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遠古時期,古代時期,民國時期,建國後,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煤炭資源,漁業資源,水電資源,動植物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科學,文體,體育,衛生,社會保障,郵電通訊,人民生活,資源環境,安全生產,交通,歷史文化,旅遊,地方特產,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遠古時期
古代文獻的記載和考古發掘的文物,證明了從遠古到當代,人類在清江流域的活動從未停止過。舊石器時代中期,18.5萬年的“
長陽人”穴居洞中,茹毛飲血,生息繁衍。新石器時代晚期,又有巴人首領
廩君成為部落聯盟首領。
古代時期
夏商時期,巴族強盛一時,勢力範圍已經跨越清江流域,直逼中原,
周武王姬發剪滅殷商還藉助了巴人的力量。在顛覆商紂的
牧野之戰中,“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後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周武王也對巴人的勇武善戰大加讚賞,“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爵之以子”,這是巴人建國的最早記錄。
春秋戰國時期,巴人與東邊楚國爭鬥達數百年之久,後因內亂,加之秦楚夾擊,勢力日漸削弱,直至公元前316年為秦惠文王所滅。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長陽之地屬
黔中郡。
劉邦奪取天下後建立漢朝,置“
佷山縣”,縣治州衙坪,為長陽建縣之始。公元前202年劉邦改黔中為武陵,佷山縣隸屬
武陵郡(據《漢書》卷二十八上1594頁),從此,佷山作為縣級行政建制長期處於封建中央集權政府的管轄之下。東漢時期,“佷山縣隸屬江陵南郡”(《後漢書》卷二十二3480頁)。建安年間,曹操“盡得荊州之地,分南郡枝江以西立
臨江郡”(《晉書》卷十五454頁),佷山縣又屬臨江郡。
三國時期,公元208年,赤壁大戰曹操敗於孫劉聯盟,退出江南,“於是南郡、零陵、武陵以西為蜀,蜀分南郡立
宜都郡”(《晉書》卷十五454、456頁),佷山縣又屬宜都郡。之後,吳蜀爭奪荊、湘多年,佷山時而歸蜀漢,時而歸東吳。
兩晉時期,“晉平吳,(佷山縣)改為清流縣,置宜都郡地隸焉,尋復為佷山”(乾隆本《長陽縣誌》卷一)。
南北朝時期,政治紛爭不斷,王朝更迭頻繁,立國最長的只有60年,最短的僅17年,致使縣域建制隨王朝更迭而屢有變化。在此期間,縣域內先後有
方山縣、
宜昌縣、鹽水縣、巴山縣等建制,或一縣單置,或數縣並立。(佷山)“改為方山縣,尋廢,復佷山縣”(乾隆本《長陽縣誌》卷一)。“鹽水,後周置縣,並置資田郡”,“巴山,梁置宜都郡宜昌縣,後周置江州”(《隋書》卷三十一890頁),縣治也一度遷至資丘等地。
隋朝統一全國後,於開皇八年(588)置長楊縣,隸屬南郡(據《隋書》卷三十一888頁),縣治遷至龍舟坪。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以縣置
睦州,並置巴山、鹽水二縣。八年(625年)州廢,省鹽水,以長陽、巴山隸東
松州,貞觀八年(634年),廢東松州,長陽改隸
峽州夷陵郡。天寶八載(749年)省巴山入長陽”(《唐書》卷四十1028頁)。長陽作為縣名於唐朝見諸史書,並得以延用。
五代時,藩鎮割據,
高季興父子建立荊南(
南平),長陽隸屬江陵府峽州(據《十國春秋》卷一百一十二1623頁)。
宋朝,長陽隸屬荊湖北路(據《元史》卷五十九1418頁)。
元朝,長陽隸屬荊湖北道峽州路(據《元史》卷五十九1418頁)。
明朝,長陽隸屬湖廣行省荊州府
夷陵州(據《明史》卷四十四1081、1082頁)。
清朝雍正六年(1728年),長陽屬湖北布政使司直隸之
歸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
改土歸流以後,升夷陵州為
宜昌府,長陽隸屬宜昌府。時縣南
漁洋關一帶地域劃入新建之
長樂縣(今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清史稿·地理志》)。
民國時期
民國初,廢除府州建制,湖北分設江漢、襄陽、荊南3道,共轄69縣,長陽隸屬
荊南道。後分湖北省為11和8個行政督察區,長陽先後屬第九、第六督察區。土地革命時期,長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先後建立了四屆縣委、三屆縣蘇維埃政府(包括長巴縣蘇維埃政府),蘇區面積一度達到3300平方公里(現屬長陽的有2300平方公里),占當時全縣總面積的80%。
建國後
1949年6月,根據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指示,中共長陽縣委、縣人民政府在荊門組建。1949年7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長陽指揮部解放長陽龍舟坪,縣委、縣人民政府隨即發布布告,宣布正式視事辦公,初屬宜昌地區專署。1958年12月,宜昌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建立宜都工業地區行政公署,長陽隸屬之。1961年5月,宜都工業地區行政公署撤銷,設立宜昌專員公署,繼而於1968年1月建立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8月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撤銷,建立宜昌地區行政公署,長陽隸屬之。1984年7月13日,國務院以“國函字115號”檔案批准撤銷長陽縣,建立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仍隸屬宜昌地區行政公署。1992年8月13日,宜昌地區與宜昌市合實行“地市合併”,建立大宜昌市,長陽隸屬宜昌市管轄。
2000年,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轄9個鎮、7個鄉。
2001年1月5日,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對鄉鎮行政區劃作出調整,由原來的9鎮7鄉調整為8鎮3鄉:1、津洋口和龍舟坪合併,2、麻池和都鎮灣合併,3、黃柏山和資丘合併,4、樂園和榔坪合併,5、枝柘坪和漁峽口合併。現轄8鎮3鄉、4個居民委員會、154個行政村,總人口42萬。
