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化清水魚

開化清水魚

開化清水魚,浙江省開化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開化縣位於衢州市西北部,縣域水資源豐富,地表水、出境水常年保持在II類以上,為開化清水魚獨特的外觀形態和和內在品質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開化清水魚體型修長、背部溜黑、腹部亮白,肌肉緊密結實而富有彈性,魚頭滑爽適口,魚肉細嫩、味道鮮美。

2020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開化清水魚″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化清水魚
  • 產地名稱:浙江省開化縣
  • 品質特徵:體型修長、背部溜黑、腹部亮白
  • 批准文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378號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時間:2020年12月25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質水系,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特徵
開化清水魚體型修長、背部溜黑、腹部亮白,無泥腥味,肌肉緊密結實而富有彈性;魚頭滑爽適口,魚肉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帶有瓜果蔬菜香味。
內在品質特色
開化清水魚粗蛋白≥18.0%,粗脂肪≤1.2%,胺基酸≥17.0%。
開化清水魚
開化清水魚

產地環境

地形地貌

開化縣位於衢州市西北部,浙皖贛三省交界處。縣域85%為山地,森林覆蓋率達80.4%,森林面積268.9萬畝,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的齊溪、何田兩鄉鎮的絕大部分,以及長虹、中村、蘇莊三鄉鎮的北半部地勢最高,中部和東南部遠漸由中山向低山、高丘、低丘、河谷小盆地過渡,中間有常山港、池淮港和馬金溪三條水系,具有山水相間的地形特點。

氣候特徵

開化縣氣候溫暖濕潤,雨量豐沛,四季分明,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6度,空間上大致為南高北低。年平均降水量1830.8毫米,但降水分布不均,其中汛期4~9月降水量1233.5毫米,梅汛期5~7月上旬降水集中,平均降水量744.9毫米,占全年46.7%。年平均日照時數1633.5小時。

水質水系

開化縣主要河流屬錢塘江水系,有馬金溪、池淮溪、龍山溪、馬尪溪,流域面積2092.11平方千米,其中縣境內1947.16平方千米。四條溪在華埠鎮內匯合,入常山縣境。屬於長江水系的蘇莊溪和下莊溪注入江西省樂安江,流域面積261.85平方千米。屬於新安江水系的東坑溪,溪長8.5千米,流域面積9.65平方千米。地表水、出境水常年保持在II類以上。縣域內水資源豐富,長年流水不斷,水質pH在7.1左右,生化耗氧量≤0.2毫克/升,溶氧量≥9.0毫克/升,含多種礦物質。這種常年流水、礦物質含量豐富、含氧量高的流水生長環境造就了開化清水魚獨特的外觀形態和內在品質。

歷史淵源

《汪氏宗譜》記載,北宋鹹平年間,汪氏始祖帶全家自徽州婺源遷徙至何田鄉盤溪而居,汪氏始祖本為貴族,好讀書修心、養魚養性,於是“塘開一鑑”,寓意家族堂開未來。
《衢州市志》記載:明清時期,開化馬金有人專程到江西九江購買魚苗,運到開化販賣放養,魚種以草魚為主。村民在門前屋後挖池塘,將山泉引入塘中,一個塘中大多都放養幾十條草魚和四、五條紅鯉魚,飼料以青草、菜葉為主。
2018年,開化縣出台清水漁業產業扶持政策,對開化縣水漁業產業品牌美譽度,產業競爭力有著顯著提高。

生產情況

2015年,開化縣全縣清水魚產量1800噸,產值7000萬元,利潤2800多萬元。
2016年,開化全縣清水魚養殖面積約1800餘畝、6000多口坑塘,從業農民5200多戶,產量1850噸,產值7500萬元,利潤2800多萬元,戶均增收5400多元。
2018年,開化清水魚產量2000噸,產值8000萬元,戶均增收6000多元。

