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時間2007年6月28日早上8時35分左右,在紐西蘭基督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順利通過表決,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5處世界遺產,廣東省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平碉樓及村落
- 類型:文化遺產
- 風格:鄉土建築
- 通過時間:2007年6月28日早上8時35分
簡介
開平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部,開平碉樓鼎盛時期達3000多座,現存1833座,其數量之多,建築之精美,風格之多樣,在國內乃至在國際的鄉土建築中實屬罕見。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從2000年開始啟動。
興起
從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這14年中,匪劫學校達8次,擄教師、學生百餘人。其中, 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眾匪伙劫赤坎地區開平中學時,被鷹村碉樓探照燈照射,四處鄉團及時截擊,截回校長及學生17人。此事轟動全縣,海外華僑聞訊也十分驚喜,覺得碉樓在防範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節衣縮食,集資匯回家鄉建碉樓。後來,一些華僑為了家眷安全,財產不受損失,在回鄉建新屋時,紛紛建成各式各樣碉樓式的樓。這樣,碉樓林立逐成為僑鄉開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時達3000多座,現存1833座。
建築
(1)鋼筋水泥樓
這種樓多建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華僑吸收世界各國建築不同特點設計建造的。整座碉樓的用料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鋼筋建成,建成之後,極為堅固耐用,但由於當時的建築材料靠國外進口,造價較高,為節省材料,也有的在內面的樓層用木閣組成。
(2)青磚樓
青磚碉樓包括內泥外青磚、內水泥外青磚和青磚砌築3種。內泥外青磚。這種碉樓,實際上就是上面說的泥磚樓,不過,它在泥牆外表鑲上一層青磚,這樣,不但美觀,而且可以延長碉樓的使用壽命。內水泥外青磚。這種碉樓的牆,表面看上去是青磚建築,其實是里、外青磚包皮,中間用少量鋼筋和水泥,使樓較為堅固,但又比全部用鋼筋水泥省錢,且保持美觀的特點。青磚樓。全部用青磚砌成,比較經濟、美觀、耐用,適應南方雨水多的特點。
(3)泥樓
包括泥磚樓和黃泥夯築樓兩種。泥磚樓是將泥做成一個個泥磚曬乾後用作建築材料。為了延長泥磚的使用壽命,工匠們在建築泥樓時,往往在泥磚牆外面,抹上一層灰沙或水泥,用以防禦雨水沖刷,從而起到保護和加固的作用。黃泥夯築的碉樓是用黃泥、石灰、砂、紅糖按比例混合拌成作為原料,然 後用兩塊大木板夯築成牆。這樣夯築而成的黃泥牆,一般有1尺多厚,其堅固程度可與鋼筋水泥牆相比。
(4)石樓
即用山石或鵝卵石作建築材料,外形粗糙,矮小,卻堅固耐用,這種碉樓數量極少,主要分布在大沙等山區。
開平碉樓的建築風格和裝飾藝術更是千姿百態,讓人嘆為觀止。有中國傳統硬山頂式、懸山頂式,也有國外(特別是歐洲大陸)不同時期的建築形式、建築風格,如哥德式、羅馬式等等。而大多數碉樓既有這個國家的建築風格,又有那個。他認為,在碉樓的總體造型、建築構件和表現手法上,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與西方建築風格熔為一體;而西方建築風格又有多種類型,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蘭的葉形券拱和鐵雕、哥特時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築的山花、新文藝運動的裝飾手法以及工業派的建築藝術表現形式等等,都融進了開平的鄉土建築之中,它不單純是某一時期某一國家某一地域建築藝術的引進。這就是我們無法將開平碉樓和民居具體歸入某種西方建築風格的原因所在,準確地講它應該是中外多種建築風格“碎片”的組合,多種建築類型相互交融的產物。中國領土上西洋特色的建築,大都是洋人用堅船利炮“打”進來的,帶有西方殖民者硬性移植的色彩;而開平碉樓,卻充分體現了華僑主動吸取外國先進文化的一種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加上自己的審美情趣,融注在千辛萬苦建成的碉樓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審美觀,造就了開平碉樓的千姿百態。建築,本就屬於藝術的範疇,僑鄉人民在建造國家的藝術特點,很難具體界定。北京大學博士後張國雄先生在《開平碉樓與民居》一文中對此作了精闢的闡述這數千座碉樓的時候,不經意地便創造出一種絕世藝術,一種別具特色的文化。開平碉樓儘管在用材、建築、裝飾形式上各有差異,但碉樓門窗窄小,鐵門鋼窗,頂層四邊均設有槍眼,這是共同的特色。槍眼大體上都開成長方型或“T”字型的,有的碉樓更是在頂層四角建有突出樓體的“燕子窩”,從“燕子窩”的槍眼居高臨下便可以對碉樓的上下左右形成全方位的控制。碉樓頂層多設有瞭望台,不少還設有槍械、火炮、石塊、銅鐘、警報器、探照燈等防患裝置,這便使良民百姓的生命財產得到很好的保護。