1996年,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面積3430平方千米,人口43萬人。轄9個鎮、7個鄉:龍舟坪鎮、津洋口鎮、高家堰鎮、賀家坪鎮、榔坪鎮、資丘鎮、漁峽口鎮、都鎮灣鎮、磨市鎮、樂園鄉、麻池鄉、黃柏山鄉、火燒坪鄉、枝柘坪鄉、鴨子口鄉、大堰鄉。縣政府駐龍舟坪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總人口416782人,其中:龍舟坪鎮47031人,津洋口鎮41010人,高家堰鎮22160人,磨市鎮32932人,都鎮灣鎮35003人,資丘鎮30099人,漁峽口鎮20823人,榔坪鎮25495人,賀家坪鎮29647人,大堰鄉37379人,鴨子口鄉23458人,麻池鄉21011人,黃柏山鄉10210人,火燒坪鄉8431人,枝柘坪鄉16153人,樂園鄉15940人。
2001年1月5日,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將原來的9鎮7鄉調整為8鎮3鄉:1、津洋口和龍舟坪合併,2、麻池和都鎮灣合併,3、黃柏山和資丘合併,4、樂園和榔坪合併,5、枝柘坪和漁峽口合併。
2004年末,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總人口414816人。土家族約占總人口的47.5%。轄8個鎮、3個鄉,5個居委會、154個村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常住總人口388228人,其中:龍舟坪鎮89679人,高家堰鎮20590人,磨市鎮29832人,都鎮灣鎮49755人,資丘鎮37651人,漁峽口鎮33524人,榔坪鎮39348人,賀家坪鎮27170人,大堰鄉32839人,鴨子口鄉20087人,火燒坪鄉7753人。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12月31日,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轄8個鎮、3個鄉,共有5個居委會、154個村委會。
人口82494人,面積340.1平方千米;轄5個居委會、21個村委會:
湖口、龍門、四沖灣、花坪、楓竹園、津洋口、劉家沖、白氏坪、劉家坳、朱津灘、何家坪、龍舟坪、鄧家壩、黃家坪、王子石、合子坳、胡家棚、三漁沖、曬鼓坪、厚豐溪、兩河口、王家棚、土地坡、全伏山、鄭家榜、西寺坪。
人口33386人,面積220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馬磨河、救師口、三口堰、
蘆溪、磨市、黃荊莊、柳津灘、多寶寺、
花橋、馬安山、烏缽池、
豐山、玉寶。
人口55961人,面積518.3平方千米;轄26個村委會:莊溪、五尖山、嵩水坪、楊柘坪、豐岩、水竹園、向
王橋、沙堤、麻池、璞嶺、朱栗山、城五河、響石、塘坊河、樟木壘、
高橋、曉溪、金福、十五溪、
橫山、龍潭坪、立志坪、雪山河、杜家沖、重溪、西灣。
人口41132人,面積383.3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19個村委會:資丘、水連、九龍、天池口、市貝、天河坪、楊家橋、柳松坪、五房嶺、泉水灣、涼水寺、
萬里城、西陽坡、資丘、淋湘溪、
陳家坪、竹園坪、黃柏山、對舞溪、中溪。
人口37410人,面積294.3平方千米;轄16個村委會:漁坪、施坪、高峰、沿坪、布政、西坪、雙龍、招徠河、
龍池、趙家灣、枝柘坪、梁山壩、青龍、板凳坳、
龍坪、岩松坪。
人口42151人,面積512.5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榔坪、社坪、關口埡、茶園、樟榔坪、馬坪、
長豐、文家坪、秀峰橋、八角廟、沙地、樂園。
人口29624人,面積345.2平方千米;轄9個村委會:賀家坪、漁泉溪、堡鎮、紫台、中嶺、白鹹池、龍王沖、蔡家灣、
七里坪。
人口21760人,面積210平方千米;轄11個村委會:高家堰、魏家洲、木橋溪、界嶺、流溪、向日嶺、古城、
彭家河、佑溪、
金盆、青岩。
人口37047人,面積237.2平方千米;轄15個村委會:大堰、三洞水、曉麻溪、松元坪、居溪、邊家坪、桂花園、蔡家坪、趙家堰、石滾埫、鐘家灣、清水堰、九柳坪、鄧家沖、千丈坑。
人口24075人,面積220.7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10個村委會:楊家槽、厚浪沱、鴨子口、
劉坪、
天柱山、楠木坪、
楊溪、古坪、馬連坪、
靜安、巴山。
人口8005人,面積105平方千米;轄3個村委會:青樹包、黍子嶺、溜沙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居於湖北省承東啟西的地理位置,地處鄂西南清江中下游,雲貴高原東延尾部,
武陵山余脈。東連
宜都市,西接
巴東縣,南抵
五峯縣,北鄰
秭歸縣和
宜昌市。位於東經110°22′-110°20′北緯30°12′-30°46′之間。東西長94.5公里,南北寬63公里,總面積3424平方公里。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為湘鄂西片區。
地形地貌
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東高西低。最高點崩尖子海拔2259.1m,最低點向溪口48.7m。
長陽地屬
長江上游的
清江流域,境內有小流域85條。據1999年湖北省衛星遙感普查資料顯示,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685平方公里,占縣域總面積的49.12%。清江橫貫長陽全境148公里,是長江在湖北境內第二大支流,匯入清江的大小溪河共428條。
氣候特徵
長陽屬亞熱帶大陸性夏熱潮濕氣候區,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年日照時數1500-1900小時,太陽輻射量96-102千卡/平方厘米,年均降雨量1366.2mm,年均氣溫16.5℃,無霜期250-290天。長陽的氣候以其獨特的“立體型”氣候而著名,全縣海拔高度從48.7-2259.1米,使氣候呈“立體型”多樣性分布。低山河谷地區(海拔500米以下),終年無雪無霜,熱量資源豐富;中山(海拔500-1200米)地區為典型的
溫帶氣候,夏季不太熱,冬季不太冷;高山(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區為典型的
寒帶氣候,冬季寒冷,冰雪覆蓋,夏季溫涼。氣候的多樣性決定了農作物生長的多樣性,溫涼的
高山氣候使其出產的農產品都具有反季節的特性,“火燒坪球白菜”就是利用高山獨特的氣候特點生產的
反季節蔬菜。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長陽已探明礦產地70餘處,礦種30餘種,占湖北省發現礦種的57%,不少礦藏儲量豐富,品位高,地質條件優越,易於勘探和開採。已發現開採和預開採的主要礦種有煤炭、矽石、石灰石、重晶石、頁岩、錳礦、鐵礦、汞礦、白雲岩礦、硫鐵礦、釩鉬礦、銀釩礦、鉛鋅礦和磷礦等14種。其中煤炭地質儲量13700萬噸,主礦區面積250平方公里,適宜中小規模開採;矽石地質儲量18200萬噸,儲藏面積340平方公里,埋藏淺,可露天開採;石灰石地質儲量10億噸,是建材工業的良好材料;重晶石地質儲量350萬噸,硫酸鋇含量在95%以上,礦床集中,適宜剝離開採;錳礦儲量3700萬噸,屬全國八大錳田之一;鐵礦儲量54800萬噸,極具潛在開發價值。
