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南北朝宋時,置新浦縣,於臨江設尉署;
西魏時,置西流縣,在臨江設丞署。
明末清初,設為臨江市;
清末,為臨江鎮。
1950年4月,為第五區。
1958年10月,改為臨江公社。
1959年4月,臨江公社拆分為九龍、明月、太平、長嶺、臨江、竹溪6公社。
1961年9月,臨江公社析置九龍公社。
1984年4月,由臨江公社改為臨江鄉,臨江區下轄明星淚拘察鍵鄉、太原鄉、臨東鄉、石碗鄉、竹溪鄉、長青鄉、大海鄉7鄉和臨江鎮1鎮。
1992年10月,撤區,由原臨東鄉、明星鄉、長青鄉、臨江鎮組建臨江鎮。
2005年8月,太原鄉併入臨江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臨江鎮下轄正街、川主街、東捉肯符岳街、興隆街、青和街5個社區,明月、龍橋、同安、新壩、腿狼愚石泉、復楊、婆訂格洪星、河口、毛埡、三星、白池、馬安、青竹、七星、自水、安樂、萬安、和勝、青陽、三秀、響石、應天、福德、同樂24個行政村;下設46個居民小組、179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臨江鎮下轄5個社區、24個行政村:正街社區、川主街社區、東嶽街社區、興隆街社區、青和社區、明月村、龍橋村、同安村、新壩村、石泉村、復揚村、洪星村、河口村、毛埡村、三星村、白池村、馬安村、青竹村、七星村、自水村、安樂村、萬安村、和勝村、青陽村、三秀村、響石村、應天村、福德村、同樂村,鎮人民政府駐川主街社區。
2020年12月,臨江鎮萬安村、洪星村撤村設社區,至此臨江鎮下轄7個社區,22個村。蘭炒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臨江鎮屬淺丘寬谷地貌,境域南部為開梁背斜中段北翼,低山單斜深中丘谷地;中部為河谷平壩,地勢低平;北辣旬部為淺丘寬谷;境內最高峰假角山位於毛村,海拔1208米;最低點位於洪星村桂家試艱抹夜壩,海拔176米。
氣候
臨江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5.3℃,無霜期288—305天,年均降水量1217毫米。
水文
臨江鎮境內屬長江支流小江水系。南河由南向北,攔腰穿過,境內長11.2千米,流域面積137.5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07.1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映陽河、青竹溪。
自然災害
臨江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澇、風災、低溫、霜凍、雷擊等。洪災平均10年一遇;2004年9月4日,特大洪災造成下境內8萬餘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人口3.2萬餘人,損毀農作物1503公頃,損壞房屋2.7萬餘間,倒塌房屋750餘戶,直接經濟損失6837萬元。
自然資源
臨江鎮境內已探明的地下礦藏主要為煤、天然氣、石灰石、石英石、高嶺土、菱鐵礦等,地質儲量豐富,集中分布在南山一帶;森林覆蓋率37.3%。2011年,臨江鎮有耕地面積6.8萬畝,人均0.8畝。
人口
2011年末,臨江鎮總人口10.1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941人,城鎮化率20.6%;總人口中,男性5.30萬人,占52.1%;女性4.87萬人,占47.9%;18歲以下25080人,占24.7%;18—35歲22477人,占22.1%;35—60歲39799人,占39.1%;60歲以上14363人,占14.1%;以漢族為主,達101573人,占99.9%;有蒙古、回、苗、壯、布依、土家、彝、傈僳等12個少數民族,共127人,占0.1%。2011年,臨江鎮人口出生率13.0‰,人口死亡率4.6‰,人口自然增長率8.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26.8人。
2017年末,臨江鎮常住人口為78948人。
截至2018年末,臨江鎮戶籍人口為104293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臨江鎮財政總收入6786.1萬元,比2010年增長22.4%;人均財政收入483.2元,比2010年增長18.2%。2011年,臨江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634元。
2018年,臨江鎮有工業企業90個,其中規模以上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0個。
2019年,臨江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7億元,同比增長18.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041.47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8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00元。
2021年4月28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財政部“2021年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
