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陵簡介
據長沙文物部門統計,長沙周邊已知王陵有26座,經搶救性發掘5座,其中2座毀於歷代。剩餘21座未發掘的王陵,包括“天馬山2號漢墓”,其已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中,現已高票通過專家評審。
2010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完成後,下轄嶽麓區新增不可移動文物114處,其中新增9座新發現未發掘漢長沙王陵墓葬。
長沙王陵墓主要分布在南起天馬山、北至望城縣玫瑰園的狹長地帶,大多沿湘江西岸,順低矮山丘蔓延。這些陵墓群如今已形成以“北津城”為中心的4個區塊。
文物學界普遍認為,漢長沙國王陵為研究漢代中央與諸侯國的關係、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乃至整個大漢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而在開挖後的漢長沙國王陵中,出土的精美文物,每一件都堪稱“無價之寶”。長沙文物部門專家介紹,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諸侯王(後)陵,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的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的墓。其中,已經出土的“馬王堆2號漢墓”墓主利倉就是長沙國的丞相,“馬王堆1號漢墓”墓主辛追為利倉夫人。
曹凜透露,大量陵墓早在考古之前就在歷代被局部破壞。“有些墓室,在唐代就被盜竊過。曾經有一個盜洞內留下了唐代工具,應該是盜墓賊喝水用的碗,盜墓賊的碗現在也成為了文物。”
令人吃驚的是,即使在被盜過的長沙漢王陵墓室中,仍出土了數以千計的珍貴文物。其中一座墓中有玉璧等諸多類型,又有3方玉印在出土之後光澤依舊,製作工藝巧奪天工,被譽為“漢印之冠”。在搶救性開掘的3座墓室中,第三座就是曾被評為“1992年全國重大考古發現”的“漁陽墓”,其出土了金、玉、瑪瑙、竹、絲織品等各類文物達2000多件,其中一對木骨泥胎的“偶人”,是中國目前發掘出的最完整“偶人”。
遺址公園
“我們還準備做一個考古遺址公園,長沙市政府已經開了五六次會議。”曹凜透露。同時兼任長沙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籌備辦負責人的吳文峰認為,藉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立,將對王陵防盜有極大幫助。吳文峰表示:“遺址公園建好後,首先會從巨觀上統籌,落實嚴密的安防措施,並有專門機構負責,在資金上也會有專門預算。”
但這一切推動起來並不容易。現實是,在漢墓發現之前,一些地已經賣出去了,現在政府推出的方案難以達成共識。
“有一家公司交了4億元,有5家公司在裡面做開發。現在發現了古墓,地方政府在做他們的工作,他們也同意和理解,但還沒達成一個方案。”曹凜說,“開發商投了4個億,他們原本要賺幾十個億,但是現在什麼也沒有了。”
地方政府顯然一下子拿不出這些錢來排除障礙。“我們的想法是把地先搞回來,把拆遷做完,把環境修正,保持這種生態。我們可以做博物館,可以把相關陵園、墓坑等遺蹟做展示。”
長沙市政府有一個初步方案,打算把漢王陵最集中的谷山片區用於建立考古遺址公園,其他則按重點文物保護的標準建設。
