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村落

開平村落

開平碉樓與開平村落成為廣東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2007年6月28日,在紐西蘭基督城召開的第31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上,開平碉樓與村落順利通過表決,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4處世界遺產,廣東省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江門開平碉樓、開平村落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多種風格。開平碉樓約產生於明代後期(16世紀),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成為表現中國華僑歷史、社會形態與文化傳統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群體建築形象。這一類建築群規模宏大、造型別致,分布在開平村落。 2001年06月25日,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開平碉樓源於明朝後期,到工19世紀末20世紀初達到鼎盛時期。高於一般的民居,比普通民居堅固厚實,窗比民居開口小,外設鐵板門窗。碉樓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懸、挑的全封閉或半封閉的角堡,可居高臨下還擊進村之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平村落
  • 別稱:建築之鄉、藝術之鄉
  • 隸屬:廣東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 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
有著陽光味道的開平村落,中西建築藝術長廊,最初為防匪患水患而建,

有著陽光味道的開平村落

中國領土上帶有西洋特色的建築,多帶有西方殖民者硬性移植的色彩,而開平碉樓,卻充分體現了華僑主動吸收外國先進文化的一種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結合本身的審美情趣,傾注在開平村落里的碉樓建設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審美觀,造就了開平碉樓的千姿百態,不拘一格。成就了建築歷史上獨特絕世的藝術文化。
開平瑞石樓開平瑞石樓
被選入世遺的開平村落有四處:錦江里、馬降龍、自立村和三門裡。
擁有開平第一樓之稱的“瑞石樓”位於錦江里,是上述四地唯一沒有被旅遊公司接管的景點,而是由樓主的後人在打理。這一處是碉樓的精華所在,一定是要去的。
馬降龍被外國專家評定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村落”。村落里散落的碉樓在竹林深處若隱若現,浪漫而神秘,當然也不可錯過。
自立村有“令人震撼的建築藝術長廊”之稱,是開平現存碉樓最多最集中的村落。八月間,村里荷塘碧波輕盪花香四溢,與雄偉碉樓相映成趣,別有風情。
三門裡還保留著開平歷史上的第一座碉樓“迎龍摟”。因當時還沒有受到舶來的影響,其外觀拙樸大方,是開平碉樓最傳統和原始的模式。

中西建築藝術長廊

在嶺南五邑,有一種鄉土建築很有特色,聞名中國,這就是碉樓,它幾乎是僑鄉標誌性的鄉土建築。這種鄉土建築廣泛分布在區內各地,東邊以江門市棠下鎮為界,西邊到恩平市的那吉鎮,南面抵台山市的上川鎮,北緣達鶴山市的鶴城鎮,基本上覆蓋了整個五邑僑鄉。
有著陽光味道的開平村落有著陽光味道的開平村落
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從2000年啟動,前後歷經8年。
申報的成功,意味著廣東省實現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為《世界遺產名錄》增添了一份華僑文化遺產。
難能可貴的是,開平碉樓與開平村落及其中西文化交融的人文景觀、自然生態、鄉風民俗等,都保持得相當完整和真實。她深沉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濃郁的歐美文化氣息,高度反映了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特定的地域環境中所形成的獨特的歷史文化景觀,被譽為“華僑文化的典範之作”、“中西建築藝術長廊”。

最初為防匪患水患而建

開平市是中國著名的僑鄉,同時也是建築之鄉、藝術之鄉、碉樓之鄉。開平碉樓鼎盛時期達3000多座,現存1833座,分布在開平15個鎮。這些碉樓是二十世紀開平華僑與村民主動把外國建築與當地建築文化相結合的結晶在國內和國際的鄉土建築中罕見。
最初開平碉樓是為防匪防洪而修建。明朝時,開平因匪患頻生、洪災多發,一些村落出現了防洪防匪的多層塔樓式建築——碉樓。到近代,碉樓更成為開平村落的標誌性建築,具有了防匪、防洪、居住、辦學等多種功能,尤以防衛和居住功能最為重要。
有著陽光味道的開平村落有著陽光味道的開平村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