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者(Valenciennes,1840)棲息深度1-40公尺中文名長頭馬鸚哥魚有毒魚類否科中文名鸚哥魚科經濟性是科號科名F414 Scaridae食用魚類是中國大陸名長頭馬鸚嘴魚最大體長60cm觀賞魚類是其他中文名鸚哥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頭馬鸚哥魚
- 界:動物界
- 綱:輻鰭魚綱
- 科:鸚哥魚科
英文俗名,瀕危狀態,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英文俗名
Pacificlongnoseparrot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吻圓鈍;前額不突出。眼幾近於背側。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不完全被上唇所覆蓋;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4;頰鱗3列,上列為6鱗;中列為5-7鱗;下列為1-3鱗。胸鰭具14-16軟條;尾鰭於幼魚時圓形,成體為雙截形。稚魚體呈淡褐色,體側具有一個寬的橘色縱紋,尾鰭基部具一黑色斑點。初期階段(IP,Initialphase)的雌魚體色為淺黃褐色,由上而下漸淡,鱗片邊緣為白色;頭部與體色相仿,但更淺些;背鰭及臀鰭外緣為淺黃色,中央具灰藍色色帶;尾鰭為黃褐色。終期階段(TP,Terminalphase)的雄魚體色為紫藍色,由上而下漸淺,鱗片邊緣為橙色;在上唇以上之吻部為紫藍色,其下為紫綠色,各向後延伸經至背鰭基部及臀鰭基部;背鰭及臀鰭為黃色,外緣及中央部位有紫藍色縱紋;胸鰭上部為黃色,下部為藍紫色;腹鰭之軟條為淺黃色,硬棘為藍紫色;尾鰭為深黃綠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混濁的瀉湖且超過外圍礁石的區域。通常以群集出現;雌性魚通常形成小的群體。大的成魚可能出現到深度至少40公尺水域。
地理分布
漁業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