煤炭資源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煤炭已探明儲量1.3億多噸,煤炭業一直是長陽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1989年,長陽被納入中國一百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煤炭資源分布較廣,全縣11個鄉鎮中有9個鄉鎮盛產煤炭,且開採歷史悠久。據縣誌記載,清朝乾隆19年,長陽就有了煤炭開採記錄。新中國成立以後,長陽煤炭工業在1997年達到頂峰,全縣煤炭產量首次突破百萬噸大關,達到138萬噸,礦井總數達到216處。1997年,關閉和取締了一批不具備基本安全生產條件的礦井,全縣煤礦礦井總數下降到55處,全縣共投入整改資金1300餘萬元,55處礦井全部配置了系統完備的安全設施。2002年,全縣煤礦行業生產時間不足8個月,生產原煤70萬噸。
漁業資源
長陽有70多種經濟魚類,有白甲、烏鱗、鯉魚、季花魚(鱖)、楊魚、黃骨頭、鮎、青魚、麻古丁、魚勺子、鯽魚、
赤眼鱒、黃鱔、泥鰍、火燒翁、甲魚、烏龜、岩蛙。名貴稀有魚類有:銀魚、美國叉尾回魚等。
水電資源
長陽年降水量達45億立方米。長江在湖北省境內的第二大支流清江自西向東流經全縣148公里,縣境內433條大小溪河自南北方向匯入清江,年均徑流量427立方米/秒。縣域內水能理論儲量158萬瓦,已建成隔河岩大型水利樞紐工程,電站總裝機120萬千瓦,年發電量30.4億千瓦小時,清江航道可適航300噸級船舶。此外,全境433條溪河中,流域面積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2條,常年流量在0.5秒立方米以上有的17條,小水電理論蘊藏量達339萬千瓦,已開3.42萬千瓦。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水電理論總蘊藏量為400萬千瓦,其中小流域33.9萬千瓦。1983年,長陽被列為全國100個水電初級電氣化試點之一。20世紀90年代,是長陽初級農村電氣化建設試點縣鞏固階段。先後新建了黃柏山竹元坪電站、鴨子口東流溪電站、資丘鎮關門岩電站、三背河水庫電站、洞灣電站、酒甄子水電站。2001年12月8日,全縣有史以來最大的自建工程招徠河水電站正式動工興建。該水電站設計裝機3×12000KW,設計年發電量1.2億KW·H,工程總投資3.7億元。該電站建成投運後,全縣小水電裝機總容量可達到76308KW,年均發電量可達到2.3至2.5億度,除供給縣內自用外,將有餘電輸出縣外,不需大電網對全縣進行枯水期的電量調節。至2002年,全縣已建成大型水電站1座、中小型水電站49座,總裝機124.03萬KW,年發電25億度,其中縣內開發小水電4萬KW,年發電1.3億度,年售電1.11億度以上,97.9%的裝機容量實現聯網運行。
動植物資源
長陽的野生哺乳動物有野豬、野羊、豪豬、獾、麂、獐、猴、果子狸、豸由、獺、野兔及虎、豹等。家畜家禽有豬、牛、羊、雞、鴨、兔等。其中鄂西大黑豬、清江白山羊為地方優良品種。
長陽的山地地貌和立體氣候,適宜於多種生物繁育生長,從河谷到高山、亞熱帶和溫帶的各種動植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物鏈。天然植被以森林植被為主,植物種類繁多。按林木分類有90科253屬561種;林木主要品種有松、杉、櫟、柏、梧桐。麻池和樂園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尚存28種古生珍稀樹種珙桐、水杉、水青、銀鵲、天獅栗、巴山榧、鐵堅杉、金錢柳等。藥用植物有850多種,產量4萬多擔。
人口
2017年,全縣戶籍人口392456人,總戶數152358戶。其中男性人口205900人,女性人口186556人。總計出生人口3352人,死亡人口5304人。
經濟
綜述
2017年,全縣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5.34億元,按照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32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38.64億元,增長6.7%;第三產業增加值55.39億元,增長1.2%。三次產業結構由2016年的29.65:29.13:41.22調整為30.53:28.55:40.9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34882元。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105.6%,建築安裝工程價格指數108.0%,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1.5%,服務項目價格指數103.9%,商品零售價格指數100.3%。
全縣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94837萬元,同比增長2.07%。其中上劃中央稅收收入完成23533萬元,同比增長3.83%;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71304萬元,同比增長1.5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完成43339萬元,同比增長6.26%,稅收占比60.78%;非稅收入完成27965萬元,同比下降5.0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徵收部門:國稅部門完成17121萬元,同比增長1.42%;地稅部門完成27570萬元,同比增長8.77%;財政部門完成26613萬元,同比下降5.01%。
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42966萬元,同比增長5.57%。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23053萬元,比上年減少1.9%。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839735萬元,5000萬元以上產業項目投資460135萬元。從投資項目個數看,本年5000萬元以上項目施工個數129個,新開工項目個數77個。商品房銷售面積29040平方米,同比下降84.79%。
第一產業
2017年,全縣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97974萬元,同比增長5.81%。其中:農業產值339516萬元,同比增長9.62%;林業產值3787萬元,同比增長2.46%;牧業產值282847萬元,同比增長3.11%;漁業產值49012萬元,同比減少12.3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2812萬元,同比增長42.65%。