農業
2011年,臨江鎮農業總產值4.2億元,比2010年增長16.7%,農業增加值2.4億元。臨江鎮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臨江鎮生產糧食3.1萬噸,人均351千克。臨江鎮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甘蔗等。臨江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山羊、家禽為主。2011年末,臨江鎮生豬存欄4.3萬頭,出欄肉豬5.2萬頭;年末牛存欄558頭;年末圈存山羊3631隻,出欄8264隻;家禽存欄6.1萬羽,出欄43.6萬羽。2011年,臨江鎮生產肉類6240噸;畜牧業總產值1.7億元。2011年,臨江鎮水果種植面積0.5萬畝,產量1500噸,主要品種有柑橘、桃子、李子等。臨江鎮漁業以淡水養魚為主,2011年,臨江鎮漁業總產值927.2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8%。
工業
2011年,臨江鎮工業總產值為3.0億元,比2010年增長30.3%,工業增加值1.4億元2011年,臨江鎮工業企業26個,職工1883人;規模以上有工業企業18家,職工0.1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2億元,比2010年增長14.4%。
商貿
臨江鎮有農產品、工業品、木材、糧食、紡織、畜牧、鋼材、建材、家具、家禽10類專業市場。2011年末,臨江鎮有商業網點820多個,職工2800人。2011年,臨江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3億元,比2010年增長20%;臨江商貿城年交易額3億多元,比2010年增長16.8%。
金融
2011年末,臨江鎮有家銀行在境內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各類存款餘額為9.1億元,比2010年增長58.3%;人均儲蓄8947.9元;各項貸款餘額0.5億元,比2010年增長12.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臨江鎮有高中、國中、國小、幼稚園等各類學校43所,其中幼稚園29所,在園幼兒3129人;中心國小5所、村國小15所,小學生總數18899人,初級中學3所,學生4227人;臨江鎮教職工1100多人;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臨江鎮主要學校有臨江中學,為市級重點高中。2011年,臨江鎮教育經費達8368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8328萬元。
科技事業
2011年末,臨江鎮有各類科技人才143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7人,經營管理人才31人,技能人才49人,農村實用人才46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臨江鎮有文化站1個,村級有文化活動中心24個,各類文化專業戶240戶圖書室97個,藏書4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230人。2011年末,臨江鎮有體育場地3處;17個村、社區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2011年末,臨江鎮有電視廣播站1個,電視覆蓋率100%;有線電視用戶數為1.4萬戶,入戶率44%。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臨江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7個,門診部(所)2個;病床233張;專業衛生人員151名,其中執業醫師38人,執業助理醫師79人,註冊護士34人。2011年,臨江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4.5萬人次,住院手術1100台次,出院病人0.3萬人次。2011年,臨江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30/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9.6萬人,參合率95%。
社會保障
2011年,臨江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1231戶,人數1802人,支出572.5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676戶,人數3513人,支出285.7萬元;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4.2萬人,參保率約41%;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07人,支出23.5萬元;城市三無人員568人,支出158.8萬元;醫療救助457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8388人次,共支出73.1萬元;農村臨時救濟562人次,支出16.9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5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76萬元;有敬老院1家,床位28張,收養農村五保、城鎮三無人員共28人。