作用
碉樓的歷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盜匪”,“非此則牛豬穀米不能保存,婦人孺子不能安睡,故合數家或數十家建一樓”(《開平縣誌》卷二十三)事實上,碉樓 建成後,確在保護僑眷及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起過不小作用,特別是匪劫 赤坎中學那次,在鷹村碉樓探照燈掩射配合下,“鄉團堵截擒譚欽及匪徒十一人,置於法,人心大快”(《開平縣誌》卷二十二),此事在縣內及海外僑胞中產生極大影響。
(二)抗日據點
開平碉樓,在抗日戰爭後期,為阻止日寇開闢四邑直通兩陽之捷徑——由新會、江門出廣州,連結成一條由南路向廣州撤退之交通線,起過一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赤坎鎮騰蛟村的南樓最為出名。南樓,位於開平市赤坎鎮騰蛟村,南臨潭江,北靠東 龍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陸交通之要衝,地勢險要。1912年,司徒氏人為防盜賊而建此樓。樓高7層19米,占地面積29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層設有長方形槍眼,第六層為瞭望台,設有機槍和探照燈。抗戰時期,司徒氏四鄉自衛隊隊部就設在這裡。1945年7月16日,日寇為了打通南路幹線以便撤退,從三埠分兵三路直撲赤坎鎮,國民黨軍隊聞風而逃。司徒 氏四鄉自衛隊的勇士們憑據南樓抗擊日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17日赤坎淪陷。是日晚, 日軍從陸路包圍南樓。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又無援軍, 自衛隊部分隊員在激戰中突圍出去,留下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濃、司徒炳等7名隊員堅守南樓,戰鬥7天7夜,重創日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七勇士把槍枝砸毀,在牆上寫下遺言:誓與南樓共存亡。日軍久攻不下,調來迫擊炮等重型武器進行轟擊,但因樓房堅固,不能奏效。最後,滅絕人性的日寇向南樓施放了毒氣彈,七壯士昏厥後被捕,敵人把他們押赴赤坎司徒氏圖書館的日軍大本營,施以酷刑後殘暴殺害,並將烈士遺體斬成數段拋入江中。抗戰勝利後,開平人民在赤坎鎮召開追悼大會,開、恩、台、新四邑3萬多人參加了大會,足見烈士的英勇事跡深得人心。
(三)共產黨地下活動場所
開平境內不少碉樓在各個革命階段,黨開展的革命活動中起過積極的作用。一九二四年,經過共產黨員關仲的艱苦工作,開平第一個農民協會——百合蝦邊農民協會宣告成立,關以文被選為農會會長,他經常利用自己的碉樓“適樓”與委員們研究農會事務,開展各項活動。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八日,中共開平特別支部在塘口區以敬鄉慶民里謝創家的碉樓“中山樓”開會宣告成立。謝創被推選為特支書記,會上,確定以抗日救亡為中心,領導開平人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使開平革命鬥爭進入新的階段。“中山樓”是謝創同志的父親謝永珩先生於一九一二年興建,為紀念孫中山而取名。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山樓”一度是開平黨組織的重要活動中心,中共開平特別支部、區工委、縣委和中共四邑工委、廣東省西南特委等領導機關均曾在“中山樓”設立,各種革命活動的研究、布置,都在這個碉樓里進行。因此,這個碉樓成為當時抗日救亡運動的指揮中心,在開平抗日救亡運動中,發揮了作用。 基於上述種種原因,開平人民,特別是華僑、港澳同胞以及他們的家屬,對碉樓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
價值
(二)開平碉樓是外國建築藝術大規模移植中國鄉村的集中展示和傑出代表在開平碉樓建築中,匯集了外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流派的建築藝術。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柱式、劵拱和穹窿,歐洲中世紀的哥德式尖拱和伊斯蘭風格 劵 拱,歐洲城堡構件,葡式建築中的騎樓,文藝復興時期和17世紀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等在開平隨處可見。這些不同風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築元素在開平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匯聚一地和諧共處,形成了一種新的綜合性很強的建築類型,表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像這樣多種風格多種類型的外國建築藝術植根在中國鄉村並完好地保存下來,開平碉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載體,十分珍貴,它成為了中國鄉土建築中一道獨特的景觀,是一個首創。