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72.89千公頃,增加1.40千公頃。糧食種植面積39.67千公頃,增加0.52千公頃。其中玉米種植面積16.03千公頃,增加0.74千公頃;水稻種植面積1.78千公頃,減少0.10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9.49千公頃,增加0.73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22.13千公頃,增加0.21千公頃;菸葉面積0.48千公頃,減少0.01千公頃。年末果園面積8.63千公頃,減少0.20千公頃。其中柑桔園面積7.22千公頃,減少0.11千公頃。年末茶園面積9.37千公頃,增加1.94千公頃。
全年糧食總產量103759噸,同比增長1.18%。夏糧產量31400噸,同比減少5.72%。其中小麥產量2252噸,同比減少16.34%。秋糧產量72359噸,同比增長4.5%。其中玉米產量41190噸,同比增長10.08%。水稻產量9077噸,同比減少6.48%。油料總產量14827噸,同比增長6.39 %。其中油菜籽12502噸,同比增長7.43%。菸葉產量1391噸,同比減少5.71%。柑桔產量60257噸,同比減少5.43%。茶葉產量2792噸,同比增長24.5%。蔬菜產量659876噸,同比增長1.54%。
全年牲豬出欄68.37萬頭,同比增長1.44%;山羊出欄61.94萬隻,同比增長3.47%;家禽出籠81萬隻,同比增長3.85%。全年肉類總產量70598噸,其中豬肉產量53332噸。禽蛋產量1783噸,水產品產量7803噸。
第二產業
2017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0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84681萬元,同比增長4.0%。其中重工業完成296374萬元,占比50.69%;輕工業完成288307萬元,占比49.3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產品銷售收入505071萬元,同比下降6.3%;完成利稅總額57977萬元,增長30.9%。工業產品銷售率93.5%。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原煤17.20萬噸,減少33.92%;發電量10741萬千瓦時,減少2.05%;低壓開關面板2622門,增長91.5%;水泥93.50萬噸,增長29.7%;鐵合金4.95萬噸,增長2.1%;鋼結構0.44萬噸,增長13.8%;精製茶1.42萬噸,增長24.5%。
全年建築業增加值58861萬元,按照可比價增長20.6%。
第三產業
2017年,全縣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8576萬元,比上年增長7.6%。按銷售地區分:城鎮實現零售額385860萬元,增長7.8%;鄉村實現零售額142716萬元,增長7.0%。按結構分:限額以上企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01133萬元,同比增長5.1%。其中,批發業銷售額29489萬元,增長1.1%;零售業銷售額60623萬元,增長6.5%;住宿業營業額5222萬元,增長4.3%;餐飲業營業額5800萬元,增長12.8%。限額以下企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27443萬元,同比增長44.7%。
突破性發展以旅遊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卓爾旅遊、清江畫廊轉型升級等步伐加快,清江方山索道投入運營並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高家堰鎮榮獲全省“旅遊名鎮”,鄉村民宿快速發展,香花嶺成為全省首批10家“金宿級”民宿。全年全縣共接待遊客80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75億元,分別增長14.70%和28.69%。
全年外貿出口總額5072萬美元,同比減少29.42%。
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559463萬元,比年初增加222099萬元,同比增長16.61%。其中住戶存款1119973萬元,比年初增加129622萬元;非金融企業存款238548萬元,比年初增加52606萬元;廣義政府存款200938萬元,比年初增加39873萬元。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242381萬元,比年初增加315827萬元,同比增長34.09%。其中:住戶貸款260186萬元,比年初增加47946萬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982195萬元,比年初增加267881萬元。各項貸款中:短期貸款520311萬元,比年初增加248727萬元;中長期貸款722070萬元,比年初增加69087萬元。
2017年全年保費收入總計55591萬元, 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16萬元,同比增長2.24%。
社會事業
教育科學
2017年,全縣擁有各級各類學校85所。其中:幼稚園38所,普通國小27所(專任教師964人),普通中學18所(專任教師980人),職業高中1所(專任教師199人),特殊學校1所(專任教師16人)。在園兒童數5462人;普通國小在校生14104人,畢業生2322人;普通中學在校生10866人,畢業生3989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3116人,畢業生955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96人。教育“全面改薄”規劃紮實推進,新建校舍3.6萬平方米;“助學啟智”工程累計資助學生10.43萬人次;我縣高考一本上線670人,再創歷史新高。
2017年,全縣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0.98億元,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7.75億元。新增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家(友生漁業、夷天科技),新增非高企高新產品2個。巴國匯智創業園認定為國家級“星創天地”,老巴王農業公司獲省校企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定,豐潤生物公司獲市工程技術中心認定。全縣完成專利申請總量259件,其中發明110件;完成專利授權總量87件,其中發明15件。全縣發明擁有量達56件,萬人發明擁有量達到1.4件。全年完成科技成果轉化項目5項,完成技術契約成交額1.02億元。
