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建蜀(MUN Kin Chok,1935~),原籍四川重慶。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市場與國際企業系主任、EMBA創辦人與主任。全國政協委員(1987- 至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名譽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閔建蜀
- 外文名:MUN Kin Chok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四川重慶
- 出生日期:1935
- 職業:教授
- 主要成就: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
- 性別:男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主要作品,個人觀點,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閔建蜀教授為香港中文大學市場學榮休講座教授,新亞書院榮譽院士,是市場學的傑出學者,曾任新加坡南洋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香港市場學會總裁,美國國際企業學會東南亞分會會長,廣東運銷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市場學會顧問;中國高校市場學會顧問;中國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市場專業聯會名譽會長。
閔教授於一九六五年獲德國佛萊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經濟學碩士學位,一九六七年再獲該校頒授經濟學博士學位。一九六九年,閔教授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任工商管理學講師,一九七四年晉升為高級講師,一九八二年獲委任為市場學講座教授;二零零零年榮休,獲中文大學頒授市場學榮休講座教授銜。
閔教授服務中文大學超過三十年,期間擔任多項行政職務,包括新亞書院工商管理系系主任、新亞書院市場與國際企業系系主任、中文大學市場與國際企業學科委員會主席,並於一九八一至八四年及一九八七至九三年三度當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此外,閔教授曾任大學教務會獎學金委員會主席、大學校外進修學院諮詢委員會主席、亞太工商研究所管理委員會主席,以及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等職。
一九七四年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成立,閔教授為主要策劃人之一。他首次出任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時,領導學院重整,引入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並將原本獨立的工商管理碩士部門併入學院。閔教授又倡議成立亞太工商研究所,及規劃成立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並擔任課程主任(一九九三年至二零零二年)。該課程為全港首創,多次獲評為亞太地區(包括澳洲與紐西蘭)最佳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之一,在全球排名亦位列前茅,閔教授居功至偉。
中國自一九七八年對外開放之始,閔教授即協助中文大學重建與內地院校的交流網路。在八、九十年代,協助很多內地院校建立市場學、國際企業與工商管理課程。他曾擔任多所院校的榮譽教授職務,貢獻良多。閔教授將中國傳統哲理(尤其是《易經》)套用於現代管理,見解獨特,貢獻卓越。
退休後,閔教授仍積極從事教研工作,現仍於香港中文大學EMBA課程開講《易經與領導的藝術》。
主要成就
閔氏評估法
在羅氏等級評分法的基礎上提出兩種密切聯繫而又有一定區別的投資環境評價方法:閔氏多因素評估法和關鍵因素評估法。
閔氏多因素評估法將影響投資環境的主因素分為十一類,每一類主因素又由一組子因素組成。
主要作品
出版著作
論文百餘篇,專著有:
《市場研究:基本方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7。(為最早出版的市場研究中文書)
《市場管理》(合作者有中大的李金漢教授、城大的游漢明教授、港大的謝貴芝教授),商務印書館,1982。
《行銷,投資,管理》(何淑貞、冼日明編),廣角鏡出版社,1985。
《中國投資環境》(合編者:王慧炯、李伯溪、薛鳳旋),中國國務院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出版,1987。
《改革與進步》,人民日報出版社,1989。
《中國式企業管理的探討》(與蔣一葦等合著),經濟管理出版社 北京,1985。
《經濟體制改革與市場拓展》(與蔣一葦等合著),經濟管理出版社 北京,1986。
《論企業經營機制》(與周叔蓮等合著),經濟管理出版社 北京,1988。
《論企業家精神》(與周叔蓮等合著),經濟管理出版社 北京,1989。
《易經與領導智慧》,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Chinese Leadership Wisdom from the Book of Chan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6.
個人觀點
從陰陽調和的太極圖開始解析,閔建蜀教授層層剖開《易經》的本質,在他看來,陰陽中和方為和諧,和諧依賴的是道德修養,而道德不僅僅依靠自律,還要依靠他律。
陰陽調和“德”為先
閔建蜀認為,從中心極點的屬性來看,它是任何事物發展的原點,陰與陽便是從這個原點發展出來的。
要達到和諧,就必須採用“中”的方法。“中是《易經》最主要的概念,要不偏不倚,有中也有正。”
對於團隊或者企業組織而言,以“中”的方法達到和諧的目標,也是必要的。閔建蜀認為,任何一個團隊,只有“和”為基礎,才能發展得更好,但“和”並不等同於事事無原則地同意,而是“和而不同”,保持團隊的獨立思考、剛健的狀態。
陰陽調和達到和諧,其基礎是什麼?閔建蜀的答案是“道德”。從個人到企業,從個體到整體,道德意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企業“道德”
像每個個體的人一樣,企業也是有不同的道德表現的。
閔建蜀將企業的不同道德表現分為四類,既合法又有道德的,不合法又沒有道德的,合法沒有道德的,不合法有道德的。
第一類企業的行為是最理想的,他們對員工公平,對股東不作假,對消費者貨真價實不欺騙。不過理想的狀態總是最難達到的,“人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閔建蜀理性地指出,能夠做到理想狀態的企業,少之又少;
第二類企業的行為也普遍存在,有的企業產品質量差,不兌現承諾,既不道德也不合法;
第三類企業的行為常常通過那些巧舌如簧的銷售人員表現出來,他們明知道推銷的產品有極高的風險,但卻不告知消費者,這種行為是合法的,卻並不符合道德準則;
第四類企業行為或許是企業不得已而為之的,偷稅漏稅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是為了企業能夠生存下去,不合法卻有道德。
自律與他律
四類企業共同存在於社會中,但這不意味著社會因此就自然能夠達到“和諧”的狀態。
“達到和諧社會,實際上有兩個基礎,一個是自律,一個是他律。”
事實上,人們常常陷入到誤區中,認為市場經濟就是爭取最大的經濟效益,但閔建蜀提醒說,市場經濟本身是建立在道德意識的基礎上的,只有建立在道德意識基礎上的市場經濟,才能夠真正發揮作用。
以行賄手段進行不公正的競爭,從而獲得商業利益的案例比比皆是,這正是破壞市場競爭精神的典型做法,也是缺乏自律的表現。與之相對應的便是,以他律來進行約束。
“陰陽必須合在一起才是太極,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閔建蜀用《易經》的哲學方法來解釋企業的自律與他律,“沒有他律是孤陰不盛,只有他律沒有自律孤陽不長。”
他進一步解釋說,自律是人們以道德意識和修養來控制自己的行為;他律則是人們只是在法律條款的約束下遵守法律。企業也是如此,儘管有自律的需求,但更多的是傾向於表面應付他律,壞處就是治標不治本。“一個真正和諧的社會需要治本治標。所以治本和治標是陰陽結合,是一個太極,也是必須同時考慮的,同時發生作用的。”
那些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被認為是既有自律又有他律的企業。在閔建蜀看來,另一個“太極”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與經濟效益,“陽面是社會責任感,陰面是社會責任效益。”
不過有這樣一個“太極”的企業還不是那么普遍,閔建蜀建議,用市場效益來引導企業對公眾負責,增加企業的自律行為,比如用基金會評估的方式,來評估企業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公布評估結果,引導公眾購買或者不購買企業的股票,從而使得道德意識與企業的股票相連,與企業的經濟效益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