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泉州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泉州市行動方案(2021—2025年)》已經市政府第111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泉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3月18日
方案全文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項目帶動、區域協作,構建科學有效的保護體系,彰顯閩南文化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加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認同、維護文化多樣性的作用,體現泉州閩南文化發祥地、核心區和富集區的擔當和作為。
堅持整體性保護,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保護非遺傳承群體,保護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關聯環境,提升非遺能見度,呈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良好狀態。
堅持依法和科學保護,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融入旅遊發展、融入城鄉建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二、工作目標
通過5年努力,爭取新增5項世界級、國家級非遺項目,新增30位省級以上非遺傳承人,各縣(市、區)(含泉州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下同)非遺綜合展示館全履蓋,新增非遺傳習所300個以上,閩南文化成為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必學課程,非遺數位化保護、傳播持續推動,閩南文化在對台港澳對外文化交流合作中的作用進一步突顯,達到國家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提高遺產可見度、彰顯文化多樣性、增強保護髮展自覺性、宣示保護責任和義務”的目的,閩南文化(泉州)生態保護區建設成為“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先進區、示範區和引領區。
三、工作任務
(一)以非遺為核心的保護行動
1.做好非遺項目名錄“擴編”和設施完善。完善非遺代表性項目評審和管理制度,出台《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評審和管理規定》。積極推進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擴編”,開展保護工作績效評估,總結推廣保護優秀實踐案例,動態管理項目及保護單位。爭取新增12個以上國家級、省級項目。公布兩批次市級名錄和縣級名錄。繼續實施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十百千基礎工程”,支持結合旅遊景區、遊客中心建設地區綜合性非遺館、體驗中心。每個縣(市、區)建成1個綜合性非遺館,鼓勵非遺項目較為豐富的鄉鎮(街道)開闢非遺展示空間,支持社會力量創辦文化遺產博物館,公布一批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展示點,豐富人民民眾文化體驗。
2.加強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保護管理。主動牽頭閩南地區南音項目、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畫的履約保護,加大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項目、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項目保護力度,協同廈門、漳州和馬來西亞做好“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的履約保護。建立申報項目儲備庫,爭取有跨區域的合作項目,梳理並推薦1~2項有泉州特色、國際影響、厚重價值的項目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名冊),爭取有新項目入選,項目數量保持全國前列。
3.壯大非遺傳承人隊伍。修訂出台《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和管理規定》。新增兩批次市級和縣級非遺傳承人,爭取新增30名以上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支持、資助非遺傳承人授徒傳藝。支持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非遺傳習所300個以上,鼓勵各地、各行業協會建設非遺傳習所、傳習中心,力爭市級以上的非遺傳承人都有傳習場所。加強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補部分非遺傳承人設計意識之缺、當代審美之缺、市場意識之缺,提高非遺傳承人群保護傳承創新能力。
4.做好非遺普查和分類保護。繼續做好各類非遺資源普查,研究、了解和掌握非遺項目類別的特點,因類制宜,採取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做好非遺項目的分類保護。加強對閩南方言的保護,閩南語進校園有教師有教材有課程,利用課內和課後延時服務等開展閩南語、閩南語歌曲、閩南戲曲、泉州歌訣、泉州講古等項目的傳承推廣;在各類媒體開闢閩南語專欄等,鼓勵青少年學習、掌握使用閩南語,鼓勵新泉州人學習、掌握使用閩南語,感知閩南優秀的傳統文化,創建更加和諧的社會環境。對民間文學、民俗、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等項目,注重在相關社區的宣傳、教育和開展活動,促進群體傳承;對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類的項目,注重核心技藝傳承及原材料保護;對傳統表演藝術類的項目,注重傳統劇(節)目及其資料的挖掘和整理,及時搶救記錄老藝人及其代表性劇(節)目。每年復排傳統劇(節)目15個以上;舉行會演會唱、公益演出1500場次;舉行傳統技藝類、傳統醫藥類、傳統體育遊藝類、民俗節慶類專項活動1000場次。
5.加強非遺數位化工作。總結推廣泉州南音記錄工程的經驗,科學實施非遺記錄工程,採集、製作市級以上非遺項目數字資源,用於展示、傳播、利用。完善、提升泉州文化雲,提高影響力。各地建成非遺數據中心並通過網際網路公益發布。啟動傳承人記錄工程。泉州非遺館建成國語、閩南語、英語智慧型化講解系統並投入使用。實施泉州南音記錄工程(二、三期)。
6.完善校園非遺傳承體系。幼稚園和中國小開設非遺課程、職業院校開展非遺教學傳習、高校開設南音等非遺專業課程,構建幼稚園、國小、中學、職業院校、高等院校階梯式的非遺教育傳承體系,培養一批青少年非遺傳承人。開展非遺活動進校園、非遺知識進教材、非遺傳承人上講台,形成人人傳承發展閩南文化的生動局面。提升“南音進校園”知名品牌,持續開展“泉州市中小學生南音比賽”“中國小古詩文唱南音”“南少林武術進課間操”“泉州民間工藝進課堂”“閩南語言文化進校園”“閩南戲曲進校園”。每3年評選1次“泉州市閩南文化傳承基地學校”。
7.開展非遺主題傳播活動。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及其他重要節慶,舉辦以非遺為主題的傳播推廣活動。辦好海上絲綢之路非遺展、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泉州國際木偶節、泉州市戲劇會演、威遠樓之夏戲劇節等活動,打造泉州廣播電視台閩南語頻道等非遺品牌。開展非遺進校園、進鄉村、進機關、進社區、進軍營、進企業“六進”活動。各地組織開展傳統節慶和民俗活動,滿足新時代人民民眾美好生活新需求,彰顯我市非遺保護新理念、新實踐和新成果。全市每年舉辦各類非遺主題傳播活動80場以上,各縣(市、區)每年舉辦5場以上。