年末全縣擁有在職在編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4486人,其中高級崗位430人,中級崗位2361人,初級崗位1695人。
文體
2017年,全縣擁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體育館1個,電影放映管理機構1個,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藝術表演團體從業人員60人,國內演出289場,觀眾累計達26萬人次。公共圖書館總藏書量538928冊。博物館文物藏品10080件套。
體育
2017年,全縣擁有專職體育教練6人,各級裁判員378人,參加省級以上體育賽事3次,參賽人數6人,獲金牌5枚,銀牌1枚,銅牌0枚。向省體校輸送運動員1人,向市體校輸送運動員2人。
衛生
2017年,全縣共有衛生機構498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技術人員1865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757人。註冊護士754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機構床位數5張,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人。婦幼保健院業務綜合樓投入使用,10個鄉鎮衛生院達到“四化”標準,154個村中心衛生室達到“五化”標準。大病關愛“壹佰基金”資助貧困民眾12739人次總計1933萬元。
社會保障
2017年,全縣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4290人,比上年減少855人;事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6967人,比上年增加4821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9437人,比上年減少513人;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2738人,比上年減少8987人;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5382人,比上年減少5769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2273人,比上年減少947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4615人,比上年減少365人。
全年徵收社會保險費合計75128萬元,同比增長151.63%。其中企業養老保險費15790萬元,同比增長8.85%;機關事業養老保險費38060萬元,同比增長1437.78%;職工醫療保險費10036萬元,同比下降5.65%。
全年支出社會保險費合計110158萬元,同比增長180.84%。其中企業養老保險支出27244萬元,同比增長11.44%;機關事業養老保險支出57209萬元,同比增長1290.59%;職工醫療保險支出9210萬元,同比增長29.52%;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支出14607萬元,同比增長710.15%。
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8939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4928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2.15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1.46%。
加大弱勢困難民眾救助力度,投入500萬元對2192名留守兒童、2946名留守老人、930名留守婦女實施關愛保護,進一步提高農村低保、五保標準,民政社會救助資金總量突破億元關口。紮實推進國家級水庫移民避險解困試點,241戶918人實施搬遷。棚戶區改造開工400套,竣工800套,多形式為2600戶住房困難家庭提供實物住房或者貨幣補貼。
郵電通訊
2017年,全縣郵(政)電通信業(郵政、電信、移動、聯通、廣電)完成郵(政)電通信業務總收入25187萬元,同比提高10.63個百分點。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28.31萬戶,同比提高5.91個百分點。計算機網際網路用戶達63713戶,同比提高23.82個百分點。
人民生活
2017年,全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11元,同比增長8.96%。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32元,比上年增長8.3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7元,比上年增長9.59%。
資源環境
2017年,全縣全年空氣品質總體穩定。空氣優良天數282天,優良率82%,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72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41微克/立方米。全年共實施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項目3個,其中水減排項目1個,大氣減排項目2個。共削減化學需氧量864.29噸、氨氮103.71噸、二氧化硫302.65噸、氮氧化物282.47噸 。
安全生產
2017年, 全年全縣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10起,死亡9人,受傷5人(均為輕傷)。同比事故起數下降23.1%,死亡人數下降10%,受傷人數下降28.6%。其中,道路運輸事故5起死亡4人受傷5人,工貿事故3起死亡3人,建築施工1起死亡1人,機械傷害事故1起死亡1人。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社會消防、煙花爆竹、特種設備、旅遊、學校安全等重點行業領域未發生死亡事故,未發生較大以上事故。
交通
公路
