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游的史前時代》是於淼所著書籍,2020年11月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中游的史前時代
- 作者:於淼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11月
- ISBN:9787307218987
- 印刷時間:2020年11月
《長江中游的史前時代》是於淼所著書籍,2020年11月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長江中游的史前時代》是於淼所著書籍,2020年11月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簡介 近100年來,考古學家傑出的工作成果揭示出史前社會豐富的文化面貌,成為歷史最客觀的例證。本書以長江中游地區舊石器與新石器時代的考...
屈家嶺(長江中游的史前文化),出版時間2007-09-01,作者是王紅星。編輯推薦 本書為湖北省博物館編撰的“長江中游文明之旅”系列叢書之一,主要展現上推至距今8000多年前的城背溪文化,下連到距今4000年前的石家河文化,力圖全方位地揭示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農業的發生、人類的定居生活以及文明的發生過程。內容...
屈家嶺文化是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原始文化。早在7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初露農耕文明的曙光。屈家嶺文化證明中國是亞洲稻的原產地之一,屈家嶺遺址的稻作遺存是長江中游第一次發現史前的稻作遺存,屈家嶺遺址還發現了長江中游最早的粟遺存。水稻種植農業是長江中游、江漢平原地區史前文化的主要...
長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屆亞洲文明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長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屆亞洲文明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是嶽麓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澧陽平原與漢東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與社會。通過比較研究、分析,澧陽平原聚落的演進經歷了環壕聚落、城壕聚落、城壕聚落群三個階段。漢東地區的社會具多元開放特徵。在長江中游史前社會進程中,重心由澧陽平原逐漸向漢東地區轉移,這個轉移過程,即是以石家河為中心的長江中遊歷史文化趨勢的形成過程。
一、進入文明時代的物質、文化基礎 二、傳說時代的階級及階級鬥爭 三、進入文明時代的公共權力機器及唐堯王國的產生 第五章 長江中游地區早期文明的地位 第一節 長江中游地區史前文化的對外影響及文化中心的北漸 一、長江中游地區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早段文化的開端時期 二、高廟文化獨占鰲頭時期 三、澧縣城...
《長江文化史(上)》目錄:序言 第一章史前長江文化的孕育 第一節人類起源的新光芒/2 一、長江流域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3 二、長江流域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4 三、長江流域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5 第二節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概況/7 一、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8 二、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1...
有位作家曾經讚美到:“良與渚的組合,即是美好的水中之小洲!如一首優美的詩,似一幅清麗的畫…… 也許是因了她的美好,才逗引史前時代的先民們在這裡落腳;也許是因了先民們的耕耘開拓,才使這兒有這么美好!”12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就是在這片土地上耕耘勞作,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如今這片美麗...
這些地方的史前考古通常不使用新石器時代這一概念。但若用舊大陸考古學的標準去衡量,那裡也還存在新石器時代文化。美洲在歐洲殖民者到達以前基本上處於新石器時代,即使已創立高度文明社會的瑪雅王國(見瑪雅文明),也基本上不使用金屬器。美洲是農業起源的重要地區,那裡最先培植玉米,還有豆類和南瓜,印第安人稱之為...
後來學者們進一步把史前時代劃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因為有文字記錄以前的歷史就是“史前史”,中國在商王盤庚以前的歷史都應劃在史前史的範圍之內,所以西方史學家的某些著作到20世紀還把商代當成中國的史前時期。但20世紀的學者們傾向於把屬於夏文化的二里頭...
第二節 暴力與衝突、戰爭與防禦 第三節 分化、結群與依附——超聚落共同體的出現及模式 第四章 墓葬與社會分化 第一節 發現及分析原理 第二節 隨葬品數量與社會分化的趨勢 第三節 隨葬品組合、財產要素與社會等級 第四節 墓葬空間分布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長江中游地區史前時期諸墓地等級分析數據 ...
青銅時代的全球化25 史前中國格局的“變臉”32 晉南:先天的人文地理“孵化場”39 公元前 2300 年:史前中國跨入元中國時代43 第二章最國中國初露崢嶸於晉南 陶寺遺址的發現發掘歷程53 國家專政的獠牙55 獨占地中以紹上帝59 嚴密的社會組織結構64 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68 初具雛形的禮樂文明72 陶寺龍...
明萬曆年間,沮水下游泛濫,江口一帶水流壅塞,遂東流襲奪了下百里洲北的內江故道和江陵城南的北江故道,至江陵東南注入長江。至此,今江陵以西的荊江河勢大致形成。江陵以下的上荊江河段流經古雲夢澤地區。從以上雲夢澤演變來分析,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荊江漫流階段。史前時期,長江出江陵進入雲夢澤地區,荊江...
松滋江心洲史前人類遺址位於松滋市陳店鎮全心村四組關洲東北部,命名為關洲遺址,總面積約16000平方米。遺址信息 距今約8000年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外披露,在長江松滋段江心洲,發現距今約8000年的史前遺址,該遺址為長江中游同時期規模最大,說明松滋是長江中游文明發祥地之一。關洲遺址位於松滋市陳店鎮全心村四組關...
