。因此,這種新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帶著很大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是對工人和國家有利的。
根據毛澤東手稿刊印。
注釋
[1]這是毛澤東在中共中央一九五三年六月十四日至八月十二日召開的全國財經會議的領導小組會議紀要第七號上寫的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