截至2012年,長陽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100%;全縣納入登記管理的民用汽車15797輛,同比2011年增長15.98%;機車70527輛,同比2011年增長5.98%;全年客運量704萬人,同比2011年增長12.82%,旅客周轉量45074萬人公里,同比2011年增長16.28%;貨運量571萬噸,同比2011年增長20.46%,貨物周轉量41604萬噸公里,同比2011年增長36.36%。
長陽縣境內有“龍五”一級公路(橋隧工程),總投資11.83億元,起於長陽龍舟坪鎮觀音閣,接324省道,向南跨越清江,經磨市、蘆溪、三口堰,止於宜都市五眼泉鎮廟崗村,接陸漁一級公路,全長18.2公里,採用設計時速每小時60公里、路基寬23米的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標準建設,全線有特大橋1座、大橋4座、分離式隧道2座、涵洞39道、連線線2條。該項目是國家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交通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也是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和武陵山區域性大旅遊的重要交通幹道,建成後將使滬渝、宜張兩條高等級公路連為一體,並與陸漁一級公路貫通,推動湖南、湖北長江三峽庫區、武陵山區等區域交通路網更加暢達以及三峽大壩、清江畫廊、張家界等景區串珠發展,形成武陵山區域旅遊經濟鏈,加快集中連片貧困區域發展步伐。
鐵路
水運
長陽縣境內的清江航道可適航300噸級船舶。
截至2017年,長陽縣公路通車裡程總計4702公里,其中國道146公里,省道380公里,縣道56公里,鄉道1269公里,村道2851公里。等級公路總計3155公里,其中一級公路23公里,二級公路446公里,三級公路106公里,四級公路2581公里。
全縣納入登記管理的機動車89159輛,其中機車51265輛,汽車37894輛(載客31855輛、載貨5710輛、其他329輛)。
全年客運量624萬人,同比增長8.15%,客運周轉量26287萬人公里,同比增長6.01%;貨運量414萬噸,同比增長9.33%,貨運周轉量53435萬噸公里,同比增長1.33%。
歷史文化
長陽素有“歌舞之鄉”之稱,
長陽山歌、
長陽南曲、
巴山舞被譽為“長陽文化三件寶”,奇石、盆景、根藝被譽為“長陽文化產業三件寶”。長陽巴山舞曾獲全國廣場舞比賽“群星獎”金獎,大型土家婚俗歌舞劇《土裡巴人》曾獲全國“
五個一工程獎”。2006年,土家族“撒葉兒嗬”入選國家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在2007年十四屆全國廣場舞蹈比賽中榮膺群星獎。長陽山歌、南曲、長陽薅草鑼鼓和都鎮灣故事入選省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由長陽縣“農民兄弟”
王愛民、王愛華與苗族姑娘組成的“土苗兄妹”組合在央視第13屆青年歌手大獎賽原生態唱法中榮獲金獎。
長陽山歌
長陽山歌以其豐富的演唱內容,靈活的歌唱形式,高亢嘹亮、熱烈奔放的演唱風格,與南曲、巴山舞並譽為長陽文化“三件寶”。長陽山歌主要有勞動歌、情歌等。勞動歌產生於勞動中,又在勞動中歌唱。不同的勞動方式和自然環境,形成了勞動歌的不同風格。如清江船工和排工就有雄壯有力的號子歌,田間鋤草有鑼鼓歌。演唱時,由兩人或三人、四人在田頭按照一定曲牌一邊鳴鑼擊鼓,一邊與田間鋤草人唱和,但演唱內容和順序靈活,沒有嚴格的規定,大多為即興創作。長陽的山歌有獨唱、對唱、一人領眾人和等多種演唱形式。
五句子山歌是長陽山歌、民歌中特別發達的樣式,它以七言五句為基本格,五句為一段,有一段獨立成章。也有若干段五句子聯綴(最長有32段),稱為“趕五句”或“排子歌”。五句子山歌的第五句往往是意境升華,藝術情趣之所在,故有“五句山歌五句單,四句容易五句難”的說法。由此,五句子要求第四句要能結束,第五句要奇峰突起,畫龍點睛。
南曲
南曲又稱之為“絲弦班”。它是湖北古老的地方曲種,詞曲豐富,優美動聽。解放前,此曲逐漸衰落,很多人只知南曲之名,而未聞南曲之音。1961年至1964年,省、專、縣文化主管部門先後組織專門班子,對南曲進行挖掘整理,計訪問六十多位南曲老藝人,蒐集傳統曲目140多個(不包括曲目同而文詞不同部分),曲牌32個,尚有[水葫蘆]、[火葫蘆]、[肩背玉]等曲牌,老藝人們只知其名,而唱腔失傳。南曲主要流傳於長陽、五峰境內,據文詞分析,與其它曲種有相似之處,但具有獨特之點,雖非土生土長,但與長陽地方語言、民歌小調頗有結合,因是長陽首先挖掘整理出來的,故定名為《長陽南曲》。現已載入曲藝大辭典。
巴山舞
巴山舞又名“
巴渝舞”,本地土家族又叫“撒憂兒嗬”,其特點是:伐鼓以祭祀,叫嘯以興衰,唱腔高亢,舞姿粗獷,體現了土家兒女的淳樸和憨厚;其形式為:一人掌鼓,眾人對跳,由掌鼓者領唱,對舞者邊唱邊舞。遠在殷商時期,巴人助武伐約前戈後舞,以凜殷人紛紛倒戈。漢高祖
劉邦數觀其舞,樂其猛銳,令樂師習之引入宮廷,響為“巴渝舞”。近代挖掘
巴楚文化,將其提煉升華,命名為“巴山舞”、“跳喪舞”之美稱,名揚五湖四海。1986年在新疆烏魯木齊舉行的全國少數民族體育盛會上,“撒憂兒嗬”被譽為“東方迪斯科”。
土家四道茶
四道茶具有獨特的喻意。一道茶——“
罐罐茶”,用來招待日常來客。二道茶——
雞蛋茶,是用來招待“嘎嘎客”的。也就是家中添小孩後,整“祝米酒”時才上雞蛋茶。三道茶——陰米茶,是用在婚宴酒席前食用。四道茶——酥茶湯,在冬季用來禦寒取暖。
西蘭卡普
西蘭卡普可以上溯到古代巴人時期。作為土家族先民的古代巴人,除從事農業生產外,還善於紡織,其“桑蠶、麻”成為貢品。因而“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華陽國志·巴志》)秦漢時期,土家族地區的紡織業有所發展,所職的“布”成為納貢之名品。三國時期,在蜀國諸葛亮“今民貧國虛,決敵不資唯仰錦耳”的決策下,土家族地區的人民逐步掌握了漢族先進的染色技術,編織出五彩斑斕的“土錦”。唐宋時期,隨著土家族地區與漢族經濟交流的增多,土家族地區的紡織業有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女勤於織,戶多機聲”的社會風氣。改土歸流後,土家族西蘭卡普的挑織技藝進一步提高,尤其是土家族姑娘,從不便隨其母操習挑織技藝,姑娘長大出嫁時,還必須有自己親手編織的西蘭卡普作品作陪嫁品,因而這種工藝得以發揚光大。
填房
“
填房”是中國通行的一種再婚俗,在鄂西地區卻流行著幾種特殊關係的填房習俗:一為“叔就嫂”,即親兄死後,其單身弟(嫂稱其弟為“小叔子”)可同親嫂結婚。在長陽後河一帶,又有不同的習俗,視“叔就嫂”婚俗為不端;二為“伯就弟”,伯指伯哥,弟指弟媳,即弟弟死了,單身哥哥可與弟媳成婚;三為“姐死妹繼”,即出嫁的同胞姐姐死了,其妹可與姐夫結為夫妻。
新婚三天無大小
在清江兩岸,公公與兒媳、伯哥與弟媳在平時是互相戒備的,飯不同桌,行不同路,坐不同凳,言不對答,否則會引人笑話。但在婚期三天內,卻無此禁忌,公公、伯哥均可參加鬧新房,可向新姑娘討煙討糖討荷包,互相說笑話,打嘴仗,勿拘勿束。這就是所說的“三天無大小”的規矩。新媳婦三天以內,不做家務,不下廚房,如賓客一般,“三天下廚房”以後,就不能隨便了,一切按在娘屋裡受過的家教行事。此習俗今在鄂西地區仍有遺存。