在這個方案中,將首先建設考古遺址公園,一旦收穫效果,再擴散到其他幾個片區。“現在長沙市政府已經初步明確了這個遺址公園的投資主體,投資約20億元以上。”長沙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楊長江說。楊長江認為時下最緊要的問題是:“推動長沙人大立法,出台一個漢長沙國王陵保護條例,走法治的管理道路,執法管理才有依據。”面對猖獗的職業盜墓人瘋狂作案,長沙公安和文物部門採取了聯合辦案制度。“我們現在申請國際技術的保證,現在有了地下識音系統12個點,第二期工程已經向國家文物局申報,漢長沙國王陵也正在納入長沙公安系統的‘天網工程’,即採用高清攝像頭進行實時監控和信息記錄,來增加保護的效率。”楊長江說。
長沙國
在長沙探尋漢王陵時,發現一些漢王陵墓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世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事實上,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少有對其了解者。
漢長沙王陵的主人均來自漢長沙國。長沙國始建於公元前202年,定都於臨湘(今長沙),但這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南方諸侯國,一直鮮被外界知曉,除了其起止年代和數代國王名號,很難從史書中尋找到“長沙國”的痕跡,可考資料甚少。
直到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對部分漢王陵展開搶救性開挖後,這段塵封的歷史才逐漸被撥開神秘外衣。而近年漢長沙國王(後)陵被開挖,出土的精美文物、豐富史料,進一步還原了歷史,漢長沙國的身影也漸漸清晰。
“我們國家在漢、唐時期,是世界上的大帝國。有英國學者研究,當時大漢帝國的經濟財富占據全球的三分之一。而大漢直屬區域為七個郡國(諸侯國),其中就數長沙國地域最廣、持續時間最長。”
曹凜作為湖南人,如今提及漢長沙國的輝煌,不由感慨。據他介紹,漢長沙國轄今湖南全境,以及黔、贛、桂、粵等省各一部分,其為大漢帝國開國七大諸侯國之一,這一地位的取得則與漢朝時局密切相關。
漢長沙分為兩段,吳姓和劉姓。曹凜介紹,因為吳姓中的吳著沒有男孩,斷了後,後面接續者為劉發,即定王。
“當時在他手裡的長沙國表面上很大,實際上不大,到當朝皇帝祝壽時,子女們都表演節目,他就一直放不開。皇帝問怎么放不開?他便說,地域太小放不開。皇帝後來明白了他的意思,給他又劃分了兩個郡。”
曹凜說,漢天子對長沙國是非常厚看的。1993年,挖掘了一個漁陽墓,墓裡面就發現了陛下賜物,墓室主人是一位王后,後有學者研究認為是漢文帝的姐姐或者妹妹,嫁給了長沙王。而這些墓室都是“黃腸題湊”葬制。
當時的形勢是,南粵國欲圖獨立,漢中央政權需用長沙國來制衡南粵國。“南邊的政權就是長沙國,沒有這個王國,東南就不會那么穩定,當時有了一個主心骨,形成了這個格局,老百姓才能休養生息,安定地生活。”
曹凜說,在和平年代,長沙國與南粵國可以做貿易,關係不好的時候,則發動戰爭。史料記載,馬王堆漢墓辛追的兒子即參與過這樣的戰爭。
漢長沙國曆時200多年,先後由13代共14個王統治。其中,吳氏長沙國歷經5代5王,劉氏長沙國,歷經8代9王。
長沙國就這樣從一級地方政權,崛起為漢帝國的南方王國,然後憑藉中心地位登峰中國歷史舞台,並由此開創出燦爛輝煌的王國文明。
盜墓事件
盜墓筆記
“著名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墓主是臣,天馬山上的漢墓墓主是王,一仆一主,可見天馬山王陵的價值”
長沙天馬山下一派平靜安詳。這是一條連線湖南大學教學樓到公寓的平淡無奇的大馬路,馬路邊除了挨挨擠擠的小吃店、小超市、小旅館,就主要剩下來來往往的大學生。
而恰恰是這裡,過去幾年中,一隊隊職業盜墓人或自河南南下,或自江西西進,不遠千里奔波至此,藏身於小旅館,覬覷著身後的天馬山。
這些旅館多系長沙本地農民自建房,一些房間僅僅用木板隔斷。單間一張床,標間兩張床,房價每天低至40元,高不過80元。
職業盜墓人極有可能在這裡一住十天半月。白天,他們窩在旅館,看一台小得可憐的10多寸的電視機,到了夜間,他們“幹大事”的野心卻能放大到無邊無際。
