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怨·雁盡書難寄

閨怨·雁盡書難寄

詩沒有單純寫主人公的愁怨和哀傷,也沒有僅憑旁觀者的同情心來運筆,而是通過人物內心獨白的方式,著眼於對主人公純潔、真摯、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寫,格調較高,不失為一首佳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閨怨·雁盡書難寄》
  • 創作年代:初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沈如筠
作品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信息

【名稱】《閨怨·雁盡書難寄》
【年代】初唐
【作者】沈如筠
【體裁】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閨怨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
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

作品注釋

⑴雁書:《漢書·蘇武傳》:“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後漢使復至匈奴 ,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後因以“雁書”為一封信的代稱。李白送友人游梅湖》詩:“莫惜一雁書,音塵坐胡越。”
⑵伏波:指後漢將軍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詩中多用“伏波營”指代征人所在軍營。

作品鑑賞

此詩創造的意境是一個皓月當空的夜晚,丈夫戍守南疆,妻子獨處空閨,想像著憑藉雁足給丈夫傳遞一封深情的書信;可是,春宵深寂,大雁都回到自己的故鄉去了,斷鴻過盡,傳書無人,此情此景,更添人愁緒。詩一開頭,就用雁足傳書的典故來表達思婦想念征夫的心情,十分貼切。“書難寄”的“難”字,細緻地描狀了思婦的深思遐念和傾訴無人的隱恨。正是這無限思念的愁緒攪得她難以成寐,因此,想像著藉助夢境與親人作短暫的團聚也不可能。“愁多”,表明她感情複雜,不能盡言。正因為“愁多”,“夢”便不成;又因為“夢不成”,則愁緒更“多”。思婦“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在“出戶獨彷徨”(同上)之中,舉頭唯見一輪孤月懸掛天上。“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於是她很自然地產生出“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的念頭了。她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樣,灑瀉到“伏波營”中親人的身上。“伏波營”借用東漢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在南方邊境。
這首詩為思婦代言,表達了對征戍在外的親人的深切懷念,寫來曲折盡致,一往情深。其曲折之處表現為層次遞進的分明。全詩四句可分為三層,首二句寫愁怨,第二句比第一句所表達的感情更深一層。因為“雁盡書難寄”,信使難托,固然令人遺恨,而求之於夢幻聊以自慰亦復不可得,就不免反令人可悲了。三四句則在感情上又進了一層,進一步由“愁”而轉為寫“解愁”,當然,這種幻想,是不能成為事實的。這三個層次的安排,就把思婦的內心活動表現得十分細膩、真實。
詩寫得情意動人。三四兩句尤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婦的孤單之感。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隔絕,人們可以千里相共的。願隨孤月,流照親人,寫她希望從愁怨之中解脫出來,顯出思婦的感情十分真摯。
詩沒有單純寫主人公的愁怨和哀傷,也沒有僅憑旁觀者的同情心來運筆,而是通過人物內心獨白的方式,著眼於對主人公純潔、真摯、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寫,格調較高,不失為一首佳作。

作者簡介

沈如筠,唐代詩人。潤州句容人,約生活於武后至玄宗初期。善詩能文,又著有志怪小說。曾任橫陽主簿。與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友善,有《寄天台司馬道士》詩。殷璠匯集包融儲光羲殷遙丁仙芝等十八人詩為《丹陽集》,其中包括沈如筠。已佚。《全唐詩》錄存其詩四首,斷句兩聯。以《閨怨》較好。名句“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沈德潛謂與沈佺期“可憐閨里月,偏照漢家營”同妙。沈如筠還著有《異物志》、《古異記》,均已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