香爐石古巴國遺址
香爐石遺址位於鄂西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漁峽口鎮東南0.5公里的清江北岸,東距長陽縣城97公里,地處清江中游。遺址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呈斜坡狀,西南面臨清江,下距清江河面約30餘米。地理環境十分獨特,屬典型的河旁山寨型文化遺址。該遺址為1983年發現,面積3萬多平方米,但遺物暴露較多的面積只有700多平方米。1988、1989、和1995年先後三次進行考古發掘,在遺址中心地區共挖掘400餘平方米,獲得夏、商、周時期的石器、陶器、骨器和銅器等文化遺物近萬件及一批早商時期的巴人墓葬。還發現大批商、周時期的甲骨和兩枚商末周初時期的陶印章(璽印)。
相關叢書
《巴土文化叢書》(第二輯)和《土家族文學原創叢書》共20冊、450多萬字,這些生動的文字,講述了從古“長陽人”到巴人,再到現代的土家人所經歷的艱難與曲折,揭開了一批“千古之謎”。《巴土文化叢書》,內涵縱貫古今,涉及長陽土家族的歷史、文化遺存及土家族的發展,是對土家族歷史和人文精神的一次全方位解讀。全套《叢書》約300萬字,由《廩君》、《長陽土司源流研究》、《巴地域研究》、《巴人源流研究》、《村落空間與民間敘事邏輯》、《長陽近代兵事史話》、《長陽名人傳略》、《
土家族撒葉兒嗬》等10冊組成。其中《長陽文藝搜存集(初編)》、《長陽文藝搜存集(續編)》兩部,是長陽歷史上自明清以來之集大成的文化藝術資料總匯。
《土家族文學原創叢書》,這是多角度記錄巴人後裔生存狀態、深度抒寫土家人時代精神的一部“文學史傳”。由《老巴子》、《巴人第一君》、《黃學儒的故事》、《天河坪檔案》、《汪洋莊》、《至愛親情》、《跟著太陽走》、《沒有聲音的叫喊》、《如期之約》、《孩子和風箏》等10冊組成,約150萬字。其中,“土家寓言大王”
蕭國松創作的土家族長篇敘事史詩《老巴子》共23章、14000行、約70萬字,內容涵蓋了土家族起源、歷史英雄人物、主要節日民俗及由來傳說等方面。
旅遊
20世紀90年代以來,湖北省對清江流域進行梯級開發,長陽境內形成了“一壩(隔河岩大壩)兩庫(隔河岩水庫、高壩洲水庫)”的獨特景觀,清江已變成綿延數百公里的梯級長湖,與神農架、
武當山、長江三峽齊名,並稱為湖北四大甲級旅遊資源區。長陽清江畫廊旅遊度假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長陽被命名為“湖北旅遊強縣”。
長陽旅遊資源以清江為軸呈線狀分布,由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特殊的人文資源共同構成。
清江中下游隔河岩、高壩洲兩座大型水電站的建成,使長陽形成了20萬畝水面和108個島嶼,展現出了“高峽出平湖”的自然景觀。縣內有眾多的山川、洞穴、溫泉,森林覆蓋率達65%以上,有各類植物1400多種,在《中國旅遊普查規範》列出的6類74種基本旅遊資源類型中,長陽就有6類45種。“長陽人”遺址、清江百島湖、中武當天柱山、
武落鐘離山、
麻池古寨、巴王洞、香爐石夷城、
鹽池溫泉以及傳承久遠的巴土文化和民俗風情,構成了長陽的旅遊資源特色。現已形成九大特色
資源景區,長陽民俗有傳說故事、吹打樂、哭嫁歌、薅草鑼鼓、花鼓子、土家菜餚等。現已形成九大特色資源景區,是宜昌市“一體兩翼”旅遊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江畫廊風景區
清江畫廊風景區是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2008年榮膺全國民族文化旅遊十大新興品牌。長陽是巴人發祥地、土家族的搖籃、“長陽人”的故鄉。清江,古稱“夷水”,《水經注》云:“夷水,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因名清江也”。清江流域總長428公里。“八百里清江美如畫,三百里畫廊在長陽”。
武落鐘離山
武落鐘離山又名佷山,距清江畫廊門樓處25公里。整個山體若浮湖面,主峰海拔397.5米。巴人首領廩君就誕生在這裡。向王廟凌空高懸,祀奉著廩君的塑像;石神台供奉著兩具天然橢圓形石器,印記著古代巴族生殖崇拜的遺痕;鹽女岩酷似土家族少婦,傳說是廩君的妻子——鹽水女神的化身;白虎堂臨水而築,堂內真實地展示出土家族的歷史;純木結構的山門懸掛著“民族之源”的匾額。
倒影峽
倒影峽景點是進入清江畫廊風景區的第一個主要景點,位於隔河岩大壩北側。其峽長5公里,水靜谷幽,山峰陡峭,處處皆畫。她以“魚游枝頭鳥宿水”的倒影勝景著稱。兩岸的岩石群,形成獨秀的天然山石景觀。山間林木蔥翠,樹影婆娑,清泉潺潺,波回水轉,是一處融山、水、峽、洞、林木為一體的極富自然質樸氣息的佳境。其景觀清江大佛山,天然彌勒佛,高278米,底寬144米,比四川樂山大佛還大二倍。還有孔雀開屏山等,形態逼真,氣勢磅礴。倒影峽,可謂是清江畫廊中的點睛之筆!
北緯30度島
北緯30度島位於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磨市鎮花橋村,因北緯三十度線從島上腹地通過而得名,全島面積500餘畝。
天柱山 天柱山位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清江北岸,距縣城37公里。是以道教文化與險山幽谷為特色的宗教朝拜旅遊區,與土家族的發祥地——武落鐘離山南北遙相對應。天柱山——中武當海拔1445米,南臨清江水庫,北望長江三峽,四周群山拱手環抱。
麻池古寨
長陽有
鄂西保存最為完好的革命舊址群——麻池蘇區革命舊址。賀龍元帥先後5次到長陽指導革命,在這裡建立了鄂西最早的紅色革命政權之一。
李勛、李子駿、李步雲等革命先行者引領土家兒女發起中國革命史上著名的“西灣起義”,創建了全國少數民族地區以軍為建制的第一支紅色武裝——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六軍。2009年,縣委縣政府按照4A景區標準正式啟動“
麻池古寨”景區建設。4年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修繕保護了“中共長陽縣委員會”、“長陽縣蘇維埃政府”、“長陽縣軍事委員會”和“長陽縣婦女委員會”四處革命舊址,復建了“紅六軍”軍部,擴寬改造麻池至西灣旅遊公路,興建了李步雲碑亭、長陽革命戰爭史陳列館、賀龍廣場等景點,完成了旅遊碼頭、停車場等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任務,還改造了近百戶土家民居,收集展出了赤衛隊用過的土銃、花櫟樹炮等散落在民間的革命文物300餘件。2012年12月19日,
清江畫廊旅遊度假區收到國家旅遊局景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函件,確認該景區成為
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地方特產