“我們不斷發現有人盯著這個古墓,2011年底是一個5人團伙,2013年又打了兩個團伙,光這兩個加起來是26人。”2013年5月20日,長沙市文物局局長曹凜說,“上周又打掉了一個團伙,他們是盜竊一個清朝古墓。”
天馬山盜墓之猖獗,已到使用雷管炸藥的程度。手法張揚至此,這恐怕是盜墓小說所不能想像的情景。
技改洛陽鏟
2013年1月22日,天馬山沉睡在冰冷的夜色中,一團黑影仿佛幽靈一樣在山坡潛行。
這正是一夥盜墓賊,手提洛陽鏟、礦燈、鐵鍬、鼓風機。他們先分出一股留在山腳,另一股進到山腰才停下,簡單休整後,即向山上的一處古墓靠近。
在這次挖掘之前,團伙中有一名年長的“大師傅”已多次上山查看風水,他斷定山中有一兩座體量龐大且不同尋常的古墓。
在盜墓這一行,“大師傅”是盜墓團伙里“德高望重”的人,深得一眾成員信賴。在具體盜墓行動中,他負責提供技術指導,大夥相信,只有他能測算出墓室的位置、價值以及墓室開挖選點。
這次,“大師傅”把挖點選在了山腰。於是,一部分人挖洞,一部分人裝土,其他人將挖出的土石裝進蛇皮袋,一袋袋背到數十米之外,倒進一座土坑---儼然一個施工班組。
這天晚上,一夥人挖了好一陣,泥土挑了好幾堆,才見下面儘是砂石、石礫,之後再往深處挖,依舊是石頭。
“大師傅”犯了難,他只好修改方案,不得已提議轉戰山頂,從山上打洞至墓頂。
由於時間已經不早,一夥人只得將挖開的洞口回填掩蓋,匆匆下山。
與該盜墓團伙有著特殊關係的人士透露,“大師傅”在盜墓一行中的作用十分關鍵,一座古墓是否具備開挖價值,能否順利開挖,先要請“大師傅”看風水、勘地形,做一整套技術分析。
“但這次請來的‘大師傅’好像不怎么行,點都沒踩準,真要是厲害的‘大師傅’,拿根棍子在山上掃幾下,就知道下面是什麼級別的古墓。”
2013年1月26日晚,團伙再次上山,開始實施從山頂鑿洞的方案。因為之前施工已有教訓,發現盜墓常用的洛陽鏟掘土雖易卻對付不了石頭,所以他們在這期間研製出了新型鑽頭。
這種鑽頭配合鋼管朝墓室打洞,加上洛陽鏟深入,效果很明顯。前述熟悉該盜墓團伙的人士說,該團伙研製的鑽頭系對傳統洛陽鏟的一次改進,這一次“技改”很快就在行業里傳開,並被認為“推動了盜墓技術一大步”。
一噸黃金
據警方後來查實,該盜墓團伙成員主要來自河南,他們最早從2012年12月就開始策劃這次盜墓。
最先是河南禹州人張朴雨聽妹夫李二儉說長沙有一座古墓,裡面堆滿寶貝。手頭正缺錢花的張、李遂找來同鄉李大儉、王彪商量,決定同赴長沙乾一票。
張朴雨、李二儉一夥盜墓賊,就這樣成為2013年天馬山漢王陵的首批不速之客。而此時在盜墓行內,一條訊息早已傳得神乎其神,“天馬山漢王陵里至少藏有一噸黃金!”
張朴雨一眾到了長沙,馬不停蹄上天馬山踩點,卻發現這裡似已有人捷足先登。
按盜墓行業規矩,已經盜挖的墓絕對不挖,可是查看古墓之後,發現墓地並未完全打開,價值猶存,因此張不甘心就此放棄。
就在張朴雨、李二儉兩人上山頂踩點時,竟看見兩名神秘男子也在山上走走停停。
張、李遂主動上前搭訕,原來此二人系本地人氏,一經深入交談,知是同道中人。
張朴雨心想,如果撂開本地人,或許大家都做不成事,不如合作。
盜墓賊在天馬山打洞盜墓一般要十天半個月,於是一些當地人發現古墓信息後,有的會將信息提供給犯罪份子,或與之合作牟利。
盜墓計畫隨即展開。兩幫人中,張朴雨負責整體部署,並安排前期資金籌集和人力召集;兩名本地人負責望風、報信。
雙方約定,事成之後四六分成,張一方得六,本地人得四。
待計畫商定後,就等著大幹一場,不料趕上盜墓一行最忌諱的事情---細雨綿綿。雨水天氣不宜動工,極易暴露痕跡,張朴雨一行只得暫時折返河南,再等時機。
直到2013年1月26日前後,張朴雨、李二儉再度來到長沙,與當地人商定後,認定時機已經成熟,盜墓計畫遂再次啟動。
這次,張、李各出資一萬元,再次明確的分成方案為:張、李各占所得利潤的15%,當地人占40%,另外30%分給其他人員。
方案一經敲定,張、李即刻從長沙發出指令。河南方面集結的人馬上了一輛麵包車,其他人員趕高鐵,一齊往長沙天馬山“會盟”。