(三)開平碉樓最典型的代表了中國華僑文化的特質 華僑是文化的傳播者,中外多種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其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所帶來的文化衝突勢必廣泛觸及中國傳統社會的方方面面和各個階層,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規律。這種文化的衝突和交融,在開平表現得極為外在化。仍然保持著自己的傳統,中西建築文化融合的鄉土建築在鄉村很少,主要在縣鎮有所表現,但開平舉目皆是,隨便走到一座碉樓和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跡。因此,完全可以說,開平碉樓非常突出地體現了中國華僑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四)開平碉樓是世界先進建築技術廣泛引入中國鄉村民間建築的先鋒 近代中國城鎮建築已經大量採用了國外的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開平碉樓作為一種鄉土建築也大量使用了進口水泥、木材、鋼筋、玻璃等材料,鋼筋混凝土的結構改變了以秦磚漢瓦為主的傳統建築技法,這為更好地發揮它的使用功能,同時又注意形式的變化和美感創造了條件。開平既是華僑之鄉又是建築之鄉,在 20 世紀早期就有大批人在境內外從事建築業,發展到現在已擁有 50 余家建築公司 8 萬多建築從業者。開平的華僑和工匠較早地掌握了西方的建築構件和建築藝術,他們是西方先進建築材料和技術的引進者。正因為有了他們,才使開平碉樓為豐富中國鄉土建築的內涵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五)開平碉樓寄寓了僑鄉人民的傳統環境意識和風水觀念,是規劃、建築與自然環境、人文理念的優美結合 碉樓這種單體建築,主要分布在村後,與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樹,形成了根深葉茂、平安聚財、文化昌盛的和諧環境。點式的碉樓與成片的民居相結合,在平原地區宛如全村的靠山,滿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護的心理。從民居到碉樓由低到高的過渡,表達了村民“步步高升”的願望。開平碉樓是僑鄉民眾構建和諧的生存環境的重要手段。
保護
1983年,組織了一次全市性的文物普查工作,其中對碉樓進行了重點的調查,積累了一批寶貴的資料。縣華僑博物館編印了《開平縣文物志》一書,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書中用專節對碉樓進行了介紹。
1983年3月,開平縣人民政府公布南樓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12月開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中山樓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1999年3月,開平市人民政府籌資300多萬元,興建南樓紀念公園,按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南樓進行修葺,另增設紀念館、雕像、牌樓等景致,把它建成風景迷人的旅遊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0年11月,開平市人民政府公布所有經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登記在冊的碉樓為開平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3月,為進一步保護、開發和宣傳碉樓資源,開平市成立了開平碉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領導小組,市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從各有關部門抽出精兵強將專職開展碉樓保護和申報工作,如今,全市性的碉樓普查、立法保護、整體規劃、勘察測繪、環境整治、專家諮詢、文本撰寫等工作正有條不紊的進行。
2001年6月,開平碉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7月1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第九屆96次常務會議通過《廣東省開平碉樓保護管理規定,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2007年6月28日早上8時35分左右,在紐西蘭基督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順利通過表決,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5處世界遺產,廣東省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