長陽主要名特產有清江魚、岩松坪椏柑、火燒坪高山無公害蔬菜、茶葉、菸葉、資丘獨活、資丘木瓜、火麻仁、杜仲、黃柏、梔果、油桐、烏桕、柑桔、生漆、高家堰根藝盆景等。其中:木瓜面積已達1.68萬畝,年產1000噸,產量占全國皺皮木瓜的70%以上;獨活種植面積5000畝,年產250噸;梔果面積20000畝,無公害純天然梔子黃色素產量達35噸。
清江銀魚
由於清江中下游隔河岩、高壩洲兩座大型水電站的建成,形成20萬畝水面。清江水質和環境適宜銀魚生長。清江銀魚是從太湖引進的魚種,成魚體長一般在90-200毫米,其最大體長達到224毫米。
清江銀魚是銀魚科中較大的一種,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尼克酸、維生素等多種營養,被譽為淡水魚之王,具有“利尿、潤肺、止咳”等功能。長陽清江庫區銀魚載魚量可達1050噸,可實現年收入2000萬元以上,創稅收500萬元。
清江椪柑
清江椪柑屬桔類,芸香科植物,主產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漁峽口鎮岩松坪村。因清江河谷地帶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平均氣溫17.5℃,最低氣溫-3℃,年有效積溫5500℃,在這種獨特氣候條件下生長的清江椪柑果形端正、色澤鮮艷、香甜可口、脆嫩化渣,單果重130克以上,可溶性固形物達到達13.5%以上,是長陽柑桔中的極品,分別於1985年、1987年、2000年三次獲得湖北省優質水果稱號,2002年又取得了國家農業部A級綠色食品證書。
清江奇石
清江奇石,孕育於八百里清江。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化石》主編劉時藩教授在《萬里長江源何處》一文中對長江及清江等支流的考證,清江始於中生代的三疊紀,即一億七、八千萬年前,在北京大學徐欽琦教授所繪製的《地質歷史上兩個宏年的黃道斜傾變化示意圖》上顯示,正值地質歷史上第二個宏年,是時水往西流,新生代的第三紀的漸新世約三千年前的一次大的造山運動,使清江改西向東流至今,所形成的武陵山余脈縱貫古“長楊”。清江的內力地質作用和風雨、冰川、溫度等外力地質作用,將山岩逐漸沖成千姿態百態的奇石。
清江肉羊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是“
宜昌白山羊”的中心產區,擁有中南地區最大的天然草場,可開發草場面積53萬畝,載畜能力大。1997年,長陽被納入國家“清江流域商品肉羊生產基地”項目縣之一。2002年,全縣山羊飼養量達到30.9萬隻,出欄了17.05萬隻,實現收入3012萬元。從紐西蘭引進的
波爾山羊,與本地白山羊雜交,形成具有較強生長優勢和獨具特色的清江肉羊。從四川引進人工種植
皇竹草(一畝可產皇竹草5噸),可供10隻羊食用。全縣已種植皇竹草1萬畝,建氨化窖2萬立方米,興建山羊欄圈18萬平方米。
盆景根藝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
根藝盆景,主要以
高家堰鎮為代表。高家堰鎮的根藝盆景生產起步於1981年,經過2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以高家堰村白果坪為中心、沿318國道近2000米長的盆景根藝專業市場。高家堰村從事盆景根藝生產的農戶有50多家。盆景一級保護品種以銀杏、小葉中華蚊母、紅豆杉為主;二級保護品種有中華蚊母、對接白臘、珙桐、紅花矩木、紫薇。上等品種以開花、掛果、葉小、四季常青為特徵,主要有金彈子、火炬、矮塔、矩木、杜鵑、水臘、遲蘭等。高家堰盆景根藝以
中華蚊母為主,產品主要銷往武漢、荊沙、宜昌等地,部分遠銷到廣州、上海、北京等地,年銷售額達250萬。全村已有43人被吸納為湖北省盆景根藝協會會員。中央電視台和湖北電視台多次報導了高家堰鎮盆景根藝盛況。2000年,東南亞14國農業部的高級官員來長陽參觀。
金福紅梔
金福紅梔是茜草科常綠灌木植物梔子的果實,它是藥用和提取天然色素的梔子果。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都鎮灣鎮是“金福紅梔”之鄉,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在種植方法上採用農家肥培育,果實質地優良,含有較高的營養成分和色素率。梔果分為山梔、黃梔、水梔。在醫藥用途中,具有清熱、消炎、止血、利膽、降血壓之保健功效。梔果果實實在、色鮮,稱為水梔子,主要用於提取食用色素。梔果也是一種優良的綠化苗木,梔子花鮮艷、爛漫。金福紅梔基地主要分布在長陽都鎮灣和鴨子口兩個鄉鎮。都鎮灣鎮楊柘坪村現已建成梔果專業村,梔果面積達到了1200畝。2002年末,長陽已建成梔果面積2萬畝。其中受益面積達1萬畝,年產鮮梔500萬公斤。僅此一項,每年為當地農民收入1000餘萬元。
皺皮木瓜
木瓜屬薔薇科,是植物貼梗海棠的果實,“
皺皮木瓜”是其果實加工而形成的產品。“資丘皺皮木瓜”籽少、色正、皮皺,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是傳統名貴中藥材,《本草綱目》等許多醫藥學資料均有關於“資丘皺皮木瓜”的記載。經化驗分析,“資丘皺皮木瓜”含大量有機酸、維生素和多種蛋白酶,具有平肝舒筋、和腎化濕、抗炎抑菌、降低血脂等功效。“資丘皺皮木瓜”被廣泛用於臨床配方生產妙濟丸、
木瓜丸、風絡痛片、骨刺消痛液、參茸木瓜酒等多種中成藥品,以及木瓜護膚品、木瓜香皂、洗面乳、沐浴露等化妝洗浴用品。
清江名茶
長陽境內雲霧繚繞,雨量充足,氣候溫和。清江隔河岩大壩建成後,形成了眾多的湖泊,使庫區周圍氣候變暖,雲霧天氣增多,獨特的氣候和適宜土壤環境,形成了清江茶持嫩性強、胺基酸豐富、清香四溢、滋味鮮爽回甘、經久耐沖泡等優良的內質。“佷山茗峰”、“佷山貢珍”獲全國“中茶杯”一等獎;“靜安移尖”、“霧沖劍毫”、“霧沖茗峰”獲“中茶杯”優質獎;“柳林劍”、“天柱玉葉”、“佷山箭毫”獲湖北省“鄂茶杯”金獎。
所獲榮譽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全國科技進步縣
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縣
湖北省最佳金融信用縣
全省平安縣
省雙擁模範縣
省級文明縣城
省級衛生縣城
湖北省扶貧開發工作先進集體
長陽清江健康食品產業園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
全國推進就業創業勞務輸出大縣
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先進縣
全國文化先進縣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
全國高山蔬菜第一縣
全國發展民族教育先進縣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全省計畫生育優質服務縣
中國觀賞石之鄉
中國最美縣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