8.加強閩南文化對外和對台港澳地區交流與合作。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台港澳地區的文化交流,依託境外泉籍同鄉社團及各類商協會、青年團體,配合重大文化交流項目、利用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閩南文化節、閩台對渡文化節、南安鄭成功文化節等知名節慶,舉辦閩南文化交流活動,爭取將世界閩南文化節納入國家“感知中國”項目。5年內經由政府、事業單位組織的與境外非遺交流活動達到100個以上。舉辦兩岸青少年閩南文化體驗、泉州歌訣及閩南語歌曲比賽、祖地文化旅遊觀光等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二)區域性整體保護行動
9.繼續推進泉州古城等全市21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整體性保護重點區域的建設提升。落實建設主體責任,落實《泉州市21個閩南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重點區域保護規劃》。發揮泉州古城公共文化空間多的功能作用,多點布局,全方位做好形式多樣的非遺傳承展示,帶動古城街區業態向好向優提升。打造古城非遺旅遊示範線路,帶動重點街區文化旅遊提升發展。在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提升中,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重要內容,充分挖掘資源,加強傳承和展示工作,提升文化內涵。
10.推動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鄉村振興的相互促進。配合全市村莊分類和村莊規劃編制,打造鄉村振興示範線路,帶動重點村集中連片提升發展。加強區域內特色小鎮、傳統村落非遺保護,鼓勵發揮村規民約和節慶、儀式等民俗活動在鄉村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支持建設家風家訓等鄉村文化場館。非遺項目、傳承人及傳統工藝、工藝美術大師評選,以及保護經費分配,要體現對老少邊遠地區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
11.加強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理論研究和出版工作。依託並發揮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閩南文化研究基地、華僑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泉州師院閩南文化生態研究中心、泉州學研究所、泉州市戲劇研究所、泉州南音藝術研究院、泉州地方戲曲研究會等相關研究機構作用,開展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理論和實踐研究。爭取將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閩南文化研究基地升格為中心,在強化理論研究和舉辦學術活動的同時,爭取設立博士點。出版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叢書及其他研究成果的出版物。全市開展5個以上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課題研究。
12.全面科學總結保護成果。出版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泉州地圖集,內容包括各地文化形態形成的地理環境、歷史沿革、現狀、鮮明特色、文化內涵與價值的描述和分析,保護區域範圍及重點區域縣級以上非遺項目、文物保護單位、相關實物和重要場所清單,與文化遺產相關的區域自然遺產清單等。2024年前編輯出版《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泉州地圖集》。
(三)非遺與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行動
13.推動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旅遊融合發展。依託區域內獨特的閩南文化生態資源,以打造旅遊目的地為目標,開展文化研學游、文化體驗游、文化休閒遊。支持旅行社、旅遊企業等將非遺元素與旅遊線路融合,通過產品設計、線路策劃等,推出20條以上非遺主題旅遊線路,爭取入選全國非遺旅遊路線。重點區域整體保護與旅遊景點建設相結合,為全域旅遊打基礎。助力泉州古城文化生態旅遊度假區建設,建設和提升20個以上非遺傳習所,打造1~2台植入非遺元素的常態性演出。
14.鼓勵非遺的生產性保護。加強閩南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利用,加大力度扶持一批生產性保護項目,進一步壯大以德化瓷燒制技藝、安溪鐵觀音製作技藝、惠安石雕等非遺生產性項目為核心技藝的超百億產業,培育以永春香製作技藝為核心技術的產業,力爭產值超過百億。新增各級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50個以上。深入研究挖掘優秀閩南文化資源,推動非遺項目與文化創意、文化旅遊有機結合,推出一批符合當代審美和市場需求的非遺文創精品。積極推動利用線上線下等多種途徑進行非遺產品推廣、售賣。舉辦非遺購物節。
15.推動“中國工藝美術之都”建設。深入實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畫》,推動“中國工藝美術之都”建設,培養一批能工巧匠,打造一批知名品牌。組織開展傳統工藝相關技能培訓,帶動就業,變“指尖技藝”為“指尖經濟”。支持傳統工藝美術品種技藝評審認定,支持建立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市、縣兩級非遺傳承人評選,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占30%以上。每年舉辦2期以上“泉州工藝美術研習班”。
16.創新非遺展示傳播方式。融通多媒體資源,創新表達方式,集中展示具有閩南文化標識的演藝產品、視聽節目等。適應媒體深度融合趨勢,創新傳播方式。推動主流媒體加大非遺宣傳傳播力度,發揮微信、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獨特優勢,豐富傳播手段,增強泉州閩南文化的知名度、美譽度。鼓勵社會組織開展非遺宣傳、展示。全市每年製作、發布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非遺相關作品3000個以上,各縣(市、區)每年製作、發布200個以上。
(四)加強保障要素建設
17.開展立法和機制建設。開展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立法,2021年出台《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促進辦法》政府規章,爭取適時上升為地方性法規。調整充實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工作領導小組。落實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執法檢查力度。將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納入績效考評體系。加強各縣(市、區)互動,促進泉州、漳州、廈門三市聯動,建立三市會商交流機制。
18.加強機構和隊伍建設。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機構、隊伍建設。市、縣兩級配備專職工作人員,每年舉辦2期以上培訓班。建立非遺保護志願者隊伍。調整充實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專家委員會,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19.做好經費保障。依法將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所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強化資金前期審核、事中監督和事後考評,評價結果作為安排預算、完善政策和改進管理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