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
喬木,嫩枝較纖細,有短柔毛。葉革質,長圓形,長6-9厘米,寬2.5-3.7厘米,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闊楔形或略圓,上面乾後橄欖綠色,有光澤,無毛,或中脈基部有短毛,下面同色,中脈有稀疏長毛,側脈6-7對,在上面略陷下,在下面突起,邊緣有尖銳鋸齒,齒刻相隔1.5-2毫米,葉柄長5-8毫米,有柔毛。
花頂生,白色,直徑4-5厘米,
花梗極短;苞被片9-10片,半圓形至近圓形,最外側的長2-3毫米,最內側的長8毫米,革質,無毛,花開後脫落;
花瓣5-6片,倒卵形,長2-2.5厘米,寬1.2-2厘米,先端凹入,基部與雄蕊連生約2-5毫米;雄蕊長7-8毫米,基部連合或部分離生,無毛,花葯基部著生;子房有黃色長粗毛;花柱長3-4毫米,無毛,先端3淺裂。蒴果球形,直徑2-2.5厘米,1-3室,
果皮厚1毫米。花期1-3月。
生長環境
分布區的
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
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比較寒冷,年平均溫16-19℃,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雨季多集中在5-8月。土壤為紅壤或黃壤。在陽光較充足和肥沃、疏鬆的壤土上、生長良好,但也能耐較蔭蔽和瘠薄地。在
福建沙縣和建寧一帶,通常零散生長在以甜櫧、青岡、苦櫧為主的常綠闊葉林中或林緣。生於海拔150-5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福建、四川巫溪、江西黎川、湖北及廣西北部。
繁殖方法
苗床選擇與整地:選擇地勢開闊,光照充足,排水良好,養分含量好的圃地作苗床。土壤疏鬆、肥沃,土層厚在0.5米以上。苗床地頭年前翻耕好,結合梨耙整地,深耕細整2次以上,再施底肥100千克/667平方米。在整好的地塊上築成高床,床高15厘米左右、寬1米,長根據地形而定,床間距離40厘米。
播種:當年11月中、下旬,小苗相繼出土,等種子發芽出土一半以上時揭去覆蓋物。實驗結果表明,經赤黴素溶液處理的種子出土時間最早,出苗率也最高。
栽培技術
間苗: ⑴種子相繼發芽出土後,及時揭草,並按間距10-15厘米的要求及時進行間苗,並及時噴施1%的波爾多液預防病害。
⑵中耕除草:長瓣短柱茶的種子在生根和萌芽過程中要求有良好通氣的土壤條件,故對幼苗進行中耕3次,12月1次,次年4月1次,8月1次,使土壤疏鬆通氣,除草結合中耕同時進行,以減少土壤養分、水分的消耗,並有利於苗木對養分的吸收。
⑶施肥及灌溉管理:長瓣短柱茶出苗後,1年施肥2次,分別在翌年的6月中旬和8月上旬,每次施肥尿素10千克/667平方米。霉雨季節注意排水防澇,乾旱高溫季節加強水分的管理,及時對圃地進行灌溉。
主要價值
長瓣短柱茶和
短柱茶以及
油茶組中的某些種類有一定親緣關係,花又有微香,有一定的科研價值。種子是很好的油料,供食用和
工業用油;花大,潔白,可作觀賞植物。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該種列入中國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1984年7月公布《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Ⅱ級。
物種現狀:漸危種。長瓣短柱茶是中國罕見的特有種,星散地殘存於中國
福建、
廣西、
江西、
湖北、
湖南等省區的個別分布點上,
數量極少,
天然繁殖力較弱,隨著森林植被的破壞,分布區正日益縮小。
保護措施:建議產地政府大力向民眾宣傳,並採取有效
措施,禁止砍伐破壞;請當地林場或有關部門進行採種育苗和扦插試驗,並加以推廣種植。福州、杭州、昆明等地有少量
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