交通
2011年末,臨江鎮有渝巫路、城黔路2條省道在鎮中心區交會;鄉、村級道路總長260多千米;省道202、國道G542穿境而過。
歷史文化
臨江鎮因地處南河(古稱臨江)中游北岸而得名。
臨江鎮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川主廟、響石貞節牌坊。2011年,臨江鎮響石貞節牌坊被列為了“開州區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又被列為“開州區保護性建築名錄(第一批)”。
風景名勝
綜述
臨江鎮有古橋、箭樓和牌坊等歷史古蹟,擁有開州區最多古橋如萬福橋、響石橋、福德橋、全德橋,皆是清代古橋,其中萬福橋還是開州最高的古橋。響石村有一個貞節牌坊,是開州發現僅存的石牌坊;另有肖家箭樓、田家箭樓等箭樓;有三星寨
、臨江風雨廊橋
、馬鞍山森林公園
、毛埡林場、
萬福橋、陽雀洞等旅遊景點。
九井十八廟
九井十八廟是指臨江鎮內一系列古蹟。“九井”指:大觀音井、小觀音井、萬家井、秀水井、涼鴨井、苞谷井、羅漢井、雙馬井等。“十八廟”指:東嶽廟(又名“東王廟”,現更名為“東佛寺”)、觀音廟、水洪廟、川主廟、石灰廟、紅廟、周家廟、天井廟、魯班廟、財神廟、女兒廟、破關廟、普金寺、白岩寺、洪齊寺、真武宮、龍王廟、觀音廟、復元寨等。
東嶽廟在臨江鎮西郊1里許,相傳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年間(1662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補修。
川主廟萬年台
川主廟萬年台現為臨江區公所駐地,清嘉慶年間(1796年2月9日——1820年9月2日)建造,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廟規模較大,但大部在建區公所時被拆毀,僅存萬年台一座。萬年台(俗稱戲台)修造講究,屋頂裝飾有鰲頭翹角,檐口為斗拱裝置,酷似明代建築,台頂天蓬為“藻井”,繪製有“太極圖”等圖案,台口枋上刻有“三戰呂布”,“漁、樵、耕、讀”等鏤雕。
肖家箭樓
肖家箭樓大概建於清代時期,主要用於抵禦土匪。據說是一個肖姓地主所修建的莊園,除了箭樓外,箭樓下還有一些老房子,箭樓是川東地區古建築的代表,和客家土樓、碉樓類似,肖家箭樓平面呈正方形,高度有十多米。下半部分為條石結構,上半部分為青磚結構。
晚清祠堂
晚清祠堂坐落於三星村8組,大宅坐東朝西,除了南面房屋有傾塌外,主體保存完好;常年無人居住,屋前草木肆虐雜草長出一米多高,快要將老屋掩沒。
響石牌坊
響石牌坊位於開州區臨江鎮響石村,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作為一種古建築,該牌坊是一座貞節牌坊,是經同治皇帝欽準,清代名仕陳昆、李宗羲題字,為該村的肖氏之妻所立。
觀音井
觀音井在臨江鎮西郊半里的池邊。《開州區志·祥異》載:“臨江市西南池邊觀音井,其水冬溫夏涼,烹茶甘美,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池也龜坼,井水反溢,中渴者少飲立愈,有塘在焉。”此井猶存。
萬福橋
萬福橋位於重慶市開州區臨江鎮響石村10組,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建。
臨江大橋
臨江大橋建於20世紀70年代,是一座大跨徑鋼絲網水泥雙曲薄殼石拱公路橋。臨江大橋是臨江城鎮第一座公路橋,當今仍是臨江的交通要衝,也是臨江地標性建築;2018年,獲重慶市優秀歷史建築獎。
毛埡林場
毛埡林場位於重慶市開州區南部的南山山脈和鐵鋒山脈,管南山主峰假角海拔1208米,場部設在開州區臨江鎮毛埡村,有經營面積86523畝。
馬鞍山森林公園
從東佛寺往上走,有一座小山,這就是馬鞍山;山上有兩三個涼亭可供休憩。
臨江鎮風雨廊橋
臨江人行廊橋位於臨江大橋和二橋的中間位置,長約128米,寬約8米,是三跨仿古廊橋。在橋拱之上,有“千年古鎮”、“魅力臨江”的字樣。
萬隆水上樂園
萬隆水上樂園位於重慶市開州臨江鎮高速路出口;以熱帶雨林為主題;樂園分為車場管理區、入口區、服務休息區、造浪沙灘區、兒童活動區、滑道區、情景漂流河及配套主題風光帶。
臨江特產
綜述
臨江鎮特產有香綢扇、冰薄月餅、混蒸等。
香綢扇
香綢扇是“開州區三絕”之一市級非遺,經過72道工序精心加工,純手工製成,扇面用國畫技法繪以人物、山水及花鳥魚蟲。2003年,臨江香綢扇成為“北京文化藝術研究所成立50周年紀念活動”紀念品。2005年,臨江香綢扇成為了“重慶市亞太市長峰會”專用紀念品。
冰薄月餅
傳說當年八大王
張獻忠帶領隊伍來到開州區,準備攻下臨江鎮後再打到成都。臨江鎮的王記月餅鋪避開明官軍與清軍,專門為義軍特製了一批皮薄餡多、運送方便的
冰薄月餅,工藝便一代一代的相傳下來。
混蒸
混蒸是放大版
格格,格格是流行於老萬縣地區及川東地區的菜品,臨江鎮在格格基礎上進行創新,成了上得了桌面的“高大上”。
著名人物
林貴福
林貴福,清朝嘉慶年間(1796年2月9日——1820年9月2日)臨江鎮的一位有名人物,他一生放蕩不羈,不畏權貴,臨江鎮因而仕途無望,窮困潦倒。但是他聰明機智,鬼點子多,世人稱他為“靈鬼狐”。
雷古尊