與此同時,前期駐守長沙勘察地形的人馬並沒閒著,他們在長沙市面上精心採購了繩子、鐵鍬、帶子、手電筒、望遠鏡、鋼絲、雷管、炸藥、鼓風機、電瓶、電纜線、安全帽、頭燈、通風管等工具和裝備。
隨後,全部人員匯集長沙,分別入住。據警方掌握的案情,主要負責打洞、搬運的盜墓人入住了一家早已租好的四合院,該四合院內常年居住外地人,流動性大,相互不熟。其他望風和後勤保障人員則分別住進兩家賓館。
一切準備就緒,就有了前述盜挖古墓的一幕。
炸藥炸不開
據警方後來調查的情形,此次除李二儉等少數人負責供水、送飯、望風等後勤及設備保障外,主要力量統統上山,部署在打洞、挑土、運土、裝土、鋸木、開棺等盜墓流水作業線上。
這樣,十多人分批次輪流打洞,待天亮再將洞口掩好下山。他們通常是上山、下山各一套衣服。如此日復一日,一切順風順水。
為了加快打開墓室的速度,其中一名王姓成員聯繫遠在江西的朋友,提出弄一批炸藥,爆破山石。
2013年1月27日,一名萬姓江西人將70斤炸藥和兩支雷管運到長沙。1月28日晚上8時許,團伙在古墓上端洞口裡灌滿炸藥。10點左右,炸藥被引爆,山洞被炸出8米深坑。
正當一步步逼近墓室之時,“大師傅”才又看出來,墓室竟是“黃腸題湊”的墓葬結構。
“黃腸題湊”是用異常堅固的木頭層層平鋪、疊壘而成的棺槨,一說用於西漢帝王陵寢,一說天子以下的諸侯、大夫、士也可用“題湊”,只是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雜木,但經天子特許,諸侯王和重臣死後也可用“黃腸題湊”。
作為一種特殊的墓葬結構,“黃腸題湊”向來是盜墓行業的剋星,而據前述知情人士介紹,一名挖墓男子曾對他說,當繼續深挖時,發現這種層層平鋪的木頭至少有7層以上。
這顯然是炸藥不能輕易攻克的難題,但一夥人又不甘心,他們一度運來更多炸藥實施爆破。然而,直到2013年1月29日凌晨3點多鐘,費盡心力,依舊未能傷及墓室筋骨。
第二天,當團伙實施爆破作業將天馬山漢墓炸出盜洞準備繼續挖掘時,接到舉報的公安部門四路抓捕小組出現在了現場,隨後其他藏身酒店和出租屋的盜墓成員悉數被抓獲。
王陵誘惑
這次墓盜案只是幾年間天馬山漢墓大大小小盜案中的普通案件。而張朴雨、李二儉這一盜墓團伙的信息源,正來自2010年首個盜挖天馬山漢墓的團伙。
2010年,一個江西職業盜墓團伙對天馬山漢王陵進行盜掘,暴露後,當地文物管理部門和公安奮力追查,該團伙逃走。
雖然古墓得以保存,但是,天馬山漢墓經此江西盜墓團伙掘墓未遂後,一時“名聲大噪”,有關“一噸黃金”的傳聞也在職業盜墓圈中不脛而走。
“一噸黃金”誘惑當前,全國各路職業盜墓人一隊隊開往長沙。長沙市嶽麓區文物管理所所長肖輝說,駐守在長沙的職業盜墓人都伺機出動,已讓文物部門不堪其擾。
經文物部門證實的盜墓痕跡,顯示天馬山漢墓已屢遭盜掘,重災區則在“天馬山2號漢墓”。
2011年4月8日,在“天馬山2號漢墓”發現一處深14米的盜洞;2011年8月25日,又發現一處被覆蓋的隱蔽盜洞,盜洞深十餘米;2011年11月25日,該處再發現8米深盜洞。
2012年7月30日,同樣在“天馬山2號漢墓”,文管所巡護員發現盜墓賊藏匿的洛陽鏟、二齒耙、繩索、礦燈等盜墓工具,並發現一處深約2米的新盜洞。
一個月之後,此處再次發現藏匿的洛陽鏟等盜墓工具,其中包括一台安裝了消音設備的發電機。後經文物部門工作人員仔細察看,發現一處經過精心掩飾、幾乎不留痕跡的十餘米新盜洞。
對天馬山漢王陵進行巡防的工作人員感嘆,職業盜墓團伙的工具和手段越來越先進,為了避免被發現,盜墓團伙直接將作案工具藏在古墓內,挖完墓在洞口鋪置蛇皮袋封住洞口,而後填土、踩緊,再堆上樹葉。
在“天馬山2號漢墓”附近陸續發現多處“洛陽鏟”取土痕跡,一些作案工具在幾層掩護後,甚至直接埋在了墓室頂上。
長沙文物部門雖費盡心思追查盜墓者痕跡,但來自全國各地的職業盜墓團伙讓他們力不從心。所幸“黃腸題湊”這樣的古老墓葬技術,最終將盜墓者擋在了離墓室最近的地方,這使得“天馬山2號漢墓”雖屢遭挖掘,至今並未打開,至於墓室中是否真正藏有一噸黃金,也就無從證實。