產品榮譽

2011年,“京鵬”開化清水魚獲全國農博會金獎。
2018年,開化清水魚獲浙江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50強。
2019年,開化清水魚獲浙江省優秀農產品最具歷史價值10強、中國國際博覽會特色漁業優勢區域獎。
2020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開化清水魚″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開化清水魚地理標誌保護範圍為: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的華埠鎮桐村鎮、楊林鎮、池淮鎮、蘇莊鎮、馬金鎮、齊溪鎮、村頭鎮、音坑鄉、林山鄉、中村鄉、長虹鄉、何田鄉、大溪邊鄉、芹陽辦事處,總計14個鄉鎮、1個辦事處。地理坐標東經118°01′15″~118°37′50″和北緯28°54′30″~29°29′59″,保護區面積200公頃。

質量技術要求

(一)產地選擇與坑塘內容規定
開化清水魚養殖坑或塘選擇在山區自然山泉或溪流附近,產地環境無三廢污染,水源為自然山泉或溪流水,且常年充足,水質優於Ⅱ類地表水標準,符合或超過《NY 5051 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的規定;養殖魚池或坑面積10~100平方米,水深0.8~1.5米。
(二)品種選擇與苗种放養
選擇來自於地,體表光滑、鱗片完整、無病無傷、活動力強的草魚種為養殖品種,草魚規格:100~500克/尾,放養密度:5~15尾/平方米,魚種質量必須符合《GB/T 11776 草魚魚苗、魚種質量標準》的規定,坑、池中同時可搭配少量鯉魚、鯿魚、鯽魚等品種養殖,但搭配比例不超過10%。
(三) 生產過程管理
飼料以新鮮、適口的青飼料為主,遵循“四定″投飼的原則;水量調節要求每天塘水交換2次以上,及時清除進排水口雜物,保持流水暢通,經常清除塘內魚糞及殘餌,保持水質清新;每天早晚巡塘一次,觀察水質、水溫變化和流水量以及魚的活動情況,悶熱天、雨天加強夜間巡塘。
(四) 生產記錄要求
全養殖生產過程做好記錄,具體記錄內容包括: 清塘消毒、魚種的來源和放養;飼料種類、來源、投餵方法及數量;水質調控、排污等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用藥品種、來源及使用方法;產品捕撈、銷售等。記錄要求完整、真實,保存二年以上。
(五)產品起捕
養殖時間一年以上,規格為0.9~1.3千克/尾,小型坑塘用撈網起捕,較大面積的坑塘或池塘用拉網或放水起捕。
(六)產品運輸
運輸工具不得影響產品質量安全,暫養和運輸用水應符合《NY 5051 無公害食品 淡水養殖用水水質》的規定,保活運輸需供氧。

專用標誌使用

按照農業農村部關於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的相關規定,對開化清水魚地理標誌的使用作出如下規定:凡在標誌範圍內生產經營的開化清水魚,並按照開化清水魚生產技術控制規範養殖生產的基地(農戶),在產品和包裝上使用已獲得的開化清水魚地理標誌,需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簽訂相關契約,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市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開化清水魚的地理標誌使用進行社會監督,定期對開化清水魚地理標誌的地域範圍、標誌使用等進行檢查。鼓勵單位和個人對開化清水魚的地理標誌使用進行社會監督。使用該地理標誌的生產經營者,對產品的質量和信譽負責,違反該規定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有關規定處罰。

歷史文化

開化清水魚養殖,傳說緣起唐代寺廟的放生池,池塘最初的功能主要是將魚放生,而後歷經數百年演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山區清水魚養殖方法。
開化清水魚
開化清水魚
開化有一習俗,每到中秋佳節,都要抓魚過節。民間傳說中秋節魚腦髓最滿,吃了最補身子。如今中秋節,村民攜魚喜迎八方客,能使大家既能品嘗人間美味,又能體會抓魚的樂趣,體驗獨特的“高山魚鄉″文化。中秋吃魚也很有講究,其過程分為捉魚、燒魚、吃魚三步。捉起的魚用稻草繩捆住脖子,取意“五穀有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