雷古尊,臨江鎮青竹人,清代舉人,執教於臨江書院推崇改革思想;培育出唐宗堯、潘大道、潘大謀和王夏等大批傑出進步青年才俊。
雷國能
雷國能(1895年—1963),臨江人,畢業北大法學科,後留學美國,1907加入同盟會;與張申府、梁漱溟是同窗好友,
五四運動中堅分子。
唐宗堯(1877年—1963),清末秀才、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畢業,在日本結識孫中山並成為同盟會會員。
王夏
王夏(1887年—1939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早年隨孫中山入同盟會;任孫中山秘書。
陳仕仲(1912年—1977年),原太原鄉人,開州區革命先驅。
潘大道(1888年—1927年),留學日本早稻田,法學家,北大教授,私立上海法學院副院長。民國十六年(1927年)特務暗殺
潘大謀(1879年—1913年),同盟會員,《滿江紅》詞譜曲者
潘大逵(1901年—1991年),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
張光偉(1928年—1949),臨江鎮川主街人,年輕的
紅岩英烈。
胡作霖(1917年—1949年),紅岩烈士,與葉挺患難賦《囚歌》。
潘光權(1944年—),退休教師,被評為開州區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兩德”模範。
自然災害
臨江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澇、風災、低溫、霜凍、雷擊等。洪災平均10年一遇;2004年9月4日,特大洪災造成下境內8萬餘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人口3.2萬餘人,損毀農作物1503公頃,損壞房屋2.7萬餘間,倒塌房屋750餘戶,直接經濟損失6837萬元。
自然資源
臨江鎮境內已探明的地下礦藏主要為煤、天然氣、石灰石、石英石、高嶺土、菱鐵礦等,地質儲量豐富,集中分布在南山一帶;森林覆蓋率37.3%。2011年,臨江鎮有耕地面積6.8萬畝,人均0.8畝。
人口
2011年末,臨江鎮總人口10.1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941人,城鎮化率20.6%;總人口中,男性5.30萬人,占52.1%;女性4.87萬人,占47.9%;18歲以下25080人,占24.7%;18—35歲22477人,占22.1%;35—60歲39799人,占39.1%;60歲以上14363人,占14.1%;以漢族為主,達101573人,占99.9%;有蒙古、回、苗、壯、布依、土家、彝、傈僳等12個少數民族,共127人,占0.1%。2011年,臨江鎮人口出生率13.0‰,人口死亡率4.6‰,人口自然增長率8.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26.8人。
2017年末,臨江鎮常住人口為78948人。
截至2018年末,臨江鎮戶籍人口為104293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臨江鎮財政總收入6786.1萬元,比2010年增長22.4%;人均財政收入483.2元,比2010年增長18.2%。2011年,臨江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634元。
2018年,臨江鎮有工業企業90個,其中規模以上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0個。
2019年,臨江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7億元,同比增長18.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041.47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8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00元。
2021年4月28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財政部“2021年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
農業
2011年,臨江鎮農業總產值4.2億元,比2010年增長16.7%,農業增加值2.4億元。臨江鎮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臨江鎮生產糧食3.1萬噸,人均351千克。臨江鎮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甘蔗等。臨江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山羊、家禽為主。2011年末,臨江鎮生豬存欄4.3萬頭,出欄肉豬5.2萬頭;年末牛存欄558頭;年末圈存山羊3631隻,出欄8264隻;家禽存欄6.1萬羽,出欄43.6萬羽。2011年,臨江鎮生產肉類6240噸;畜牧業總產值1.7億元。2011年,臨江鎮水果種植面積0.5萬畝,產量1500噸,主要品種有柑橘、桃子、李子等。臨江鎮漁業以淡水養魚為主,2011年,臨江鎮漁業總產值927.2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8%。