“墓室埋藏了一兩千年,什麼情況都有可能,誰也猜不到。”長沙市嶽麓區文物管理所所長肖輝確認,“2010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時,經專家調查確認,‘天馬山2號漢墓’為漢代長沙王陵。”
肖輝說,與長沙天馬山漢代長沙王陵同時代、享譽國內外的“長沙馬王堆2號墓”中,發現了“長沙丞相”、“ 侯之印”和“利倉”3顆印章。經考古資料鑑定,這些墓主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 軑侯利倉及其家屬。
“著名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墓主只是臣,‘天馬山2號漢墓’墓主是王,一仆一主,可見其價值。”肖輝說。
實際上,放在更大範圍內看,天馬山盜墓也只是近年長沙盜墓風潮的一個縮影。
僅長沙市嶽麓區轄內已探明的漢王室古墓,在2011年就陸續發生了11起盜墓未遂的案件。
保衛多艱
“有一個公司交了4億元,有5個公司在裡面做開發。現在發現了古墓,地方政府在做他們的工作,他們也同意和理解,但還沒達成一個方案”
長沙湘江西岸有一座古城,“北津城”。城牆長約1700米。歷經滄海桑田的千年之變後,如今“北津城”只留殘骸。
2013年5月,《“北津城”僅有一段土建古城牆若隱若現。而從這裡放眼四望,“北津城”以東是北去的湘江,當年的長沙國王及王室成員則歸隱於西邊或南邊的綿綿山脈。
據考古學者研究,在“北津城”的西、南方向,現已發現的長沙國王陵墓群可分為4個片區:谷山片區,望城縣戴公廟片區,嶽麓區鹹嘉湖片區,以及天馬山片區。
居中扼住4個王陵墓群的“北津城”,歷史上正是守護王陵的戍城。長沙文物部門曾在“北津城”里發現了兵器,並證實歷史上駐有陵邑。
“陵邑就是守陵的官員,陵園長就是一個官職,相當於現在的縣長,只是面積小,但很重要。他們是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既有他們的城,還有武器庫、軍事訓練機制的跡象。”長沙市文物局局長曹凜說。
“北津城”由此成為進入長沙悠悠歷史的一把鑰匙:兩千多年前,王族的衛士在這裡戍守王陵;兩千年之後,現代職業盜墓人依舊未停止對於王陵的窺伺。
存在隱患
自2010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發現9座漢長沙王陵墓以來,這些墓葬的盜洞已不斷出現。而受制於編制不夠、資金不到位、沒有啟用先進監控技術等諸多因素,長沙文物保護部門在漢墓保護上頗為力不從心。
以“天馬山2號墓”為代表的王陵墓,正成為職業盜墓團伙眼中的“唐僧肉”。
“相關部門若再不加大對古墓的投入和保護力度,古墓失守將是早晚的事情。”長沙市嶽麓區文物管理所所長肖輝說。
“自從刑法修改後,對盜竊古墓古遺址的人不用判死刑了,2008年,漢王陵馬上被盜。”曹凜說。
據《文物法》與《刑法》,中國對於破壞文物行為的懲治有限,比如只有破壞省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方可追究刑事責任,而數量龐大的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一般不可移動文物,拆毀一處最高處罰只有50萬元,這給文物安全管理留下了重大隱患。
盜墓賊頻頻出現,讓長沙文物保護部門草木皆兵。
文物部門已採取諸多措施,比如加強漢長沙王陵的日夜巡查力度。尤其從2009年之後,長沙正式進入文物、公安聯合辦案模式,並建起四級文物保護制度,即市政府和區縣(市)政府、區縣(市)政府和鄉鎮(街道辦)、鄉鎮(街道辦)和文物保護員之間逐級簽訂《文物安全管理責任書》。村(社區)接受鄉鎮或街道辦的委託,行使對文物安全員的代管之職。
“同時,文物部門正在做局部安全保護方案,已經做到二期,一期已經到位。另外,和公安部門合作的攝像頭監控也正在做。”長沙市文物局文物保護管理科科長吳文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