閘弄口

閘弄口西起朝暉路與河上相對,東至機場路里街,長575米(下城區境內長275米)。閘弄口西北有會安壩,明洪武五年(1372)始建,近有柳林、清涼兩閘。此地位清涼閘口,故俗名閘弄口。

翟灝《艮山雜誌》:清涼閘在艮山門外,臨江鄉八圖清涼橋下。雍正七年(1729)總督李衛委仁和知縣董怡曾重修。
水閘名取“清涼”、“柳林”,皆含秀美之意,楊柳垂蔭人喜,清波蕩漾魚樂,均為昔日閘弄口的風光。明散文家高濂《登東城望桑麥》一文描述說:“桑麥之盛,唯東郊外最闊,田疇萬頃,一望無際。春時,桑林麥隴,高下競秀。風搖碧浪層層,雨過綠雲繞繞。雉雊春陽,鳩呼朝雨。竹籬茅舍,間以紅桃白李,燕紫鶯黃。寓目色相,自多村家閒逸之想,令人便忘艷俗。”
明清以降,杭州絲綢勃興,絲綢零機戶多集中於東園巷、艮山門一帶。艮山門外臨江鄉、太平鄉農民紛紛棄農養蠶,有的幾成蠶民,他們以植桑養蠶、賣繭繅絲為生。閘弄口還是杭城絲線的主要產地(用廢繭抽絲製成)。清吳乾《絲線》詩:“比絲量停勻,曳空絞成線。七入變原赬,五色備組煉。刺紋驗日長,穿針佐宵燕。文彩炫九方,經綸一隅擅。”王元琨《紡車》詩:“織緯有佳具,取象月輪滿。機婦出素手,揮臂不嫌緩。受絲用頗約,一線運纖管。輕風習習生,閃爍篝火短。”
閘弄口昔有陳家大院,西側為琴溪,溪水從城河流入陳家門前大池塘,向西幾成直角瀉落2米餘石砌斜坡,水如潮湧,出水處還有一獨木小橋橫架東西兩岸,境色入畫,名“閘弄潮聲”,乃“艮山十景”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