工業
2011年,臨江鎮工業總產值為3.0億元,比2010年增長30.3%,工業增加值1.4億元2011年,臨江鎮工業企業26個,職工1883人;規模以上有工業企業18家,職工0.1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2億元,比2010年增長14.4%。
商貿
臨江鎮有農產品、工業品、木材、糧食、紡織、畜牧、鋼材、建材、家具、家禽10類專業市場。2011年末,臨江鎮有商業網點820多個,職工2800人。2011年,臨江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3億元,比2010年增長20%;臨江商貿城年交易額3億多元,比2010年增長16.8%。
金融
2011年末,臨江鎮有家銀行在境內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各類存款餘額為9.1億元,比2010年增長58.3%;人均儲蓄8947.9元;各項貸款餘額0.5億元,比2010年增長12.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臨江鎮有高中、國中、國小、幼稚園等各類學校43所,其中幼稚園29所,在園幼兒3129人;中心國小5所、村國小15所,小學生總數18899人,初級中學3所,學生4227人;臨江鎮教職工1100多人;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臨江鎮主要學校有臨江中學,為市級重點高中。2011年,臨江鎮教育經費達8368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8328萬元。
科技事業
2011年末,臨江鎮有各類科技人才143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7人,經營管理人才31人,技能人才49人,農村實用人才46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臨江鎮有文化站1個,村級有文化活動中心24個,各類文化專業戶240戶圖書室97個,藏書4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230人。2011年末,臨江鎮有體育場地3處;17個村、社區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2011年末,臨江鎮有電視廣播站1個,電視覆蓋率100%;有線電視用戶數為1.4萬戶,入戶率44%。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臨江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7個,門診部(所)2個;病床233張;專業衛生人員151名,其中執業醫師38人,執業助理醫師79人,註冊護士34人。2011年,臨江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4.5萬人次,住院手術1100台次,出院病人0.3萬人次。2011年,臨江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30/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9.6萬人,參合率95%。
社會保障
2011年,臨江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1231戶,人數1802人,支出572.5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676戶,人數3513人,支出285.7萬元;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4.2萬人,參保率約41%;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07人,支出23.5萬元;城市三無人員568人,支出158.8萬元;醫療救助457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8388人次,共支出73.1萬元;農村臨時救濟562人次,支出16.9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5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76萬元;有敬老院1家,床位28張,收養農村五保、城鎮三無人員共28人。
交通
2011年末,臨江鎮有渝巫路、城黔路2條省道在鎮中心區交會;鄉、村級道路總長260多千米;省道202、國道G542穿境而過。
歷史文化
臨江鎮因地處南河(古稱臨江)中游北岸而得名。
臨江鎮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川主廟、響石貞節牌坊。2011年,臨江鎮響石貞節牌坊被列為了“開州區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又被列為“開州區保護性建築名錄(第一批)”。
風景名勝
綜述
臨江鎮有古橋、箭樓和牌坊等歷史古蹟,擁有開州區最多古橋如萬福橋、響石橋、福德橋、全德橋,皆是清代古橋,其中萬福橋還是開州最高的古橋。響石村有一個貞節牌坊,是開州發現僅存的石牌坊;另有肖家箭樓、田家箭樓等箭樓;有三星寨