石家河遺址,位於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東南距天門市中心約15千米 ,地處江漢平原北部與大洪山南麓結合處的山前地帶 ,是長江中游地區面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等級最高、附屬聚落最多的史前城址聚落,中國五大史前都邑聚落之一 ,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明中心,持續時間為距今5900年至3800年,前後 跨度長...
印信台遺址,位於湖北天門石家河,是長江中游面積最大、等級最高、延續時間最長的史前聚落。簡介 北天門石家河印信台遺址第一期考古研究圓滿結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正式公布,印信台遺址是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長江中游規模最大的祭祀場所,有助於還原中國史前最鼎盛的祭祀文化面貌。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是長江中游面積...
各地點相距很近,有的甚至緊密相連,其中心區還有一座我國目前發現規模最大的構築於屈家嶺文化時期的古城和一座保存完整的西周城址。石家河遺址及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長江中游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在中華民族文明起源與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56年11月15日,石家河遺址由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
彭頭山文化,是中國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8300—9000年,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位於現湖南省北部,是中國史前文化的代表。歷史沿革 長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8300—9000年(質譜法測得)。得名於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分布於長江中游地區。彭頭山遺址的文化面貌,與以往所發掘過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七星墩城址位於岳陽華容縣東山鎮東旭村,東面和北面是長江流過,南邊近洞庭湖。該遺址於1978年被發現,2011年岳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七星墩西北部進行了試掘,發現了大型房基、灰坑、墓葬及大量石器、陶器等,證實了七星墩遺址是長江中游一處重要的史前遺址。七星墩遺址是我國發現的東洞庭湖地區的一處新石器時代...
屈家嶺文化是長江流域第一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屈家嶺文化時期是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最為興盛和輝煌的時代,實現了長江中游史前文化的空前統一和繁榮,開啟了長江中游地區的早期文明,其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前2600年,因1955-1957年發現於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嶺遺址而得名。屈家嶺文化陶器,屬於屈家嶺文化,分布於湖北...
從陶器以及青銅器的特徵來看,該文化與商、周文化之間有互相接觸,尤其到西周時期更為明顯,可反映出西周時代政治文化力量對南方的影響。中國東南地區青銅時代文化。因1951年最先發現於南京市江寧區湖熟鎮(今湖熟街道)而得名。分布於長江下游江蘇、安徽省境內。年代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商代遷往殷墟之前。該文化的遺址大都...
傳統看法認為三苗之居既然在洞庭、鄱陽兩湖之間,征伐平定盤踞在長江中游江漢平原地區的三苗集團,戰場必在長江兩岸。然而一般認為古有夏墟之稱的晉西南是與堯關係密切的一個政治中心,今已在襄汾陶寺發掘了大型中心遺址。在4000多年前的史前時代,從黃河之濱出發,據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利用地上、地下史料相印證的...
屈家嶺遺址地處大洪山南麓向江漢平原過渡的山前丘陵地帶,位於北緯30度附近,是以屈家嶺遺址點為核心,包括殷家嶺、鐘家嶺、冢子壩、九畝堰、大禾場、土地山和楊灣等遺址點為一體的新石器時代大型環壕聚落遺址。屈家嶺遺址是研究屈家嶺文化形成和發展的代表性遺址,見證了長江中游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輝煌階段,在中華文明...
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的年代,大溪文化約為公元前4400~前3300年。大溪文化的發現,揭示了長江中游的一種以紅陶為主並含彩陶的地區性文化遺存。遺址類型 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大溪文化遺址,屬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萌芽的時期,是5000年中華文明史的象徵之一。位於三峽庫區巫山縣境內的遺址,是中國大溪文化最早的...
部分並經發掘。綜合20多年的發現,已知這批史前時代城址分別分布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總數據不完全統計,達50座左右。長江流域大批新石器時代城址的發現,不論從其廣闊的分布區域還是其深厚的文化內涵上,都令人們耳目一新。這批城址,暫可分作兩群。川西城址群和江漢城址群。
屈家嶺遺址是長江中游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在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屈家嶺遺址的知名度最高,最具代表性。創造屈家嶺文化的先民是三苗人,與史籍記載“禹征三苗”相對。簡介 屈家嶺之所以有代表性,主要是因為它代表屈家嶺文化。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屈家嶺文化是最為興盛和最為強勢的一種文化,文化分布...
走馬嶺遺址是江漢地區乃至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城址之一,其獨特的三重古城垣及三道護城河所組成的多重防禦功能體系,在長江流域及國內同時期古城遺址中極為罕見,是國內發現最早的具有三重城垣結構體系的新石器時代古城,對於研究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原始文化、認識長江中游史前聚落形態演變和探討中國文明起源...
龍王山遺址的發掘對研究長江中游史前時期大溪文化與屈家嶺文化的關係,探索長江中游地區早期文明的起源、特點、進程、動因乃至中華文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義。 2013年3月5日,龍王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龍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2007年6月-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門市文物考古研究所...