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生活
早年的礦工生活對閆超影響很大。看著一起長大的玩伴在前方不遠處死掉,那種感覺,一輩子都忘不掉。“我要不逃出來,我早晚也得那么死掉。”但是對閆超影響最大的,還是父母的先後因病離世。對窮人而言,小病也可以是大病,大病可以變成絕症,絕症就是死亡通知書。因此,母親從小教導他的“不蒸饅頭蒸(爭)口氣”,成為他一生的座右銘。
《藏地密碼》
如果說《藏地密碼》是中國出版業的奇蹟,那么閆超就是這奇蹟的見證者和親歷者。2008年之後,《藏地密碼》成為媒體和出版從業人員競相研究的經典行銷案例,甚至成為人們街頭巷議的話題,與此同時,從礦工“蛻變”為著名暢銷書策劃人的閆超也被譽為“出版業的勵志偶像”,一舉成為“80後”的非典型傳奇。
自我評價
這個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年輕人,身上卻奇怪地有著父輩的印記。閆超自己回憶時認為,這可能和自己沒上過大學有關,“我沒什麼機會接受新鮮的事物和思潮,山裡的世界就那么小。16歲之前我都不知道世界上有足球這個東西,26歲的時候我還不會用全自動洗衣機……我從小所接受的一切教育,都是父母教導的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那些精神”。閆超說,國中畢業輟學後的10年,他都一直在做著各種掙扎。要堅持內心的純粹還是向世俗妥協?要做一個文人還是做一個商人?要像課本上學來的那樣做個“毛主席的好學生”,還是做個“與時俱進的新青年”?這些內心的衝突和矛盾一直折磨著閆超,令他與現實格格不入。由於過於理想主義和輕信他人,閆超幾度陷入極端貧困和潦倒的境況,但最終都挺了過來。從此他又多了另外一句座右銘:如果你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可能會失敗,如果放棄了,你就徹底失去了成功的可能。閆超認為年輕人成功的關鍵有兩條:自知;意志堅定。
閆超是個工作狂,平均每天工作16個小時。有一個段子:在英語培訓班上,外籍講師問大家最大的興趣是什麼,閆超說自己最大的興趣是工作。講師說工作不算,問他工作之外的最大愛好是什麼。閆超說是加班……他的口頭禪是:“如果不吃飯不會覺得餓的話,我寧願不吃飯。”在閆超看來,要吃飯只是因為餓,一切美食對他毫無誘惑。他認為敬業和誠信是每個人立之於世的根本所在,因此對一切浮誇、不坦誠和不負責的行為深惡痛絕。
閆超總是覺得人生苦短,時間不夠用,要在有限的人生里多做一些事情,多幫助和影響一些人。他曾經想去偏遠的貧困地區支教,想去沙漠種樹,但後來他改變了自己的觀點,“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能給更多人溫暖和力量。”作為一個偏執的完美主義者,閆超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他說唯一令自己滿意的,就是“不斷學習、調整的意識和能力”。他希望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因此,他夜以繼日,不辭勞苦,試圖“在做一個好人的同時,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從底層一步步走上來,閆超對人、對這個社會的“琢磨”比常人更多一些,因此他總結道,“所有策劃的核心都是心理學”。他喜歡把自己做策劃和管理的經驗、心得與同行分享,以幫助更多人把出版做好,“出版事關意識形態,做好了可以影響很多人。”
現狀
現今的閆超,身上既有著與實際年齡不相符的老成穩重,內心又純真得像個孩子。他不會寫詩,卻活得像個詩人。或許是經歷的緣故,他的性格異於常人,似烈馬一匹,喜怒無常,同時又重情重義,你給他一顆糖,他會還你一個金疙瘩。在很多不了解閆超的人眼裡,他就是個驕傲、敏感、遺世孤立、人格分裂以及謙卑有禮的矛盾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