、臨江風雨廊橋
、馬鞍山森林公園
、毛埡林場、
萬福橋、陽雀洞等旅遊景點。
九井十八廟
九井十八廟是指臨江鎮內一系列古蹟。“九井”指:大觀音井、小觀音井、萬家井、秀水井、涼鴨井、苞谷井、羅漢井、雙馬井等。“十八廟”指:東嶽廟(又名“東王廟”,現更名為“東佛寺”)、觀音廟、水洪廟、川主廟、石灰廟、紅廟、周家廟、天井廟、魯班廟、財神廟、女兒廟、破關廟、普金寺、白岩寺、洪齊寺、真武宮、龍王廟、觀音廟、復元寨等。
東嶽廟在臨江鎮西郊1里許,相傳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年間(1662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補修。
川主廟萬年台
川主廟萬年台現為臨江區公所駐地,清嘉慶年間(1796年2月9日——1820年9月2日)建造,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廟規模較大,但大部在建區公所時被拆毀,僅存萬年台一座。萬年台(俗稱戲台)修造講究,屋頂裝飾有鰲頭翹角,檐口為斗拱裝置,酷似明代建築,台頂天蓬為“藻井”,繪製有“太極圖”等圖案,台口枋上刻有“三戰呂布”,“漁、樵、耕、讀”等鏤雕。
肖家箭樓
肖家箭樓大概建於清代時期,主要用於抵禦土匪。據說是一個肖姓地主所修建的莊園,除了箭樓外,箭樓下還有一些老房子,箭樓是川東地區古建築的代表,和客家土樓、碉樓類似,肖家箭樓平面呈正方形,高度有十多米。下半部分為條石結構,上半部分為青磚結構。
晚清祠堂
晚清祠堂坐落於三星村8組,大宅坐東朝西,除了南面房屋有傾塌外,主體保存完好;常年無人居住,屋前草木肆虐雜草長出一米多高,快要將老屋掩沒。
響石牌坊
響石牌坊位於開州區臨江鎮響石村,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作為一種古建築,該牌坊是一座貞節牌坊,是經同治皇帝欽準,清代名仕陳昆、李宗羲題字,為該村的肖氏之妻所立。
觀音井
觀音井在臨江鎮西郊半里的池邊。《開州區志·祥異》載:“臨江市西南池邊觀音井,其水冬溫夏涼,烹茶甘美,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池也龜坼,井水反溢,中渴者少飲立愈,有塘在焉。”此井猶存。
萬福橋
萬福橋位於重慶市開州區臨江鎮響石村10組,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建。
臨江大橋
臨江大橋建於20世紀70年代,是一座大跨徑鋼絲網水泥雙曲薄殼石拱公路橋。臨江大橋是臨江城鎮第一座公路橋,當今仍是臨江的交通要衝,也是臨江地標性建築;2018年,獲重慶市優秀歷史建築獎。
毛埡林場
毛埡林場位於重慶市開州區南部的南山山脈和鐵鋒山脈,管南山主峰假角海拔1208米,場部設在開州區臨江鎮毛埡村,有經營面積86523畝。
馬鞍山森林公園
從東佛寺往上走,有一座小山,這就是馬鞍山;山上有兩三個涼亭可供休憩。
臨江鎮風雨廊橋
臨江人行廊橋位於臨江大橋和二橋的中間位置,長約128米,寬約8米,是三跨仿古廊橋。在橋拱之上,有“千年古鎮”、“魅力臨江”的字樣。
萬隆水上樂園
萬隆水上樂園位於重慶市開州臨江鎮高速路出口;以熱帶雨林為主題;樂園分為車場管理區、入口區、服務休息區、造浪沙灘區、兒童活動區、滑道區、情景漂流河及配套主題風光帶。
臨江特產
綜述
臨江鎮特產有香綢扇、冰薄月餅、混蒸等。
香綢扇
香綢扇是“開州區三絕”之一市級非遺,經過72道工序精心加工,純手工製成,扇面用國畫技法繪以人物、山水及花鳥魚蟲。2003年,臨江香綢扇成為“北京文化藝術研究所成立50周年紀念活動”紀念品。2005年,臨江香綢扇成為了“重慶市亞太市長峰會”專用紀念品。
冰薄月餅
傳說當年八大王
張獻忠帶領隊伍來到開州區,準備攻下臨江鎮後再打到成都。臨江鎮的王記月餅鋪避開明官軍與清軍,專門為義軍特製了一批皮薄餡多、運送方便的
冰薄月餅,工藝便一代一代的相傳下來。
混蒸
混蒸是放大版
格格,格格是流行於老萬縣地區及川東地區的菜品,臨江鎮在格格基礎上進行創新,成了上得了桌面的“高大上”。
著名人物
林貴福
林貴福,清朝嘉慶年間(1796年2月9日——1820年9月2日)臨江鎮的一位有名人物,他一生放蕩不羈,不畏權貴,臨江鎮因而仕途無望,窮困潦倒。但是他聰明機智,鬼點子多,世人稱他為“靈鬼狐”。
雷古尊
雷古尊,臨江鎮青竹人,清代舉人,執教於臨江書院推崇改革思想;培育出唐宗堯、潘大道、潘大謀和王夏等大批傑出進步青年才俊。
雷國能
雷國能(1895年—1963),臨江人,畢業北大法學科,後留學美國,1907加入同盟會;與張申府、梁漱溟是同窗好友,
五四運動中堅分子。
唐宗堯(1877年—1963),清末秀才、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畢業,在日本結識孫中山並成為同盟會會員。
王夏
王夏(1887年—1939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早年隨孫中山入同盟會;任孫中山秘書。
陳仕仲(1912年—1977年),原太原鄉人,開州區革命先驅。
潘大道(1888年—1927年),留學日本早稻田,法學家,北大教授,私立上海法學院副院長。民國十六年(1927年)特務暗殺
潘大謀(1879年—1913年),同盟會員,《滿江紅》詞譜曲者
潘大逵(1901年—1991年),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